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
福建南安丰州皇冠山“天监十壹年”墓发掘简报
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
2008年,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北面、桃园村与西华村北部交界处的皇冠山发现两晋南朝砖室墓群,泉州市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2号墓(M12)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单室墓,墓砖模印纹饰精美华丽、种类多样,少量墓砖模印文字“天监十壹年”。出土随葬品23件,以青瓷器为主。该墓对研究泉州地区的早期移民、佛教传播有重要意义。
福建南安 南朝 砖室墓
南安市丰州镇位于福建泉州晋江下游北岸,东连今泉州市区,距泉州西门外约5公里,为南朝南安郡郡治所在。皇冠山位于丰州镇北面的桃园村和西华村交界处(图一),山南坡面向晋江,东、西两侧为延绵的山丘,与皇冠山形成环绕之势。2008年,因福建省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皇冠山发现两晋南朝砖室墓群,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共同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12号墓(编号M12)保存完整,墓砖模印纹饰精美多样,且有“天监十壹年”(512年)纪年铭文,为此次发掘中较为重要的发现,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彩插七‥1、2)。
M12为单室券顶墓,保存完好,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墓向148°。已揭露的墓葬结构分墓室和甬道两部分,甬道居于墓室前正中位置(图二)。砖墓全长5.92米,墓葬最宽处为墓室,宽2.04米;墓顶的高度2.85米,最高处为墓室前壁,高3.02米。
图一//“天监十壹年”墓位置示意图
墓室内长4.5、内宽1.6米。墓室后部为棺床,棺床长3.5、高0.2米,棺床地面至券顶内壁2.33米,棺床前的墓室地面距券顶内壁2.53米。棺床分上下两层铺砌:下层用长方形砖呈顺向错茬立砌一层箅状结构,有渗水、排水功能;上层用长方形砖呈两纵两横平铺一层。棺床前的墓室地面用单层长方形砖呈两纵两横平铺一层。墓室两侧墓壁下部用两种规格的长方形砖呈三顺一丁四组砌筑,高1.6米处用楔形砖起券,券砖呈顺砖错缝平铺叠砌至拱顶。
甬道内长0.9、内宽0.8、内高1.27米。甬道地面与墓室前部连成一片,亦用单层长方形砖呈两纵两横平铺一层。甬道两侧墓壁由墓底起,用长方形砖呈一丁三顺叠砌两组,至内高0.8米处用楔形砖起券,顺砖错缝、平铺叠砌至顶部,套嵌于墓室前壁内。甬道前端为封门,宽0.8、厚0.38、高1.27米,自下而上用长方形砖呈一丁一顺砌四组,之上顺砖错缝平铺叠砌三层至券顶下沿。
墓室前、后壁各有一壁龛。前壁龛位于前壁中部,距墓底高1.5、宽0.11、高0.18、进深0.12米,内置瓷盅一件。后壁龛位于后壁中部,距墓底高1.2、宽0.12、高0.16、进深0.12米,其内一件瓷盅滑落至棺床后部。
图二//M12墓葬平、剖面图
墓砖有长方形砖、楔形砖两种,灰褐砖质地坚硬,灰红砖较为松软。其中长方形砖有三种规格,分别是42×21×6、36×17×6、23×19×6厘米。楔形砖长40、宽17、上底厚6、下底厚4厘米。
12号墓(M12)墓壁上装饰的纹饰丰富且精美,使整座墓室内部显得富丽堂皇,纹饰类型主要有佛像人物、莲花、团花纹、鱼纹+龙纹+蓖梳纹组合、鱼纹+龙纹组合、鸟+圆轮组合纹,还有少量的“天监十壹年”模印纪年铭文。分别介绍如下。
1.佛像人物纹
佛像人物分三种:无冠立像、头顶圆髻后带佛光立像、戴冠坐像。
(1)无冠立像
M12:27,印于长方形墓砖端面,该立像头部为侧面像,光头,眉毛浓重,双目凹陷,鼻子巨大,双脚并立,着裙装,肋骨清晰可见,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图三‥1)。
(2)头顶圆髻后带佛光立像
M12‥29,印于长方形墓砖端面,该立像面部丰满,五官清晰,头顶扎圆形髻,头部后有圆形佛光,双脚合并站立于一莲花座之上,下着喇叭形裙装,腰带清晰可见,双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图三‥2)。
(3)戴冠坐像
M12‥24,印于长方形墓砖端面,该坐像面部丰满,五官清晰,头戴M形冠,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腹部,胸部左右凸起两点(图三‥5)。
2.莲花纹
M12‥25,印于楔形墓砖端面,莲花纹的下部是莲蓬纹,上部是带枝叶莲花纹,中间是一枝半绽莲花,左侧是一荷叶,右侧是一枝莲花花蕾(图三‥3)。
3.团花纹
M12‥26,印于长方形墓砖侧面,团花纹一对,匀称地把砖面分成三部分。团花纹外圆,直径为4厘米,内圆直径为0.7厘米,内圆与外圆间为匀称的花瓣纹组成(图三‥4)。
4.鱼、龙组合纹饰
M12‥30,印于长方形墓砖侧面,龙纹长25厘米,鱼纹长10.5厘米,鱼与龙头相对,龙在左边,鱼在右边。龙的形态为行龙,形体瘦长,昂首阔步,嘴微张,吐着舌头,眼圆瞪,角短略弯,颈部呈S形,身体略呈波浪形,尾部细长无鳍,爪部清晰可见。鱼的形态逼真,嘴、眼、鳃、鳍、鳞皆清晰可见(图三‥6)。
