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七讲 中枢性嗜睡

2017-08-31 12:54吴慧娟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睡中枢性睡眠不足

吴慧娟

(上海长征医院石家庄,上海,200003)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七讲中枢性嗜睡

吴慧娟

(上海长征医院石家庄,上海,200003)

讲座专家介绍:吴慧娟,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

睡眠占据人生命的三分之一,不同年龄的睡眠生理需求是不同的。初生婴儿期的睡眠时间可能有18~20 h,而且并没有形成昼夜节律;到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睡眠时间从12~13 h减少到10~11 h,白天小睡从2~3次慢慢减少为固定1次的午睡;此后一生中每天睡眠时间固定为7~8 h,到了老年以后,睡眠时间会相对减少。不同个体睡眠需要量也是不同的,而且人类中存在睡眠变异者,就如长睡眠者,他的睡眠时间在成人中超过10 h,童年期的会比其他正常儿童的睡眠时间多2~3 h。

在本次授课中,吴惠涓教授从睡眠增多诊断评估体系、发作性睡病、特发性睡眠增多、Kleine-Levin综合征以及睡眠不足综合征向我们详细介绍该如何诊断及处理。

1 中枢性睡眠增多

中枢性睡眠增多的核心是白天过度嗜睡。白天过度嗜睡指在白天应该维持清醒的主要时段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出现难以抑制的困倦欲睡甚至突然入睡。易在久坐或单调的环境中发生,严重者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毫无预兆地酣然入睡,给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

引起日间过度嗜睡的原因有很多,分为内因、外因、生物节律紊乱等。其中常见的内因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周期性嗜睡、原发性嗜睡、外伤后嗜睡以及不宁腿综合征,而当中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为常见。外因包括睡眠卫生习惯不好、环境因素的影响、睡眠不足、镇静安眠药、饮酒、毒品和物质滥用等。时差、倒班、睡眠不规律、睡眠时相延迟等生物节律紊乱也会引起日间过度嗜睡,同时一些疾病如抑郁症、酒精成瘾、帕金森等也有可能引起。

中枢性睡眠增多主要有以下分类:

1)1型发作性睡病;

2)2型发作性睡病;

3)特发性嗜睡;

4)Kleine-Levin综合征;

5)疾病导致的过度嗜睡;

6)精神疾病相关的过度嗜睡;

7)药物或毒品引起的过度嗜睡;

8)睡眠不足综合征;

9)长睡眠者。

睡眠增多的评价体系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主观评价中需要考虑到主观嗜睡,通过日间睡眠压力的主观感受和行为进行评价的,如看电视、读书、乘车和驾驶等不同状态下进入睡眠状况的难易程度的感觉和经历。在研究中最常用的如Epworth评分(ESS)和斯坦福嗜睡量表(SSS)。Epworth评分<5分为正常,5~9分为轻度嗜睡,10~15为中度嗜睡,16~24为重度嗜睡;SSS分为七个等级,倦意从低到高(1~7分),更是受试者当下的主观倦意。

客观评价中主要考虑到客观嗜睡的问题,基于脑电变化进入睡眠的难易程度而判断嗜睡的倾向。常用的评价工具是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即在日常的睡眠环境和状态下,每隔2 h进行20 min睡眠,连续4~5次,记录平均进入睡眠的潜伏期,出现REM睡眠的次数。

吴教授详细介绍了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流程,并提醒,如果已经出现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8 min,REM睡眠始发出现两次以上,我们可以在第4次小睡后结束;如果REM睡眠始发只出现1次,或者前一晚PSG没有出现REM睡眠始发,没达到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做第5次小睡帮助诊断。同时,所有病例在MSLT检查前,需进行标准夜间PSG监测,以确保夜间睡眠时间大于7 h。

除了MSLT,我们还会使用体动记录仪协助诊断,记录1~2周的自发性体动,根据体动判断睡眠-觉醒状态,这比睡眠日记更能精确判断。还有认知功能测试,这是基于精神运动警觉性的作业测试。

介绍完睡眠增多的概念、原因、评估系统,下面就详细介绍中枢性睡眠增多的疾病。

2 发作性睡病(NC)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作无法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夜间睡眠障碍。容易漏诊误诊。分为两型:

