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珺
(430040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2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分析初探
许 珺
(430040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目的:探讨与分析2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方法。方法:对2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分为意外事故组170例和非意外事故组53例,并分析和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病因诊断、症状,以及鉴定目的等。结果:从年龄上来分析青壮年为意外事故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非意外事故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此外,两组在性别、文化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P<0.05),对比病因诊断意外事故组主要是以脑外伤为主,而非意外事故组则是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结论:意外事故组和非意外事故组在年龄、病情、性别,以及文化水平中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鉴定两组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鉴定目的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
器质性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分析探讨
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是指可得到证实的大脑性疾病,或者是脑损伤等引发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1]。由于导致该种疾病的病因种类比较多而杂,因此该具体的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扰,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器质性神经障碍的司法鉴定做出如下的分析和说明。
1.1 一般资料
对2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所有的病例经诊断均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标准,且对功能性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病例进行排除。在223例病例中男性病例为142例,女性病例为81例,年龄在3岁到84岁之间,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分为意外事故组170例和非意外事故组53例。
1.2 方法
分析意外事故组的致病原因包括窒息、脑外伤、电击和失血性休克等;而非意外事故组则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MS)、血管性痴呆(VD)、阿尔茨海默病(AD),以及癫痫和脑炎等。并根据和参考国家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对223例病例进行智力测验。
1.3 评价标准
分析和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病因诊断、症状,以及鉴定目的等。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数据主要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中采用t来对组间数据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本次数据符合统计学标准。
2.1 一般情况对比
对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在意外事故组中青壮年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平均年龄为(32.3±14.6)岁,且男性居多,而在非意外事故组中老年人为主要组成部分,其平均年龄为(52.1±15.8)岁(P<0.05)。对两组的职业进行分析,工人、农民和学生是构成意外事故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非意外事故组中主要组成部分为知识分子和干部等。
2.2 病因对比
对两组病例的病因诊断进行对比发现在意外事故组中165例为脑外伤、2例为脑缺氧缺血,2例为失血性休克,其余1例为电击导致的;而在非意外事故组中阿尔茨海默病为21例、血管性痴呆为10例、癫痫为4例、脑炎为6例、多发性硬化为3例、肿瘤为6例,其余3例为内分泌疾病。
2.3 症状对比
在意外事故组中综合征为主要症状表现,在非意外事故组中情感障碍和智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症状,而在其他方面,如神经症样综合征、人格改变和精神病症状方面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体详情参照表1.
表1 两组症状对比分析表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意外事故组中其病例的文化水平较低、男性居多,且多数为青壮年,其职业也多为工人、农民等,这主要是由于该部分人群具有流动性大,社会地位相对相抵,且所属的职业多为高危性质的职业,如建筑工人、环卫等[2]。也正因如此,其脑损伤和意外事件会严重影响病例的认知,非常容易发生净胜障碍的情况。而非意外事故组中的主要构成群体为老年人,且其职业多为知识分子和干部,发生病变的原因主要是脑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疾病导致出现精神功能缺失[3]。
此外,由于意外事故组涉及到一些赔偿等问题,因此精神医学司法鉴定往往是在事故发生的半年到一年。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病例的鉴定是在事故发生不足半年进行的,该类鉴定中很少涉及到伤残程度,因此,建议最好是在受伤后的半年后再次进行鉴定[4]。
综上所述,意外事故组和非意外事故组在年龄、病情、性别,以及文化水平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鉴定两组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鉴定目的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只有这一才能更加有效、合理的对器质性精神障碍进行司法鉴定与分析。
[1]金雪光,王金龙,唐建良.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J].中华精神医学杂志,2005,38:236-238.
[2]张晓莉,夏海涛,郁道朋,等.颅脑损伤所致智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341-342.
[3]朱大风.95例交通事故类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341-343.
[4]伊琦忠,王俊英,陈强,等.司法鉴定中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