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
张亚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分析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形成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教学改革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1]。高职体育教学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作为重要目标。本文以浙江省6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探索影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培养合格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六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在校学生900人名、90体育教职工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了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通过阅读文献的总结归纳,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拓展新的路径及思想,从新的层面和角度进行思考,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问卷调查法:以浙江省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和体育教师调查对象,设计问卷调查表,经检验信度、效度符合要求。
课题组在2015年11月10日—2015年12月20日之间进行问卷调查,各所学校发放体育教师问卷5~25份,共发放90份;学生问卷150份/校,共发放900份。教师问卷回收9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88.89%。学生问卷回收886份,有效问卷798份,有效回收率为90.07%。
访谈法:课题组成员实地到访各所院校,与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教师进行了面谈和调研,了解各校体育教学现状,并获取他们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常规数理统计法进行现状分析研究。
2.1 高职院校体育现状调查
2.1.1 体育场馆设施
表1 体育场馆、设施一览表
表2 体育场馆、设施满意度调查表
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套,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中的规定,高等院校必须有标准400米田径场和风雨操场,人均体育场地的面积应在5平方米以上,从表1和表2中可以反映,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只能基本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需要,篮球场地、排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与规定相距较大。35%的教师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表示一般满意,48.75%的教师对体育场地设施表示不满意;而学生更是63.03%认为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目前学生喜欢上室内课,而学校室内场地相当紧张,满足不了选项课的需求。另外,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体育课的正常秩序被打破,甚至无法保障体育课教学的进行。走访中得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扩张,各校近些年虽然注重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入,但原来的底子薄,学校办学规模扩张过速,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规模的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滞后,学校经费困难,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都是体育设施建设落后的不辩原因。
2.1.2 教学内容满意程度
表3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满意程度调查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态度基本一致,超一半的教师(55%)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接近一半的学生(43.98%)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26.25%的教师和49.75%的学生感到“一般”,有18.75%的教师和4.62%的学生对内容设置表示了不满意,有1.5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这些数据说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基本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高职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终结性全日制受教育阶段,一旦离开学校就意味着走上工作岗位,所以高职体育教育还承担着“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技能培养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构建内容体系时应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体育科学知识”,应考虑“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获得了什么对他现在及将来生活有益的东西”[2],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和扩大课程的项目内容。
2.1.3 锻炼目的
锻炼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或结果。人的体育锻炼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整个锻炼过程的始终。
表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n=798人,多选)
从表4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多元化特征。其排名依次是:健康身体(67.79%)、兴趣爱好(56.27%)、娱乐消遣(49.12%)、缓解紧张情绪(37.47%)、丰富文化生活(30.58%)、健美体形(25.06%)、社会交往(19.92%)、通过考试(14.54%)。结果说明,一方面说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正确,积极健康的。现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着较普遍的认同,生活环境的担忧、就业门槛对身体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中经常的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使得高职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已有较深刻的认识,高职生和社会人一样对健康身体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强身健体也成了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行动的最主要的目的。同时兴趣爱好、娱乐消遣、缓解紧张情绪、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的同学生也在1/3以上,也说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样性和广泛性。另外,健美体形和社会交往的目的同学也占不少比例,说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多重的功能,也逐渐被高职学生接受。但是仍有14.54%的同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他们通过考试的目的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总的来说,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康、科学、呈多元性发展,同时也说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2 锻炼现状的调查
体育锻炼习惯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3]。高职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2)每次活动时间不低于30min,且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min);(3)持续时间为1年以上[4]。
2.2.1 锻炼次数
表5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n=798人)
从调查统计表5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有93.11%的同学能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但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的同学只有19.42%,大部分的同学(61.65%)每周课外体育活动二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很大,计划几乎没有,锻炼的系统性很差,这必将影响锻炼效果。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是反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养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需要运用多种途径传输更多的健身知识,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生提高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参加锻炼的质量。
2.2.2 锻炼时间
表6 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n=798人)
从表5统计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学生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比较长,30分钟以上的人数达到80.58%,其中每次活动时间超过90分钟的人数比例达36.09%。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锻炼的效果,锻炼时间太短肯定没有促进保质健形的作用,应该多鼓励19.42%的同学加长一些锻炼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2.2.3 锻炼方式
从表6统计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时有87.62%表示是与同伴一起进行,与锻炼伙伴一起锻炼优处显而易见,一是增加了安全性,相互提醒,避免受伤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锻炼项目的技能。二是与同伴一起锻炼,可以相互鼓励,营造出了良好的锻炼氛围,更能使锻炼坚持性提高。三是促进沟通交流的进行,体现社会性提高。
2.3 锻炼选择的项目调查
表7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情况(n=798人 可多选)
了解学生课外锻炼对什么运动项目感兴趣,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选项开设有一定的启示。从调查统计表7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喜欢的项目是跑步(49.34%)、篮球(41.25)、乒乓球(39.77%)、羽毛球(38.78%)、健美操(20.79%)、瑜伽(20.18%)、游泳(17.82%)。总体来说喜欢项目多项性,跑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因其简单易行还是得到喜欢程度第一。从前7个喜欢项目的统计来看,同学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需要得到场地的支持越来越大,并且都喜欢室内项目。这就需要各校更加重视室内体育场地的建设,以满足更多的同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还有些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喜欢程度下降,如排球、足球、武术,只有10%左右,而足球只有7.43%,但有些新兴的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喜欢,如器械健身,项目选择上男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1 结论
3.1.1 高职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进行锻炼行为却不容乐观,呈现认识和实践上脱节。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未养成。
3.1.2 高职学生锻炼目的、兴趣和锻炼项目选择呈多元性,传统学校体育项目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3.1.3 参加体育锻炼的高职学生大多采取结伴而行的锻炼方式,锻炼内容多为简便易行强度可自由控制的跑步项目。
3.1.4 高职院校现有体育锻炼设施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2 建议
3.2.1 技能学习和素质练习相结合
影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影响最大。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除了教授学生体育技能以外,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锻炼,使其积极主动不拘形式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2 自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选项的自主选择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制性要求相结合。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依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教学显然不现实,必须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强制规定课外必须完成一定的锻炼内容。使得形成“课堂教学、晨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社团)、运动队训练”等“一体化”的“大体育”体系。
3.2.3 严肃性和自觉性相结合
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体现在制度执行的公开、公平上,严把体育教学评价,不容忍体育成绩的随意“放水”。逐渐培养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长此以往,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思想。
[1] 解毅飞等.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概况及展望[J].山东体育科技,2004(1):42-44.
[2] 张金标.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67-1669.
[3] 王坤等.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2013,9(5):93-96.
[4] 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91-93.
Investigation to the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on the nation-level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ANG Yaping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321000,Zhejing,China)
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5274。
张亚平(1966-),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和健身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