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

2017-08-31 14:47郑美青
关键词:东盟国家东南亚福建

全 毅 郑美青

(1.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2.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03)

福建与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

全 毅1郑美青2

(1.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2.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03)

东南亚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1世纪以来福建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但与周边的广东、浙江等省相比仍存在差距。福建应该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在产能合作、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对外开放与对外合作的新经验。

福建; 东南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合作重点领域

福建与东南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据载,自五代以来,福建就有先民往来东南亚。明中叶以后西方殖民者为加强对东南亚的殖民掠夺,开始从福建招徕移民进行垦殖,形成东南亚的闽侨社会,密切了福建与东南亚的经贸文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走在前列,双边贸易额从1985年的5588万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247亿美元,增幅约442倍。福建实际利用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1979-1998年累计为17.07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15年增长至93.84亿美元。[1]目前,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和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地区。作为福建对外合作的传统区域,依托双方深厚的历史渊源、密切的人文关系、便捷的交通网络、扎实的合作基础等,东南亚无疑是福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枢纽。

一、福建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的发展

我国建国后,东南亚不时掀起反华排华浪潮,福建沿海居民暂时中断了移民东南亚的历史。直到改革开放后福建才恢复了与东南亚的传统联系。但这一时期,福建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与人员往来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首先对福建和广东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从1979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到开放福州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实行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引进外资,发展出口贸易为重点。福建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遍布东南亚的华商网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福建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85年的5588万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6.886亿美元,15年增长了约30倍。21世纪以来,福建与东南亚[2]国家的双边贸易整体呈逐年递增态势,除2015年(247.16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的贸易额均呈增长趋势。从贸易平衡看,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且差额在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 2亿美元逐年递增至2015年的92.8亿美元,15年增长了约45.37倍,年均增长29.2%。从国别看,2015年,与福建省贸易总额超过30亿美元的国家依次是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六国。其中,马来西亚与福建的贸易总额近年来均保持在3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菲律宾与福建的贸易额从2010年的20.6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6.39亿美元。

从双边贸易结构看,2015年福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以HS全商品类别中的第11类纺织原料及制品、第16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第17类车辆航空器等为主,分别占福建对东南亚国家贸易的24.5% 、18.3%和4.1%;福建主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第16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第5类矿产品、第7类塑料及其制品等产品,分别占福建进口产品的33.3%、29.1%和11.2%。福建与东南亚11国的贸易总额在福建与“海丝”沿线区域贸易总额中约占30%,与欧盟28国(含英国)不相上下,成为福建与“海丝”沿线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区域。

(二)福建与东盟双边投资与产能合作成效显著

福建与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合作经历了从引进侨外资金发展出口产业,到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投资的转变。

1. 东南亚对福建的投资发展

闽商历来有报效桑植的情怀,从陈嘉庚倾资兴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到改革开放以来印尼三林集团林绍良回家乡投资元洪开发区等都传为佳话。截至2015年,东南亚国家在福建省投资的项目共3927家,合同投资额约126.11亿美元,实际到资约93.84亿美元。东南亚国家对福建的投资以侨资为主,侨资约占东盟对福建投资的70%。[3]其中,2011-2015年东南亚国家对福建投资企业294 家,投资金额17.2亿美元,实际到资17.9亿美元。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是福建吸引东南亚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分别占东盟对福建实际投资的75.4%、11.1%、6.5%、5.0%。2016年1-7月,共有34家东盟企业赴闽投资,同比增长3.03 %,合同外资金额12027万美元,同比下降56.33%%,实际到资金额15568万美元,同比下降41.74 %。其他经济较为落后的东南亚国家,如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则鲜有资金流入福建。目前,东盟是福建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

