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天敏
【“斤半加四两”】
文/武天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伙食标准指标之一。1985年12月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提出,全军要在两三年内实现“斤半加四两”的目标,即保证部队干部战士的伙食达到每人每天1斤半蔬菜、1两肉、1两油、1两鱼禽蛋、1两豆制品。
老兵如我,对这个词条已经相当陌生,却是“斤半加四两”的受益者,说是“斤半加四两”哺育起来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也不为过。“斤半加四两”提出的时候,我还没有入伍;“斤半加四两”实施的时候,我正在军校,十八九岁的半大小伙子,正是能吃的时候。
回忆入伍第一餐,感觉比家里的饭强多了,一个青椒肉片,一个素炒土豆片,米饭管够,吃完干货还能喝碗鸡蛋汤。后来,发现军校的伙食还有更大的惊喜:一个星期可以吃一块拳头大的肉排,油浓酱赤,瘦肉高蛋白镶一圈肥膘,啃完大排别忘用大排汤汁拌米饭,过瘾。那时,一个星期还能吃一顿肉包子,包子个头堪比如今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薄皮大馅,咬一口满嘴流油,美得很!
如今,母校已经消失在军改的浪潮中,母校的大排和大包子依然念念难忘。每当想起,就好像从胃里伸出一只小手,挠我的嗓子眼儿,立马口舌生津。可惜,现在再吃大排、吃包子,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和感觉了。
与其说那时的猪真是长得好,不如说那时的我们,肚里油水真是亏得很。父母工资低,家里孩子多,从小记忆里最好吃的东西,是妈妈出差从北京背回来的“动物饼干”。小时候吃过的高粱米、高粱面,现在的孩子别说没吃过,见都没见过。当年军校的学员队领导,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入伍的兵,看到泔水桶里被学员倒掉的饭菜,总要沉痛地回忆起他们当兵时候的“瓜菜代”。
“斤半加四两”,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民军队,尝到了农村改革带来农贸市场繁荣、农副产品丰富的果实。长期以来,部队伙食每天仅四五角钱。实事求是地说,“斤半加四两”尽管进步不小,但远还谈不上丰盛。舌尖上的军校,之所以成为青葱岁月的记忆符号,那是可爱的食堂管理员把“斤半加四两”的标准进行巧妙安排,腾挪出来的。单说那块大排,就肯定不止一两肉。要是放开肚皮吃一顿大包子,好几个“一两”就集中报销了。所以,“斤半加四两”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在于让当时的中国军队官兵,可以实行“标准加补助型”的膳食结构,有了在更高级的层面改善伙食的物质基础,巧妇可为有米之炊。从此,中国军队开始从“吃得饱”,走向“吃得好”。
“斤半加四两”,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根据基层连队作战训练能量消耗情况和体质需要制定的膳食标准,“卡路里”“热量”这些新名词,从此开始指挥部队司务长的算盘珠子,部队的伙食标准由此定量测算制定。后来,随着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基层官兵伙食标准逐步提高,官兵每天也可以吃上1个鸡蛋,伙食清单里还增加了牛奶和水果。
2000年,我军大幅度调整了食物定量标准,优化食物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品种和数量。如一类灶动物性食品由每人每天150克提高到280克,动物类品种由4至5种增加到8至10种。降低粮食定量,由每人每天800克下降为750克,增加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品种,保证了食物定量的综合营养素供给量由81%提高到93%。
进入新世纪,新军事变革对军队提出新要求,军人特殊营养需求更加突出,军队伙食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发展。如今,部队已经逐步从凭经验订食谱到“电子营养师”科学制定营养食谱,等级厨师走进连队食堂,营养配餐员也将成为部队生活保障的新岗位,部队餐桌上由两菜一汤,发展到三菜一汤、四菜一汤、六菜一汤乃至自助餐。军人稍微不注意,体重就要超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