2.1发作性睡病1型即hypocretin缺乏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型,以脑脊液中hypocretin-1水平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占发作性睡眠的75~85%。

发作性睡病1型,须同时满足A、B两项条件:

A、白天存在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B、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①猝倒发作:经过标准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SOREMPs);MSLT检查前夜PSG出现SOREMP可以替代1次白天MSLT中的SOREMP;

②脑脊液中Hcrt-1浓度≤110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脑脊液Hcrt-1含量测定为发作性睡病1型的确诊检测。

2.2发作性睡病2型即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发作型。

发作性睡病2型,须同时满足以下A-E项条件:

A、白天存在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B、标准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且出现≥2次SOREMPs。MSLT检查前夜PSG检查出现SOREMP,可以替代1次白天MSLT中的SOREMP。

C、没有猝倒发作。

D、脑脊液中Hcrt-1浓度没有检测,或免疫反应法测量值>110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E、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OSAS、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或药物、物质减药所致。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2010~2011年间,中国大陆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较往年增加了3倍,而2009年冬季H1N1流感爆发,韩芳教授等发现本病爆发与甲流感染关系密切。发作性睡病在年龄上有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8岁前后,另一个是16岁前后。

几乎全部发作性睡病患者均表现有日间过度睡眠(EDS),EDS是患者最重要的主诉,特点为白天不可抗拒的困倦并陷入睡眠;可能在行走、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而表现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刻板动作;单调、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无论患者夜间睡眠时间长短,EDS每日均会发声;伴有注意力和精神运动警觉性的波动;白天小睡可暂时缓解睡意,并可保持后续一段时间清醒。吴教授结合24 h睡眠-觉醒节律的图示展现发作性睡病的日间过度睡眠特点。

除了日间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病另一个极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就是猝倒发作,常由大笑、高兴等积极情绪诱发,负面情绪如愤怒也可能触发;累及的部位可以局限于眼脸下垂、舌脱垂、面部松弛或是视力模糊;也可以表现为局部肌群受累,影响到颈部、上肢、下肢,引起头下垂、上肢下垂、膝盖弯曲、身体前倾、跌倒等。呼吸肌不受累。

猝倒发作的持续时间通常很短,数秒到几分钟,能够迅速而完全的恢复。而发作频率从数月一次到每天数次发作。严重时,强烈情感刺激或抗猝倒药物减药可能引发猝倒事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成为猝倒持续状态。

吴教授通过多次小睡试验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猝倒的表现,包括垂头(看卡通片时出现连续的垂头)、持续的眼裂变窄和舌脱垂、持续的面肌松弛、持续的全身性肌张力低下(宽基步态、被迫蹲下和步态不稳)。通过对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24 h PSG,白天多次出现睡眠状态,夜间的睡眠质量也有所下降,跟对照组受试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3发作性睡病还会伴随其他临床表现1)肥胖,多在发病后一年内出现体重急剧增加,但身高却没有多大增加,生长发育是不匹配的;

2)睡眠瘫痪:为发生在入睡时或从睡眠向觉醒转换过程中体验到运动不能,虽然意识清醒,但无法自主运动或讲话;

3)入睡前幻觉:为发生于觉醒-睡眠或睡眠-觉醒转换期的梦境样体验;

4)性早熟:国外报道17%儿童期起病者伴性早熟,国内报道7.4%。其机制可能与Hcrt能神经系统障碍相关的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关;

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合并OSAS患病率达9%~19%,高于普通人群;

6)情感障碍:25%患者有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等焦虑症状;18%~57%患者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快感缺乏。

2.4发作性睡病药物治疗1)中枢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首选药物是莫达非尼,次选药物是哌甲酯缓释片,其他包括安非他明(易上瘾,国内极少用)、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等;

2)抗猝倒药物:主要基于抗抑郁剂类,如三环类抗抑郁剂(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s)(通常不具有很强的促醒效应)、选择性5-HT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SNRIs)、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

3)γ-羟丁酸钠(GHB):能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所有症状,对于猝倒、嗜睡、夜间睡眠不安等均有确切疗效,而对发作性睡病其他症状如睡眠瘫痪、入睡幻觉等也有治疗作用。

