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勋
【北斗卫星】
文/赵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设施,北斗系统使我国摆脱了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掌握了时空基准控制权、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为国家安全和现代国防提供了战略保障。
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国强国的“标准配置”,也是核心利益所在。除北斗系统外,全球还有三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以及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美国GPS系统是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当GPS在欧洲开始推广应用时,欧洲空间局敏锐地意识到:不能生活在某一天因为某种理由GPS可能关闭的危险之下。由此,欧洲开始了建设“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漫漫征途。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面对战略高科技艰苦探索、奋力追赶的一大杰作,是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战略工程。其实,我们的起步并不晚。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专为军队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这个系统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前身。几乎同一时段,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取名为“灯塔”。但是由于国家财力等原因工程搁浅。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把中国人警醒了,美军的GPS在作战中应用非常成功。高层领导深刻意识到以后打仗没这东西是真的不行。1994年,美国完成GPS系统24颗卫星全部星座布局。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朝受命,夕饮病;昼无为,夜难寐。”意气风发的北斗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勇攀登。
基于我国国情,北斗建设者创造性提出“先区域、后全球,先有源、后无源”的建设思路,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先建立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然后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的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最后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
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频率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如同土地之于大树,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无地“扎根”。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与几十个国家数百次协调会谈,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前列。
2007年,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进入太空后,因受复杂强电磁干扰与地面失去联系。难题如不及时解决,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被迫推迟,已发射的卫星也无法实现预期目标。24岁即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瓶颈问题攻关的王飞雪又一次冲在了前列,他说:“在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的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买不来也引不进,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就得拿出舍我其谁、时不我待的满腔热血,用超常的努力去赶超。”他和团队吃住在实验室,3个月攻克了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避免了国家巨额损失。
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观看了该校科研成果展示。“北斗少帅”王飞雪向主席报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完全自主可控,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
星参北斗,位联全球。今年下半年北斗全球组网拉开大幕,计划2018年前后完成约18颗卫星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将在万物互联时代迸发无限的可能,成为助推中国复兴腾飞的强劲动力,也预示着今后的中国在尖端高科技领域喷薄而出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