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点
仪式:承载价值观教育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研究员王平认为:学校教育中有不少仪式,承载着重要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比如,校庆晚会的舞台上,没有孩子因为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愁眉苦脸,也没有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的繁重而疲惫不堪,更没有校长因为权威而高高在上。这种仪式关乎自己,却无关物质、功利,是力量与精神的表达、共鸣和需求;它激荡了每一个个体,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学习和精神洗礼。
(摘自2017年6月2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信息时代,更需要独立思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温儒敏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量、信息爆炸,也让我们越发焦虑。有学者调查,普通人每天看手机150次以上,潜意识中生怕错過某些信息。我们的记忆力似乎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我称之为“百度依赖症”。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浮躁杂乱的信息环境,有定力,坚守一点理想主义,让读书成为一块“自留地”。在读书中,体验世界,让自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就能相对超越庸常的生活。
(摘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协同探索。可以说高考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中国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差异大。有区域差异,有城乡差异,甚至同一个学区不同的学校之间也都存在差异。所以,高考改革,应该提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尊重学校的首创精神,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在应对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上,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式,应该鼓励大家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摘自2017年6月26日《现代教育报》)
学者的水准就是大学的水准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大学是学术机构,学者是大学的基础,只有把学者的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办好大学。校长不能仅靠命令,要通过理念和价值观凝聚大家的共识;通过章程和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这是学术领导的基本方式。校长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一是聘任最具潜力的学者,让他们成长为最好的学者,成为学高身正的教师;二是吸引最具潜力学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摘自2017年6月7日《中国教师报》)
语 录
感恩教育犹如学生进食,只能一口一口来,细嚼慢咽,不能强行灌注,因为速成的感恩教育难以长久。
——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教师张学炬
检验学生或老师的阅读成果,不应以摘抄多少好词好句为标准,也不是读书活动花样越多、招数越全越好,而是关注师生的阅读兴趣是否得到呵护,离开学校后是否依然爱阅读。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妨多些“网红”教师,其所实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话语创新、内容创新,无论是对课程建设本身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徐秉国
大学是学术场,不是名利场。在聘任兼职教授一事上,高校真应该拿出点儿专业精神,严格把关、规范执行,让学生切实受益。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吴旭东
高考综合改革中提出的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都是针对学生培养中日益加剧的偏科倾向和社会实践弱化等现象。以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的变革,使高中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长成为可能。
——上海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
天之骄子也好,社会精英也好,要有点仰望星空的精神,有点超凡脱俗的精神,有点为天下人的精神,有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
“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是师生对立统一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一教育信念越坚定,教师越能自觉地向学生学习并持续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