2. 福建对东盟的投资发展

福建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展开对外投资。近年来福建省加大对“走出去”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如,对从事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向对外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前期费用、外派劳务人员适应性等方面给予补贴等,促进了福建对外投资的步伐。2001-2016年9月,福建省经核准的在东南亚11国投资的企业累计260家,投资总额45.727亿美元,我方投资额35.979亿美元,占福建对外投资总额的16.24%,占福建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50.05%。其中,从投资企业数来看,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从投资规模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主要投资对象国,如表1所示。目前,东盟是福建第二大外资投资目的地。

表1 2001-2016年9月福建核准在东南亚设立的境外企业(机构)数与投资金额情况(按国别)

资料来源:福建省商务部门资料整理。

福建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领域涉及广泛,呈现多元化特征:居第一位的是矿业勘探与采选,设立企业37家,投资金额100111.41万美元,占福建对东盟投资的27.98%,其中石材加工企业7家,投资金额845万美元。因此,资源开发类投资是福建对东盟投资的首选。福建泛华矿业股份公司在印尼的镍矿企业是我国镍矿进口的龙头企业。因印尼政府2012年限制原矿出口限制,泛华矿业调整投资策略,采取合资经营和当地建厂冶炼,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印尼西塞兰县兴建集镍铁、焦炭和发电于一体的“印尼-中国冶金工业园”。其次是水产养殖、渔业捕捞和加工,设立企业28家,投资金额57812.88万美元,占福建对东盟投资的16.16%。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合作建设了一批远洋渔业基地和渔业养殖基地及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等渔产品交易平台。目前,福州宏龙海洋水产公司在印尼建设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和阿芬那渔业综合基地两个渔业基地,解决当地4000多人就业问题。再次是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业,设立境外企业25家,投资金额43424.34万美元,占福建对东盟投资的12.13%。如在东盟国家兴建一批农业生产与加工基地:厦门原能投资有限公司在柬埔寨租地45万亩,与央企合作建设“柬埔寨原能生态农业开发区”;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丰凯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粮食蔬菜现代化产业基地。

制造业转移投资近年来成为福建对东盟投资的重要选择。福建对东盟投资金属加工企业7家,投资金额32243.36万美元;玻璃制造企业1家,投资2亿美元;建材生产企业10家,投资金额7802.67万美元;木竹制品与林业开发14家,投资金额5936万美元;电机加工与机械制造11家,投资金额4848.47万美元;信息技术开发与计算机服务9家,投资金额3143.05万美元;服装及辅料12家,投资金额2343.5万美元。制造业投资总额7.6亿美元,占福建对东盟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1.33%。福建中柬投资有限公司与柬埔寨泰文隆集团合作在柬埔寨贡布省合作建立占地600公顷的福隆盛(中柬)工业园区,中方占股65%,柬方占股35%,布局以重工业、建筑材料、汽车生产为主。区内拥有丰富的石灰岩矿山储备,储藏量达1.4亿吨,可供开采40年。目前,园区水泥厂已投产并开始销售,年产水泥60万吨,2020年达产后将达到年产500万吨的规模,可解决柬埔寨水泥市场需求总量的60%。[4]

从福建设区市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看,福州企业投资14.55亿美元占40.4%,居首位;其次是厦门企业投资11.15亿美元占31%;漳州企业投资5.6亿美元占15.6%,居第三位;泉州企业投资2.23亿美元占6.2%。其他设区市投资合计仅占福建对东南亚投资的6.8%。

