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北
小镇,与春同行
◎张华北
流淌几千年的卫运河与漳河深情相抱,带着两岸年年来去的春光蜿蜒向北,欢欣着汇入南运河。春日的风抚慰着岸边的杨,抚慰着岸边的柳,那些刚刚萌出的叶和树下的新草组合成淡淡的绿,感动着河水映成一弯的翠玉色调。大片的麦田早已被一棵棵麦苗拥挤成最壮观的绿毯,树桠上乌黑的鸟巢期盼着绿色亲和的覆盖,飞上飞下的喜鹊喳喳地呼唤,更有些迫不及待的情调。
站在小米粮仓雕塑下,那垂下的粮穗弯曲成一束束舒适的弧形,手摸着那硕大的穗头,心生出最富足的情感。寿山寺村,这小镇之名来自一个深明大义英勇的义士张寿山,七十多年前他倾力支援抗日,为这片古老的土地英勇捐躯,把鲜血深深流进了这片英雄的土地。南彦寺村由此以英雄的名字更名。这个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和纵队司令员张维翰的故乡,当以英雄命名最为妥当。
像诸多中国农村的小村庄一样,千百年的兵燹与安宁、灾荒与丰稔、悲离与富足,百姓们企盼着丰衣足食平安的日子。故土上的生生不息、一代代人走过荒凉与萧瑟、走过贫穷与落后,走进阳光下的春天。
在地图上这个不足200户700余人的小村庄很难找到,小村虽小却引来了凤凰。几年前一个有着粮艺专利的汉子张海增慧眼看中这个小村,发展粮画产业,搭建起艺术创业平台。几年过去,由平淡无奇焕然变身成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海增粮画展厅,一幅幅粮画组成精美的艺术品。长桌藤碗里,木架玻瓶中,是常见的杂粮和蔬菜籽粒,绿豆、黑豆、红豆、黑芝麻、谷子、大米、油菜籽、蔬菜籽,来自天然的色泽闪亮出阳光的晶莹。
那幅山水图线条古朴而凝练,近景岩岸,五株棕色树有立有斜,河水澹澹,小船悠悠,隔水相望,远山乌黑至淡灰。简略中透着神韵;那幅梅开五福图,红梅左横后右斜出,白梅交相而上,红与白互衬出彩。枝头一雀垂尾豋枝,左顾其首。背景金黄相衬出富贵寓意;那幅粮画《清明上河图》应是作者最得意之作,桥上人流熙熙攘攘,桥下激水湍湍,货船穿行。民舍、树木、市井、百态人物,纷繁密集,再现出张择端原创不朽的艺术魅力。近看每一细处,均匀粮粒组合,如经纬的布绣,每一点跳出立体的亮彩。大厅里,那上山虎的威仪,红冠怒目贴地将跃的雄鸡,画卷方展的枫桥夜泊,荷花飞雀的荷塘图,神采奕奕的领袖图像,你流连之间已陶醉其中。
大条桌对面,四个身着红底牡丹棉袄的小姑娘正在作画,脸上挂满俊气和美丽,蜡染的头巾遮盖着乌黑的长发,眼睛由垂下的刘海处露出稚气。菊梅蜡染的台布上摆放着装满粮粒的青花瓷罐,小瓶盖里是图画的红黄黑白等粮粒。在纸上勾出图案,用胶水涂抹后,小镊子夹起瓶盖中的粮粒粘在图上。一个姑娘手下,一幅图画即将完成,金黄的柿子悬坠在乌褐树枝上,红叶将落未落,一双云雀黄腹黑首,乌尾乌翅,踏枝相对而鸣,呼之欲出。问姑娘:这幅画你几天做完?姑娘略一抬首一笑:三四天呢。又低头聚精会神作画。
一个粮画的艺术,引来了秸秆画、芦苇画、葫芦画、蛋壳画、布糊画、金箔画、银箔画,还有烙画、沙画、羽毛画等诸多艺术画种,齐聚在这个小村。昔日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成了艺术家,艺术让农民焕发出创造的智慧,也把贫穷和落后驱出了乡村。寿东村的粮画走出了乡间,挂上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城市乡村的家庭,挂上了世界各地、欧美海外的大雅之堂、民间居室,美化着新时代的家居环境。
徜徉在小街,昔日普通的农家已是艺术的展示屋,青瓦白墙,修竹花香。转角处小花园幽静雅致,胡同里一幅幅粮画在墙。豆腐坊、酒坊、咖啡馆、老舍茶馆、陶吧、酒吧、粮画体验屋、农家小餐厅,还有皮影舞台、电影苑、邮局、电视台,观光、休闲,胜过城市的繁华,绝无城市的喧嚣。粮画,改变了寿东村,环境的改变,文明的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已用灵巧之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开创出一个独特的美丽乡村模式。
自古来,民以食为天,温饱是民众的终身希望。粮画的来源与粮食息息相关。粮画艺术历史悠久,盛唐时,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仓廪足而思礼节,仓廪足也带来艺术的兴旺。对于唐代盛世,杜甫曾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民间即有用五谷制作成粮食画,庆贺和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唐以后,粮画不绝,至清代盛世的乾隆时期,更一度成为敬献皇帝的贡品。五谷粮食、植物种子敷上阳光的七彩,吸收着土地的营养,有着水分的调和滋润,它们的色彩饱满而莹亮。每一粒都经过精选和技术处理,精选山水、花鸟草虫、人物等题材,在精美的图案设计上粘、贴、拼等,融国画、浮雕等传统工艺为一体,制作出能长久保存的粮画作品。
那眼古井在村中,与旁边那所土屋相挨着。探首下看,古井深幽,外表虽修整一新,但古老的气息由井中升腾而出。老屋保持着原状,陈旧的墙基压着斑驳的青砖,垒墙的土坯散出百年积攒的温暖,屋顶青瓦经历过千百次风雨雷电的摧打,仍然固执地紧贴其上。农民虽然已离开了土屋,似乎还能听见,一家老少在灰暗油灯下围桌喝粥的声音,还能听见土炕上劳累后酣畅的呼噜声。街角,十几片石磨盘码成了一个弯曲的石柱,下有斜倚平躺的五六片。石柱如弓身的老农,磨眼裸露成圆睁的大眼,观望着今日的村庄,透着一股难舍的乡愁。街边,一尊玉米轴一层层塑成的大葫芦斜立在棕红的高粱穗上,粗大饱满,金光灿灿,寄托着村民福禄寿的心愿。
