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
如今,“起跑线恐慌”盛行于各种微信家长群、同学群,而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学龄前儿童过着“每天都要上不同辅导班”的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几乎名存实亡。
每当谈及这个话题,总有一些人认为,那些被辅导班“绑架”的家长一边乐此不疲,一边叫苦不迭是一种矫情。坦白说,以前笔者也觉得很多家长夸大了所谓的学前教育焦虑,但在自己的孩子也开始面临这些问题之后,逐渐多了一些理解。毕竟,所有的焦虑都源于社会现实。
课外辅导班行情持续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日渐旺盛的社会需求。如今社会竞争渐趋激烈,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有更多胜算。如果别的孩子3岁开始学英语,自己孩子5岁了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心里踏实吗?有人覺得幼儿园就该玩,但别的孩子都在提前学知识,就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小学跟不上,他真能快乐吗?
从另一个视角看,家长将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是试图用经济手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当前,教育部门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语、数、外等知识,不少老师当起了甩手掌柜。从一种极端转到另一种极端,这种教育模式难言科学。以此来看,只要量力而行,多元化探索未尝不可。
有鉴于此,我们在看待“起跑线恐慌”时,必须看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社会现实。相关部门除了在观念上对家长多加引导,还应该做好两项更务实的工作:其一,在小学入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确保公平,要让那些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也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其二,对于课外辅导班乱象,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治理。
(摘自2017年6月30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