3 特发性睡眠增多

特发性睡眠增多是一类以白天过度嗜睡为特征的睡眠障碍,伴有不能恢复精力的小睡发作以及早晨或小睡后觉醒困难(宿醉睡眠),发病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均不明。

临床表现为:

1)患者主诉持续性的日间过度睡眠。这种日间小睡持续时间较长,伴有觉醒困难,且觉醒后精力不能恢复,宿醉感。没有条件小睡时,患者容易出现明显昏沉和自动行为;

2)夜间睡眠增多:通常本病患者夜间睡眠是漫长而安稳的,24 h总睡眠时间超过11 h。伴有明显晨醒困难,甚至晨醒时朦胧状态下出现暴力行为;

3)自动症:患者处于昏沉状态下可出现不自主的异常行为,发作后不能回忆过程;

4)头痛十分常见,约30%伴随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

5)情感障碍:15~25%患者合并抑郁症。

诊断标准,根据ICSD-3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A-F项条件:

A、患者每日无法遏制的白天困倦或陷入睡眠状态,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

B、无猝倒发作。

C、标准MSLT检查显示根据标准进行技术说明少于两个SOREMPs或夜间PSG入睡15 min内的没有REM睡眠现象。

D、至少存在以下情况之一:

①标准MS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

②24 h PSG检查显示总睡眠时间≥660 min(典型为12-14 hrs),通过校正慢性睡眠剥夺,或者通过腕式体动记录仪以及检查前至少7天的睡眠日记以避免睡眠限制。

E、排除睡眠不足综合征(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延长夜间卧床时间以保障充足睡眠,最好佩戴至少一个星期的腕式体动仪明确睡眠时间)。

F、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其它内科或精神科疾病、或药物、物质减药所致。

除了诊断标准,我们还需要辅助检查协助诊断,包括PSG监测、MSLT以及体动仪。

特发性睡眠增多的治疗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白天清醒,莫达非尼已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对儿童患者也有效,剂量一般从100毫克开始,逐步增加;兴奋剂如哌甲酯能够部分或间歇性缓解症状,但效果不如治疗发作性睡病那样有效,特别对睡眠“宿醉”的改善较为困难;抗抑郁类如度洛西丁对部分患者有效;褪黑素类等。

而延长睡眠时间常无效,白天小睡也不能让患者更清醒。注意睡眠卫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限制躺在床上的时间可能有帮助。

4 Kleine-Levin综合征

本病发病率极低,发病率大约1~2/1000,000,绝大多数(98%)为散发病例,男女比率约2∶1。发病年龄范围从儿童到老人,81%患者在10岁后起病。病程中发作期和间歇期交替出现。发作期内典型患者可出现典型三联征,即强烈嗜睡、食欲过盛和性欲亢进,亦可只出现强烈嗜睡,间歇期完全正常。发作期多持续3~15 d,间歇期达数周~1年。发作期伴有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症状发作的频率和强度可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多数患者起病多年后逐渐自发缓解,通常预后良好。

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A-E项条件:

A、患者每日无法遏制的白天困倦或陷入睡眠状态。患者的经历至少两个反复发作过度嗜睡和睡眠过程,每次持续两天到五周;

B、发作间歇期通常短于每年一次,不超过18个月;

C、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存在正常的警觉性、认知功能、行为和情绪;

D、发病期,患者至少存在以下情况:

①认知障碍;

②知觉改变;

③饮食障碍(食欲过盛或厌食);

④行为异常(如性欲亢进)。

E、这种睡眠增多及其相关症状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内科、神经科或精神科疾病(尤其是双向情感障碍)、或药物、物质滥用所解释。

客观检查中可以发现发作期常规脑电图显示阵发性双侧同步、广泛的0.5~2.0 Hz及5~7 Hz脑电发放。PSG提示NREM2期睡眠增多,而SWS及REM睡眠百分百减少,建议采用24 h PSG检查。MSLT的结果可异常,MSL缩短、多次SOREMPs等,亦可正常。脑脊液细胞学及蛋白均正常,CSF Hcrt-1含量正常。MRI正常,fMRI可见异常。