馆陶是块崇尚艺术的沃土,那黄瓜小镇,优质黄瓜不仅是商品,还被勤劳的小镇人做成了极致,成为文化的极品;那羊洋花木小镇,一个花香四溢的小镇;还有教育小镇、杂粮小镇等,生态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创新之美,共同构建出馆陶美丽的乡村。
千年前,宋朝著名宰相、诗人王安石出使辽国路经大名、馆陶一带,曾赋诗有:“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几多流连,几多感叹。千秋岁月,今非昔比。王安石如能回生再到这里,当惊讶这馆陶千年的变迁。
夕阳慢慢由村庄西边树梢上沉下,几抹流云挂树。夜色初起,街灯、房灯一时齐放,大红灯笼、小串彩灯,黄的、蓝的、绿的、晶亮的,小镇又迎来一个彩色的夜晚。“大平原上盛开的鲜花,是我真诚的情意;大运河畔飘香的五谷,是我捧出的甜蜜......我在小镇等着你,让如诗如画的风景,带你走进心旷神怡......”歌声响起,回望夜空,那深蓝的天幕上,闪烁的繁星隐着笑意静静地在听。
(上接卷首)
据悉,河北省散文学会设立的散文名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全省涌现的优秀散文作品和优秀散文作者,第10届河北省散文名作奖征稿范围为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由国内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散文作品专集和在各级各类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书籍发表的单篇原创作品。第10届河北省散文名作奖征文评选活动共收到散文作品集45部,散文单篇作品562篇,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和复评,共评出获奖作品集25部,获奖单篇作品121篇。会议向荣获散文作品集和散文单篇的作者分别颁发了荣誉证书。刘绍本副会长对本次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周明名誉会长、李春雷副主席、王聚敏副会长就散文创作的形势和散文创作技巧作了辅导性报告。获奖代表张立国、陈风波在会上就个人的创作谈了体会。颁奖典礼结束后,刘绍本副会长隆重宣布百名散文家走进馆陶大型采风活动正式启动。
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参会的百余名散文家分别到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粮画小镇、中国黄瓜博物馆-黄瓜小镇、中国农民花博园-羊洋花木小镇和馆陶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公主湖风景区进行了采风。美丽乡村的魅力,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色小镇一步一景,处处都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陶都水乡的品味,馆陶人的自豪不时跃入眼帘,醉入心底。他们时而赞美风车胡同的漂亮,时而惊叹粮画的巧夺天工,时而眷恋小镇的乡愁味道,使作家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4日晚上的散文家书画交流会上,方家周明、作家陈东风、书法家马耀信、作家胡书军等泼墨献宝,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为陶山题写《陶山》、陈东风题写了《陶山春色》等。25日晚8点,散文家代表们自发组织的“美丽散文,相约馆陶”联谊会在馆陶宾馆南楼多功能厅举行,演出节目异彩纷呈,高潮迭起,邯郸市作协副主席、陶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陶之垚垚朗诵了馆陶籍著名诗人雁翼的一首诗《我是一堵墙》。一个接一个节目,为本次活动增添了欢乐、祥和、热烈的气氛,将本次典礼和采风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此次颁奖活动中,邯郸市有19位作家获奖,名列河北各地市获奖人数之首。其中,馆陶县辛火散文《花韵》荣获单篇优秀奖,牛兰学散文集《母亲的纺车》荣获散文集一等奖,吕亚超散文集《我在小镇等着你》荣获散文集优秀奖,是馆陶县散文历史上的突破,为邯郸市“散文之城”增添了光彩。(本刊编辑)
张华北,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沧州市作协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30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大洼文学”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