(三)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社会人文交流与合作方兴未艾

福建与东南亚的民间合作与人文交流日益密切,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都在厦门设立总领事馆,管理两地民间交流事务。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到福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成为福建国际游客的重要来源地。1990年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来闽游客约5.7万人次,2000年增至27.8万人次,2015年超过71万多人次。同时,新马泰也成为福建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从2014年起,福建在东南亚国家举办“中国福建周”活动,成为推介福建省情与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教育合作方面,正在筹建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是我国首个大陆公立大学在海外设立的分校,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计划于2021年全面完成。届时,将拥有专任教师80-100人,由1/3当地学生、1/3中国学生、1/3其他国家和地区学生组成的各类在校学生1200-1500人,并具备每年1000-2000人的培训规模。在培训交流方面,福建省持续推进省内高校举办对东盟华人的华文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人才培训三大培训项目,推动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孔子学院建设。官员交流方面,加大福建与东盟国家官员的交流力度,先后举办了多期“福建省东盟政府官员研修班”,共吸引了包括柬埔寨、印尼、缅甸等9个国家的40多名政府官员前来参加,有力推进了双边政府交流,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添砖铺路。文化活动方面,2016年4月,以“传承友谊、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南洋文化节在厦门成功举办,旨在搭建中国—东盟之间的友谊桥梁,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迅速发展的福建与东南亚经贸关系与人文交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福建与东南亚的经济优势与合作重点领域

福建与东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广布。根据现有合作基础与相互经济优势,东南亚无疑是福建布局“海丝”经济的重点区域。福建应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确立对东盟的经贸合作重点领域。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产业优势互补明显

截至2015年底,国土总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25亿,GDP总值2.57万亿美元,进出口总值超过2.5万亿美元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是世界人口第三大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世界第四大进出口新兴区域市场。2014年东盟10国的人均GDP超过4017.55美元(2015年略微下降为3868.58美元),整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其中新加坡和文莱进入世界高收入经济体;而马来西亚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0美元,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东盟国家拥有资源优势,锡、钨、铜、铁、镍、铝、锑等金属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木材等热带植物资源丰富,是福建资源型产品的重要进口来源地。东盟在海洋生物、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具有优势,福建则在水海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的生产与加工方面等具有互补优势;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是福建纺织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是福建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方面的竞争力较强,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等领域独具特色。

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ESI),是一种用以衡量两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到世界市场商品相似程度的指标,其值可以反映两国或地区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该值界于0-1之间,其越接近于1,表明两国或地区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越相似,贸易互补性弱,竞争性明显;越接近于0,表明两国或地区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差异越大,贸易互补性明显,竞争性弱。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表2 2006-2015年福建省与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福州海关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而得。na表示数据无法获得,因UNcomtrade数据库中没有老挝的数据,因此福建与老挝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无法计算。

从计算结果看,福建与东盟主要国家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常年维持在0.5以下,且有部分年份与文莱、柬埔寨的指数值低于0.2,说明福建与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相似度较低,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双边经贸关系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

1. 突出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

互联互通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而交通网络与通信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丝路沿线国家其他方面的合作具有溢出效应,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促进福建与东盟互联互通规划的对接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内容:福建沿海港口、航线与东盟主要港口建设与合作经营是重中之重。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集中力量推进重点港区建设、着力打造集装箱干线、区域性游轮母港。

加快空港建设和航线合作。福建目前拥有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和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两个国际空港,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航空港。这两个机场已经开通与东南亚的马尼拉、胡志明、雅加达、曼谷、金边、吉隆坡、槟城和新加坡等城市空港的互联互通,与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开通定期航班和旅游包机航班,共开通14条航线,每周航线上百班。福建航空运输线路已覆盖至整个东南亚地区。要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和福州空港的扩建工程,增开至东南亚的国际航线,构筑更加便捷高效的航空网络。加快重点出省铁路与公路的建设,鼓励铁海联营和空地联营,进一步畅通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湘赣等内地的互联互通。推进与东盟国家通过跨境光缆等通信设施的建设,搭建面向东盟国家的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口岸通关机制,促进福建与东盟区域信息互联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2. 把握比较优势,促进产能合作与融合发展

