戴荣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作文教学。一篇完整的作文需要良好的文章构思与语言运用。那么,学生要获得这些能力,教师应该如何辅导?如何提升作文辅导的有效性呢?
从实践出发,辅导学生习作
作文预习让学生走近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形象地说明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例如,辅导一篇习作《看 烧菜》时,笔者考虑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别说炒菜,有几个人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因此,这样的习作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父母、長辈烧菜的过程,品尝菜的味道,边看边记,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同时还能体会到长辈做家务的辛苦。
作文预习让学生“玩”起来 学习作文首先要学会玩,这是入门与兴趣。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则是儿童作文的好素材。小学许多习作就是让学生玩起来。例如,在辅导习作《吹泡泡》《操场上的笑声》《画鼻子》这一类的作文,必须让孩子先玩一玩,这个玩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玩。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玩得有分寸,玩得有要求、有目的,这样对写好作文事半功倍。
“以学定教”让辅导更具实效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以学定教”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小学作文辅导也要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前提。
“先写后教”,让学生放心地写短文 一堂作文课辅导什么,辅导多少?这个问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以写活动为例,从三年级开始,老师就一直在训练学生如何写;到了五年级,教师还是不放心,还会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如何写。这样,教师辅导的实效性体现在哪里呢?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大胆行动,把写的权力还给学生。例如,辅导五年级上学期《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中,笔者一改以往教学思路,不是先告诉学生该怎么写,然后让学生按着这个框架写。因为笔者知道这样的后果就是又给了学生太多的支架,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框死,容易出现“雷同现象”。这次的习作辅导,笔者遵循“先写后教”这一思路,在辅导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先写后辅导”。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喜爱的佳节及原因后,笔者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得出,原来他们喜爱这个佳节是因为这个佳节中特有的某个活动;得出这一规律后,马上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难忘的活动或场景。学生练笔时,笔者不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典型性的片段,做到心中有数,为之后的全班写作方法辅导而服务,真正做到“以学定辅”。
“因材而辅”,体现辅导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原则。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回避,必须正确对待,因材而“辅”。仍以《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为例。这堂课中,笔者不停地在教室里巡视指导。也许你会不解,不停巡视就能“因材而辅”吗?老师们都知道这个学生缺的和另一个学生缺的也许不一样,而第三第四个学生缺的还是有不同点。那么,老师就要在巡视指导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必须对学生进行缺啥补啥的适时辅导。教师的“辅”在有疑处,在学生困惑时及时给予指导,做到“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
教师“下水”,有效示范辅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教师的“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辅导。
教师适时“下水”,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 教材中的作文题,都是相关专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但有些作文题由于学生受知识层次、社会阅历及其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构思起来常会“卡壳”,这时就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笔者适时“下水”,展示下水文,在学生遇到困难处伸出手“拉”了学生一把,学生的困难迎刃而解。“下水文”的出示时机需要老师把握好:当学生思路闭塞时,及时帮助他们开启思路,激活氛围,把“下水文”读给学生听,或者把自己的作文构思向学生作以提示,就会帮助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教师对新授写作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写“下水文”可以从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关键部分做出示范,这是为学生作文引路,是辅导学生写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学期《一次 小试验》作文,笔者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一个预习小报告,以此作为学生能否成功写好这篇习作的关键点,因为笔者把这次的习作要点就渗透在此报告中。笔者自己先做了一个小试验,再动手填写试验小报告。这次填写,不仅让作者感受到自己设计的这份预习小报告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自己的试验小报告将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让学生根据范本试着归纳出他们所做的小试验过程的要点。
这次“下水”,在学生进行写作草稿之前,给了学生写作的“拐杖”。教师在学生写作的关键点“下水”,化难为易,化苦为乐,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有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