目前的治疗经验均来自一些个案报告,治疗药物包括兴奋性药物(莫达非尼、哌甲酯)、三环类抗抑郁剂(氯米帕明)、心境稳定剂(锂盐、卡马西平),亦有使用加巴喷丁及利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的个例报道。

由于这种疾病预后比较良好,根据病程的延长而有所缓解,常常对治疗不是十分重视。

5 睡眠不足综合征

睡眠不足综合征,也称为行为导致的睡眠不足综合征,病因明确,因急性或慢性睡眠缺乏所致,表现为清醒期睡眠压力增加、易发生日间嗜睡、操作能力受损等。

ICSD-3诊断标准,须满足以下A-F项条件:

A、患者每日无法遏制的白天困倦或陷入睡眠状态;在青春期前的孩子,常主诉有困倦相关的行为异常。

B、患者的夜间睡眠时间通常低于同龄人。

C、夜间睡眠缩短的模式存在至少3月以上的大多数夜晚。

D、患者的睡眠缩短是认为干扰的,在周末或假期睡眠时间延长。

E、延长的总睡眠时间能够改善嗜睡症状。

F、这些症状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其它内科或精神科疾病、或药物、物质减药所解释加以辅助检查配合诊断,连续2~3周的体动仪加上睡眠日记可以帮助记录总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计算睡眠效率;通过PSG监测可显示出睡眠潜伏期缩短和睡眠效率增高(大于90%),SWS增多,NREM2期睡眠缩短,当延长卧床时间,睡眠时间增加并可见SWS反弹;MSLT中可发现本病MSL较发作性睡病延长,可伴有SOREMPs,甚至出现≥2次SOREMPs。

本病需要与发作性睡病2型(非猝倒型)鉴别,对于可能存在睡眠不足的人群,如中学生,检查前必须了解2~3周的睡眠情况,体动仪或睡眠日记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夜间睡眠不足。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合理安排日间小睡可改善病情。

最后,吴教授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向我们介绍了病例特点,并从诊断标准以及经验考虑诊断睡眠增多,根据病例,可考虑以下疾病:发作性睡病2型、特发性睡眠增多、Kleine-Levin综合征、睡眠不足综合征。但如何确诊呢?吴教授通过PSG、MSLT的数据分析,发现该病例的特点为:青少年起病,慢性病程;表现为白天睡眠增多,ESS 16分;PSG入睡潜伏期缩短,中度睡眠期周期性腿动;MSLT平均睡眠潜伏期3.6分,出现3次SOREMPs。加上通过为期两周的体动记录仪的记录。病例中的患者每夜睡眠时间在5~6 h,白天有2~5次小睡。ESS:16分。CSF Hcrt-1:326 ng/L。

除了体动记录仪,还要对病例进行干预从而鉴别,通过病例随访发现患者高考后,假期里每日睡眠达12 h,大学期间每夜睡眠8 h,中午小睡1次(<30 m),日常状态佳,没有明显的白天增多,因此可诊断为行为诱发的睡眠不足综合征。

睡眠不足综合征并不是一个疾病,但却比较广泛地存在于门诊工作中,也是非常需要重视的,在我国青少年中发生率极高,不容忽视。

中枢性睡眠增多的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还是一个挑战,希望以后能找到更多的办法诊断这类疾病。

课后,各位临床医护人员可参照《睡眠医学》重温吴教授的授课,相信各位医生能更好地熟悉理解掌握中枢性睡眠增多的相关知识。

6 答疑整理

1)来自山西大医院呼吸内科李洁医生提问:请问肾功能衰竭是否可以引起OSAS合并陈施呼吸?发病机理是什么?

答: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能存在尿毒症所导致的中枢性损害,包括皮层和脑干的损害,这是由于尿素氮增多引起的。除此之外由于尿毒症患者存在着体内酸碱平衡的异常,可能存在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异常,容易发生中枢性呼吸暂停。

陈一施氏呼吸那也是中枢性呼吸暂停的一种表现。另外,可能是和尿毒症患者的水钠潴留相关,他容易发生上气道的梗阻,那么也存在着阻塞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

2)山东威海精神卫生中心张翠红提问:Kleine-levin syndrome怎么治疗呢?