图三//M12墓砖拓片
5.鱼、龙纹、蓖梳组合纹
M12‥28,印于长方形墓砖侧面,纹饰为单面。鱼与龙齐头并进,小鱼纹长8厘米,居左;龙纹长29厘米,居中;蓖梳长4厘米,居右。蓖梳纹,由月弓形的手把和直线条的梳齿组成。龙头线条较多,大龙嘴张开,曲颈,呈“S”形,龙尾翘上,四只腿飞舞呈动态。小鱼纹的鱼鳞、鱼尾、鱼翅竖起,呈动态(图三‥7)。
图四//M12出土青瓷器(一)
6.鸟、圆轮组合纹
M12‥31,印于墓葬顶部的楔形砖上,该类型砖只在甬道内发现四块。鸟位于两个圆轮之间,作振翅欲飞状(图三‥8)。
7.“天监十壹年”铭文
M12‥32,“天监十壹年”五字为楷书,竖排(图三‥9)。该文字纪年砖只在甬道两侧发现,共八块。
12号墓(M12)共出土随葬品23件,其中青瓷器21件,陶器1件,金器1件。陶瓷器多置于棺床前的铺地砖上,少量置于棺床前端和甬道中;棺床后端的1件盅应是置于后壁壁龛中;1件金指环发现于棺床中央位置,应是墓主人所用之物。上述随葬21件青瓷器器类有盅、碗、盏托、双系罐、盘口壶、四管插器、唾壶、钵、博山炉、鐎斗、四系罐、砚台、虎子等,1件陶器为三足陶盘。
青瓷盅2件。直口,尖唇,弧腹,假圈足。M12‥1,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7.1、足径3、高3.7厘米(图四‥1)。M12‥2,灰白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7、足径3.1、高3.9厘米(图四‥ 2;彩插七‥4)。
青瓷碗2件。直口,尖圆唇,上腹稍直,下腹弧,假圈足,内底中央下凹。M12‥5,口沿内、外壁分别饰一道和两道凹弦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足底无釉。口径12.4、足径5.2、高7.6厘米(图四‥ 3;彩插七‥5)。M12‥21,深腹。外口沿饰一道凹弦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足部。口径12.6、足径5.3、高8厘米(图四‥4)。
青瓷盏1件。M12‥11,敞口,圆唇,弧腹,下底内收,平底。灰胎。施青灰釉,外釉不及底。口径7、底径2.9、高3.6厘米(图四‥ 5;彩插七‥6)。
青瓷钵2件。M12‥7,侈口,尖圆唇,口沿外下卷,鼓肩,弧腹内收,平底微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14.8、底径6.6、腹径15.2、高8.7厘米(图四‥ 6;彩插七‥3)。M12‥19,敛口,尖唇。溜肩,鼓腹,下腹弧形内收,小平底或微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10、底径5.1、腹径12.6、高8厘米(图四‥ 7;彩插八‥1)。
图五//M12出土青瓷器(二)
青瓷唾壶1件。M12‥8,圆唇,颈稍短,溜肩,外底因胎内气泡向下凸起。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7.6、底径5.4、腹径8.6、高9.1厘米(图四‥ 8;彩插八‥2)。
青瓷双系罐2件。侈口,鼓肩,斜直腹,平底微凹。灰胎。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M12‥10,圆唇。口径6.6、底径5、高7.65厘米(图四‥9)。M12‥20,尖圆唇。口径7.1、底径6.4、腹径10.7、高8.65厘米(图四‥ 10;彩插八‥3)。
青瓷托盏2件。M12‥16,盏,直口,圆唇,弧腹,内底下凹;托,敞口,圆唇,弧腹,足底微凹。托口沿内壁及底部各饰一道和二道凹弦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盏口径12.7、托口径17.4、足径9.2、高10厘米(图四‥11)。M12‥13,盏、托相粘。盏,直口,尖圆唇,深弧腹,内底下凹;托,敞口浅盘,圆唇,腹微弧,圈足内凹甚浅。盏口外壁饰一道凹弦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盏口径7.1、托口径13、足径7、高7.4厘米(图四‥ 12;彩插八‥4)。
青瓷博山炉1件。炉座,M12‥ 12;炉盖,M12‥14。炉座与盖均呈半球状,合成球形。盖面塑三层莲瓣,底层为六瓣,其上两层三瓣,最高层三瓣内侧盖面各有一镂孔,盖顶乳钉状钮。炉座杯弧腹,假圈足,盘敞口,斜直壁,平底微凹,中空可见杯足。灰胎。施青绿釉,炉座杯内壁及盘底无釉,炉盖外壁施至口部,内壁仅顶部施釉。盖口径8.8、炉座杯口径8.4、盘口径12.7、底径10.8、高13.6厘米(图五‥ 1;彩插八‥5)。
青瓷插器1件。M12‥6,圆饼形底和与其相连的杯形器形成底座,底座中空;杯口上为方形平台,上竖四管状插孔。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底无釉。底径9.1、杯口径5.6、插管口径2.4、方座边长5.2、通高12厘米(图五‥ 2;彩插八‥6)。
青瓷虎子1件。M12‥3,器身呈卧虎状。昂首俯卧,大口圆张,贴塑双眼及双耳,耳竖立,鼻梁与顶端圆条状把相连,后连着贴塑的扁平状竖直尾巴至臀部。灰胎。通体施青釉。口径3.8、长16.4、宽10.4、高12.3厘米(图五‥ 3;彩插九‥1)。
青瓷托盘1件。M12‥15,盘形,盘内中部凸起一直壁托圈。敞口,圆唇,直腹微弧,盘内托圈为尖唇,与盘齐平,平底内凹。盘径19、小口径6.3、底径10.2、高2.8厘米。灰胎,施青釉,外釉不及底(图五‥ 4;彩插九‥2)。