根据福建与东盟产业发展特点与比较优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势产业展开双向投资合作,提升福建与东南亚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与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发展状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新加坡和文莱处于第一层次,其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超过70%,服务业具有优势,成为其国家经济支柱。新加坡并不只是和香港一样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事实上新加坡在科技和工业上比香港要强得多。新加坡科技实力居世界第19位,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排名前三十名的大学。新加坡制造业有四大支柱产业即石化、电子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化中心。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制造国。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新加坡比香港的眼光高远太多。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具有自然资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比如电子电气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第三层次是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低于50%,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第四层次是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第一产业仍然超过20%,农业经济的地位重要,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福建第三产业低于50%,产业层次大约处于东盟第三发展层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产业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福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将有利于双方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共同发展。在未来产能合作中,福建应根据自身情况,与东盟国家选择“引进来和走出去”不同合作方式和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实现优势互补。

3. 突出华侨优势,推动人文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福建与东盟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福建与东南亚国家政府间与民间人文交流,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做出贡献。推进政府间交流合作,推动建设福建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城市与港口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投洽会东盟馆,构建政府间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充分挖掘丝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举办各类文化交流研讨活动,组织大型舞剧“丝海箫音”等文化精品创作和对外展演,加大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宣传推介,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影响力和福建形象。自唐宋始,闽南语便随着闽南移民一起,渗透至东南亚各国的语言中。如,印尼语中有大量的闽南方言借词。在印尼语和马来语[5]的词典中,可以找出闽南方言借词456个,占比89.2%。[6]在精神信仰上,随着早期福建人的“下南洋”,福建的民间信仰文化也渐渐融入东南亚。以海上女神“妈祖”文化为例,东南亚作为闽籍华人华侨最为密集的区域,“妈祖”文化在东南亚得到广泛认同。在东南亚国家中随处可见规格不一的妈祖或相关神灵庙宇,妈祖祭祀已成为东南亚华人华侨寻求身份认同和祈求平安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诸如大伯公、城隍、广泽尊王等福建地方神灵也在东南亚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7]因此,要拓展与东南亚国家教育文卫全方位交流合作,深化青年、高校、智库等非政府组织和东南亚闽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友好交流,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拓展民俗、宗教、宗亲、旅游等民间交流往来,推动社会人文深度融合。强化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中越抗击疟疾的研究成果。福建应强化与东南亚的医疗合作,增加对东南亚落后国家的医疗服务。

三、福建拓展与东南亚经贸合作的策略

东南亚作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第一站,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区。2015年我国正式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建设框架,将福建定位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福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福建与东南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时,应把东南亚作为福建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地区。[8]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福建发展东盟经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并正式启动自贸区建设进程。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建立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2015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将充分利用东盟更广阔的市场、更便利的贸易条件和更优质的投资环境,有力地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推动实现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的目标。2015年11月,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发表《澜湄合作概念文件》和《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启动澜湄合作进程。各方就澜湄合作方向和机制架构等达成广泛共识,确立“3+5”合作框架:加强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重点领域合作,现阶段重点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方向开展合作。2016年3月三亚中国—湄公河流域国家领导人会议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

在资金融通方面,2011年中国出资设立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近年来,中国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为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提供融资支持。此外,中国东盟还就双边货币互换以及海产品交易达成人民币结算协议,即《中国—东盟海产品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管理规定》、《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现货海产品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服务方案》及《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外汇管理试点规定》,为海产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提供政策支持。[9]在金融监管合作方面,福建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海关、检验、检疫、认证、标准计量、信息统计方面与海丝国家开展合作,如,简化东盟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程序。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

(二)福建深化东南亚关系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1. 周边省市的竞争,福建优势难以凸显

作为沿海省份,相较于广西、云南等与东盟国家合作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省份而言,福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尚属紧密,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广东、浙江相比,经贸合作明显不足。2014年,广东、浙江、福建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1122.86亿美元、332亿美元、251.0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的23.4%、6.9%、5.2%,而广东仅投资马来西亚的皇京港就达43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取代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最大港口。福建在东盟的境外工业合作园没有一个通过商务部核准。福建拓展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经济实力明显不足。依托中国—东盟升级版自贸协定的优惠政策,以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福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仍存在较大的待拓展空间。