答:Kleine-levin综合征的发病率还是很低的,而且它有一个随着病程延长而自发缓解的表现。它的发作,存在发作期和间歇期不同的表现。发病的时间通长在数天到两周左右,在发病的期间,我们可以给他用一些白天的促进警觉性的药物。如果他同时存在的一些精神异常,可以使用一些抗精神类的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但是确切的疗效如何,目前这是一个经验性的治疗,并没有非常可靠的治疗证据。这类患者发作间歇期没有症状无需治疗,发作期短暂的一般采取观察,只有那些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症状,用一些精神振奋剂,甚至出现一些行为异常,我们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抗精神类药物等。

3)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睡眠中心曾芮提问:请问什么程度的嗜睡属于正常范围,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就诊?影响嗜睡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改善自己的嗜睡情况?如果长期处于嗜睡状态,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临床上是如何判别嗜睡患者的?

答:睡眠的长短在不同人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那么什么样的程度是属于嗜睡,什么是正常,首先,要考虑每个人存在的个体差异;第二,他白天如果出现“睡眠已经显著影响到学习工作”,我们认为他是异常的;第三,就是这个患者如果他的睡眠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以上,我们认为他已经可能超过了“长睡眠者”的范畴,这个是需要重视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注意,患者他是否存在工作日过分的压力增多,有些患者他可能出现夜间的睡眠减少,无论是内源性因素还是因为工作压力、环境不允许,导致夜间睡眠减少而白天需要补充睡眠,到医院就诊前自己先检查一下,是否存在睡眠健康、睡眠卫生的问题,如果有这个问题,先纠正。如果症状不缓解,再到医院就诊。

影响嗜睡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内因和外因,还有生物节律紊乱,还有其他的一些疾病状态等。内因最常见的就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白天多睡,还有发作性睡病、周期性嗜睡、不宁腿综合症、外伤,如颅脑外伤引起的嗜睡。还包括各种类型的睡眠卫生不良,比如说睡眠习惯不好、睡眠压力太大、使用一些药物不当、饮酒等等。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嗜睡的状态,会对患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嗜睡表现为日间的过度睡眠,它势必会影响患者各种日间的认知行为学的功能,学习、记忆、生活、社交方方面面,其次患者还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影响,比如说焦虑、社交恐惧症等等。这个问题还要针对患者的嗜睡原因来回答。

不同原因的日间过度嗜睡,我们要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改变。如果这个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日间嗜睡,我们要改善他的睡眠呼吸暂停;如果患者是发作性睡病,我们要给他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是睡眠习惯卫生不好,我们要纠正他的睡眠卫生;还有生物节律、倒班等,都是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纠正。这些都可以改善日间嗜睡的情况。

4)来自二群提问:给疑似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做多次小睡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答:在做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患者检查之前的一段时间睡眠是充足的。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两周的睡眠日记以及体动记录仪来判断患者的昼夜节律、睡眠觉醒节律是保持正常的。另外,在做多次睡眠潜伏期之前,我们通常给患者进行一个标准的夜间多导睡眠图的监测,来判断患者在多次睡眠潜伏期之前一个晚上,他的睡眠的状态如何,前夜的睡眠时间应该在7 h以上,那我们认为它符合做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的一个客观的条件。第三,在做这项检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患者在睡眠的间歇期(在我们做睡眠结束了一段睡眠以后),离开床、房间,在外面进行活动,而不能让患者持续地卧在床上,不能让患者可以任意的进入睡眠,从而导致我们研究实验结果的偏差。

对一些兴奋性的药物或者说镇静药物,以及一些食物方面有所要求,患者不能在这一天使用这些中枢性兴奋剂、抗抑郁剂。服用抗抑郁剂这类药物通常我们要停药一段时间,两到三周以后再做多次睡眠潜伏期的检查,并且在饮食方面我们要注意避免咖啡因的食物。

5)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许丹提问:发作性睡病的患者通常还伴有夜间睡眠障碍,如梦语、肢体乱动,如何减轻这样的症状又不加重白天嗜睡呢?