青瓷砚1件。M12‥9,直口稍内敛,圆唇,底内凹,砚面上凸,下附五“兽足形”足。灰黄胎。外施青黄釉。口径11.4、底径12.4、高3.5厘米(图五‥ 5;彩插九‥3)。
青瓷鐎斗1件。M12‥17,斜折沿,直腹微弧,平底微凹,下附三“兽足形”足,一侧附龙形把手。灰胎。通体施青黄釉。口径10.6、底径6.9、高13.5厘米(图五‥ 6;彩插九‥4)。
青瓷四系罐2件。M12‥22,尖圆唇,鼓肩,斜直腹,平底微凹。灰胎。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12.8、底径13.2、腹径29.8、高28.2厘米(图六‥ 1;彩插九‥5)。M12‥4,侈口,圆唇,圆肩,圆鼓腹,平底微凹。灰胎。内外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口径12.5、底径12.4、腹径28.4、高25.2厘米(图六‥2)。
图六//M12出土器物
青瓷盘口壶1件。M12‥23,盘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微凹,肩有对称2个竖耳。盘口有6个不规则形支钉痕。灰胎。施青绿釉,外釉不及底,内壁至肩部。口径14.9、底径13、腹径28.1、高33.7厘米(图六‥ 3;彩插九‥6)。
三足陶盘1件。M12‥18,夹砂红褐陶。微敞口,尖圆唇,平沿微向内斜;弧腹,平底稍内凹,下附三“兽足形”足。口径24.2、底径14.3、高8.9厘米(图六‥4)。
金指环1件。M12‥24,环形,截面大致呈方形。直径2.05、宽0.15、厚0.17厘米。
关于墓葬的年代,M12发现有确切纪年“天监十壹年”的纪年墓砖,为推断其年代提供了有力依据。“天监”为南朝梁武帝年号,“天监十壹年”即512年。M12地处丰州皇冠山六朝古墓群,福建省博物院考古队与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门在此发掘多达25座的六朝古墓,形制皆为刀形或长方形砖室券顶墓。M12的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器物等与其他墓葬较为接近,确定其年代为南朝时期无疑。
M12出土青瓷器胎色灰白为主,有的偏黄,胎质较细腻,但不够坚实。器物皆施青釉,釉色莹润,玻璃质强,透明,属草木灰和石灰石混烧的石灰釉,但普遍青中闪黄,聚釉处呈艾青色,开细小纹片。福建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处亚热带气候圈,雨量充足,草木茂密繁盛,水资源丰富,极利于陶瓷的制作。瓷器可能是本地生产之物。
M12出土了大量的模印花纹砖,种类多样,纹饰精美,为研究当时的生活、宗教、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墓葬中出现大量与佛教有很大关联的莲花及佛像,这是泉州佛教在这一时期大发展的结果。
领队:温松全
发掘:温松全 陈建中 范佳平
绘图:温松全 赵兰玉
执笔:范佳平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Year Eleven of Tianjian”Inscribed Tomb at Mount Huangguan in Fengzhou,Nan’an,Fujian Province
Fujian Museum Quanzhou Museum
A group of brick-chambered tombs dating to the period of the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ere discovered at Mount Huangguan,which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aoyuan Village and Xihua Village in the north of Fengzhou township,Nan’an,Fujian province,in 2008.Quanzhou Museum and Fujian Mu⁃seum conducted a preventive excavation on these tombs.Tomb M12 is a single-chambered barrel vault tomb,the plan of which is shaped as the凸character.The tomb bricks were beautifully ornamented with var⁃ious patterns and some of them were inscribed with“Year Eleven of Tianjian”.A total twenty-three burial objects were revealed,most of which are celadons.The excavation of this tomb is of significant sense to the study of early immigrants and Buddhism spreading in Quanzhou area.
Nan’an of Fujian;Southern Dynasties;brick-chambered tomb
K871. 42;K878.8
A
(责任编辑:张平凤;校对:朱国平)
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