2.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快,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近年来,福建省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招商引资难度不断增强。在人力成本方面,据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的调查报告,2013年,我国长丝织造行业工人平均工资为4000元/月(8小时工作制),而缅甸纺织工人的工资折合为人民币仅有600元/月(12小时工作制)。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平均成本是东南亚国家的1-3倍,用棉成本约高出30%。福建作为纺织大省,许多企业都有转战东南亚国家以降低国内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的意愿。土地方面,企业落地征地难是困扰企业落户福建的普遍问题,外资项目的落地大多因为土地问题而一拖再拖,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无形中将外商投资拒之门外。

3. 南海争端与营商环境问题产生的系统风险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南海岛礁维权行动的升级,中国威胁论逐渐流行。2016年菲律宾杜特尔特新政府改变与中国对抗的政策,使南海问题有所降温,但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南海纠纷并没有彻底解决。虽然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做出正面表态,但各国仍持观望态度。目前,东盟处在战略枢纽地带、民族冲突地带和宗教重叠地带,更是域外大国角逐博弈的热点地区,因而在该地区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仍然面临系列风险。例如,一些国家因政局动荡而频繁调整矿业政策和渔业政策,一些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合作项目持保留态度,一些国家劳务政策比较严格等,在这些国家进行矿业、木材等资源开发型投资风险较大。从东盟的营商环境看,新加坡营商环境全球最佳,但经营成本较高;印尼发展潜力巨大,但投资环境欠佳;泰国、缅甸、菲律宾政局走势仍不明朗,对中长期投资项目影响较大。福建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务必把握各国具体国情和营商环境,做好和做足可行性研究,重视系统风险管控。

(三)“五通”框架下福建拓展东南亚经贸合作的对策

1. 把握区域生产网络调整期,强化产能合作

跨国公司主导的区域生产网络与国际分工体系一直是东亚地区贸易扩张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和东盟都是东亚地区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各国的中间产品贸易比重趋于上升,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近60%。福建要扩大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就必须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和构建区域生产网络。实际上,福建目前和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一样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根据福建与东盟国家产业发展特点和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内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着力构建机械制造、家电、化工、纺织、海洋产业等的生产网络或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关键是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做好产业选择、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双向投资。

一是做好产业选择。根据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福建需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领域主要是显示器制造、炼化一体化、数控机床、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而金融、海洋运输与仓储物流则需要承接与转移双向互动。新加坡在石化、电子、精密机械、生物医药以及金融服务、港口与物流服务等领域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引进、承接其资金、先进技术、设备、产品,有利于带动福建上述产业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而福建最具优势的产业包括纺织鞋服、食品加工、建材、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水产养殖等产业适合对外投资,对东盟国家进行产能输出。缅甸、柬埔寨等东盟新成员的人力成本较为低廉,福建省应当积极推动有实力劳动密集型企业赴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使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获得生机。近年来,泉州服装生产企业福建峰亿轻纺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资办厂,通过国内原料出口东南亚(出口退税)——东南亚加工生产(低价生产要素)——从东南亚出口欧美(免税或低关税)——获利回国投资(转型升级)的生产经营模式获得良好效益。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构建需要依托载体平台,需要以重要节点港口和安全高效的运输通道,实现互联互通的无缝对接。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四种:(1)境外工业合作园,依托港口及其临港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合作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合作模式。福建企业在柬埔寨建设的中柬工业园和印尼建设的中国冶金工业园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2)境外生产基地,福建优势农渔业企业可以赴营商环境稳定的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建设渔业养殖与加工基地和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比如,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在印尼收购的金马安的综合渔业基地、福建华农投资有限公司和漳州柏森农业发展公司在柬埔寨的粮食蔬菜水果现代产业基地项目,推动双边在果蔬冷藏、加工、生产配套等方面的合作。(3)采用并购相互持股模式,1998年和2002年福州港务局分别与新加坡港务集团合资营建福州青州集装箱码头、江阴港集装箱码头。2013年福州港务集团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签署加强福州港集装箱渗水码头深度合作协议。2015年5-6月,厦门港、福州港管理局分别与马来西亚最大港口巴生港签订友好港合作协议,将在港口建设、运营、信息技术、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合作。(4)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在两国边境接壤地区设立跨越国境线的经济合作区。福建与东盟国家没有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条件。但是,可以加强福建自贸试验区与东盟国家港口经济特区的跨境经济合作。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合作持续深化,在海产品交易平台建设、金融支持、远洋运输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三是促进双向投资。对外投资方面,要引导企业有序走出去,集群式对外投资,避免盲目跟风,造成遍地开花,在境外恶性竞争的尴尬局面。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对外投资限制,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允许企业和个人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政府要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金融服务、人员出入境简政放权,消除对外投资的各种障碍。加强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服务和咨询,向企业提供当地法律法规变更信息,引导企业改变投资策略。引进外资方面,要创新招商方式。学习和借鉴境内外招商先进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福建省的招商方式。一是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船舶、纺织等产业的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精准开展对外招商,引进外资项目,促进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委托招商。积极对接联系境内外有实力的社会招商机构和境外跨国公司,利用其丰富投资客户网络资源优势,开展针对性强的招商项目推介。三是联合招商。加强省、市、县商务部门的三级联动,积极拓展联合招商;加强与省直行业管理部门分工协作,积极开展部门联合招商。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畅通

