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平
【反“围剿”/反“扫荡”】
文/徐平
反“围剿”和反“扫荡”,是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的重要斗争形式,是针对敌人对根据地进行的“围剿”和“扫荡”军事行动而采取的反击斗争。
反“围剿”:对抗敌人“围剿”的作战行动,也专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针对敌人“围剿”进行的作战。1930年至1935年,国民党军先后对中央苏区、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闽浙赣苏区、陕甘苏区等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几十次大规模“围剿”。通常一次反“围剿”即是一次战役,一般由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组成。红军贯彻积极防御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利用有利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广泛机动,将敌拖得疲惫沮丧,造成其错觉和失误,而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并逐步发展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毛泽东的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即是对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真实写照。
反“扫荡”:抗击敌人“扫荡”的作战行动,也专指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与日伪军“扫荡”作斗争的作战形式。侵华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从1938年起,集中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疯狂的“扫荡”达数百次。其中,1938年至1940年,日伪军千人以上的“扫荡”近百次;1941年至1942年,仅在华北地区,日伪军千人以上的“扫荡”即达136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达24次。为粉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和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开展了全面的对敌斗争。大规模的反“扫荡”作战即是一次战役。八路军、新四军注重统一指挥和密切协同,适时集中或分散,灵活运用伏击、袭击、袭扰和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方法,不断寻机歼其有生力量,破坏其交通补给线等。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反“围剿”/反“扫荡”,这6个字刻画出战争时期军事斗争形势的残酷性,反映了我军以劣胜优,以弱胜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