答:我们目前在临床上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是针对他白天的日间嗜睡以及猝倒发作的药物,那么这两种药物都没有特别针对他夜间的睡眠片段化以及睡眠期的行为异常。

但是这两类药物也会影响到夜间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结构,睡眠的延续性。尤其是抗抑郁剂类,对夜间睡眠在较长的时间内有一定的改善。

事实上在发作性睡病的患者中,发病初期他的临床症状可能非常的严重,包括猝倒发作、白天的严重的睡眠增多以及夜间非常严重的睡眠不安。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这类患者有一个自发缓解的趋势。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在发病以后的两三年,无论是患者接受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他的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包括夜间的各种睡眠障碍。

6)来自三群的提问:7岁发作性睡病的患儿该怎么使用觉醒的药物如利他林、匹莫林及苯丙胺等?

答:目前国内用于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药物,都是超适应症的使用。我们在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专注达,专注达是儿童多动症的适应证,但是针对发作性睡病,它并没有这个适应证。这类药物在发作性睡病的儿童当中,我们使用的比较多。那么此外,抗抑郁剂类、抗猝倒的药物,这些药物也是超适应证的使用;还有包括国外的一些用药,如莫达非尼,它也是超适应症的使用。但是我们在临床观察下,这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是比较确切的,副作用也不是很明显。

利他林就是我们所说的哌甲酯,国内目前常用的是哌甲酯缓释片,就是专注达,使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它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药物剂量会增加,而且会产生躯体和心理的依赖性。通常的使用剂量在18 mg,但是我们在门诊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他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疗效下降,会要求加量。

匹莫林这个药物,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用于儿童的发作性睡病。提到的第三个药物苯丙胺,它是一个强的中枢兴奋剂,具有非常强的成瘾性,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推荐治疗发作性睡病,当然包括发作性睡病的儿童。

7)来自五群的提问:年龄小的发作性睡病患儿,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患发作性睡病预后如何?是否要终身服药?

答:中国发作性睡病的发病主体人群是儿童,这类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我们的认知行为学疗法,还有心理干预都非常的重要。

在这些非药物治疗当中第一条,是要在白天合理的安排睡眠。患者通过白天的短暂睡眠可以得到迅速的精力体力的恢复,白天使用合理的睡眠以后,也可以减少药物服用的剂量。除了白天合理安排睡眠以外,我们要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的教育,我们需要患者在应该安排夜间睡眠的时候睡眠,不能过长时间的待在床上,这样可能加重他的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

发作性睡病的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尤其是发作性睡病1型,它是由下丘脑分泌素或食欲肽缺失,导致神经递质明显的减少、缺失所致。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存在的中枢其他神经递质的平衡,病情会得到缓解,但是通常需要终身治疗。

8)来自三群的提问:吴老师您好,请问发作性睡病患者猝倒发作即REM睡眠插入时,为何能正确回答指令以及EEG显示α波,伴有偶发的θ波?

答:发作性睡病猝倒发作的时候,从假设上来说是认为它存在REM睡眠片断的插入,但是这种REM睡眠是有别于我们睡眠期的REM睡眠,他的意识是存在的。往往患者猝倒的时候,你跟他说话,他虽不言语状态,但是他知道你问他什么,他对整个过程是可以回忆的。而且这一类患者脑电波中存在α节律并且伴有θ波。他的θ波是类似于REM睡眠的是θ节律,但有研究显示,在这个时期,无论是α节律还是θ节律,它和清醒期、清醒闭眼期的α节律,以及和在REM睡眠期的θ节律是有差别。这种α节律,通常比安静清醒闭眼期的节律要慢一到两个赫兹,而它的θ节律,特别是在儿童患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θ节律爆发,这是1型发作性睡病、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极为特征的脑电表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猝倒发作,它不完全是REM睡眠的发作,只是在脑电图上它表现的类似于REM睡眠的一种脑电节律。

猜你喜欢
小睡中枢性睡眠不足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MRI特征及其与性激素基础值和激发值的关系
睡眠不足
小睡
这样会睡眠不足
小睡熊迷路了
迟到
在春的屋檐下小睡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在春的屋檐下小睡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