互联互通伴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被广泛运用到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之间的战略规划当中,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规章制度的互联互通和人员交流的互联互通。其中,福建与东盟港口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最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港口航运合作。近年来,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企业以各种投资形式参与到福建港口的建设和管理中,截至目前已经有41个泊位投入运营。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与东盟国家市场对接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拓展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吸引东盟国家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港口及临港产业,支持港口、物流企业到东盟国家参与港口投资和经营;鼓励与东盟国家共同开辟新航线,拓展东南亚往来海上新通道;发挥厦门集装箱干线港的优势,加强与各国港口城市的合作,开通或加密货运航线;着力打造区域性邮轮母港,推动厦门至东盟国家的国际邮轮航线开通,培育本土邮轮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港口之间的联运业务。目前,厦门已开通17条覆盖东盟十国的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每月超过200个航班靠港作业。福州港自2001年成立以来,外贸集装箱已经开通国际中转运输业务,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多种中转业务。要积极展开与东盟国家港口协作,积极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联运业务。充分发挥港口衔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积极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甩挂运输,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不断提升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推进福建东盟通关与供应链合作。协调福建港口与东盟国家港口的通关程序、物流政策。贸易便利化的基本原则是增加政策透明度、合理化通关程序,防止腐败和减少交易成本,主要涉及四个领域,即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电子商务(推动无纸贸易)和商务人员流动(商务旅行)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实现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将改善贸易环境,增加贸易机会,有利于商家缩短交易时间和节约交易成本。福建与东盟相关部门要协调采取以下措施:推动物流和运输便利化;增进规制合作和规制一致性;推广单一窗口系统;推进边境、海关及贸易部门的现代化建设;促进跨境金融合作以及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

3. 突出海洋特色,推动福建与东盟海洋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海上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6年前中国就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专项支持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洋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框架下,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率先开展海洋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进一步扩大海洋合作的规模与领域。

一是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捕捞和渔业养殖。积极开发太平洋和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以现有远洋渔业基地和渔业养殖基地为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建立与东南亚国家长期稳定的渔业捕捞的渔业养殖合作关系。引导、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境外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建设,注重双边在海洋产业的互补发展,着力推进海洋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

二是强化海洋科技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动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加强与东盟等国家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濒危动物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厦门国际海洋周为契机,依托“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合作论坛”,与东盟国家探讨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技术、临港产业发展、海洋科学勘探、综合管理、减灾防灾、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制定各领域的海洋共同行动计划。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东盟国家科研机构开展海洋科学考察等合作。

三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平台作用,为福建发展“蓝色经济”做出贡献。一是推动在东盟印尼、泰国等国设立分中心,通过大数据共享平台,将中国东盟海交所建成国际性经贸平台;二是借助海交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建立海产品市场价格体系,推动形成能够整合海洋产业链中产、运、销、需各方资源的统一标准。三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期货交易市场。[10]

4. 突出重点,采取差异化的国别合作策略

依托现有合作基础,结合东南亚各国的特色和优势,确定与东南亚各国的重点经贸合作领域,制定差异化的合作政策,做到有的放矢。

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物流中心,与新加坡加强自贸试验区及港口建设运营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是重要方向。2016年4月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访问新加坡时要求“学习借鉴新加坡自贸区、自由港建设经验,共同推进福建自贸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新加坡在石化、电子、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先进、实力雄厚,这些也是福建有较强配套能力同时面临升级的优势产业,引进、承接其资金、先进技术、设备、产品,有利于带动福建上述产业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合作应重点拓展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能源、果蔬渔业、工程建设和共建产业园区等产能合作,推动福建装备制造设备的出口。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的产业合作,要以输出资金、技术和设备为主,创建境外工业园在当地设厂,加快释放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印尼是东盟区内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国家,正在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强省可以实现对接,海洋经济领域应成为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

5. 创新人文交流政策,促进民心相通

为促进人文交流的互联互通,福建要充分利用与东南亚地缘与人缘关系,展开对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议福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和专项基金,或支持成立福建华文教育自愿者协会等民间组织推动福建与东南亚闽籍华侨的联络与交流工作,既要利用现代通信科技网络与互联网构建对东南亚华人的文化传播平台,也要利用姓氏宗亲和民俗等草根性文化交流,注重加强对东南亚华侨子弟的华文教育,强化东南亚华侨对祖籍地的文化认同,做中国与居住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理解的桥梁与纽带。

福建与东盟国家的政府需要协调推进跨境教育、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方面的合作,促进游客、商界人士、专家学者、工人等人员往来的便利化。福建拥有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两所面向海外华侨子弟的重点大学。这两所大学近年来一直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走进东南亚开展合作办学。这些教育机构不仅要招收华侨子女,更要面向东南亚民族青年,增加其留学生名额和奖学金,培养更多的友好使者。同时福建也将海洋科技作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强与东盟国家海洋科技研发的合作。福建应推动中国中央政府与东盟国家改善出入境签证服务,实现落地签和互勉签证。

福建省侨务与商务部门应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团的联系,邀请其骨干回国参加培训、参加各种展会,联络感情,鼓励他们为福建走出去的企业牵线搭桥,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借鉴汕头经济特区利用华侨资源的发展经验,选择华侨资源比较丰富的特定区域向国务院申请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华侨试验区内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鼓励海外华侨回乡兴业。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双重“功能”的结合。

注释:

[1] 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 本文所指东南亚区域指东盟十个成员国加东帝汶。分析以东盟十国为主。

[3] 黄茂兴、季 鹏:《福建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方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

[4] 资料来源:福建省商务部门。

[5] 国际学术界将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以及文莱、新加坡的现代马来语统称为马来语。

[6] 杜晓萍:《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以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视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7] 杨宏云:《密切福建与东盟文化交流》,《福建理论学习》2014年第8期。

[8] 王 勤:《“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东南学术》2016年第3期。

[9] 吴国培:《金融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之战略思考》,《福建金融》2016年第1期。

[10]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研究报告》,《发展研究》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黄艳林]

2017-05-31

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16ZDA039)之子项目

全 毅, 男, 湖北荆门人,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郑美青, 女, 福建南平人,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硕士。

F125

A

1002-3321(2017)04-0022-09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东南亚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福建医改新在哪?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