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国俊
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英国为维护其鸦片贸益,打开清朝深锁的国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这场作为中国中古史和近代史分界线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清宣宗道光帝派出的守疆重臣多为昏庸苟安之辈,“文臣可倚以御侮者,仅林文忠公一人,次则裕靖节耳”(陈康祺《燕下乡脞录》,清光绪八年刻本)。这位裕靖节公就是时任两江总督裕谦。
裕谦(1793—1841年),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谥号“靖节”。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迁员外郎。道光六年(1826年),任湖北荆州知府,历任湖北武昌知府、荆宜施道道员、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鸦片战争期间,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实授两江总督,成为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大员。
一
清中晚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的罪恶鸦片贸易,成为侵蚀清帝国最大的“毒瘤”,今天看来,彻底剜除这个“毒瘤”是显而易见的必然举措。而匪夷所思的是,是否禁烟却成为当时庙堂上莫衷一是的议题。裕谦作为当时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出于民族大义、爱国热忱,始终坚定地站在禁烟派一边,顺应了正确的历史潮流。
19纪初期,西方强国开始向中国偷运鸦片,清廷数次禁烟,可效果甚微。道光时,鸦片流毒已十分严重,官场腐败、贪腐横行,民风萎靡、国民体质日渐虚弱,白银大量外流。面对这样一个是非分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朝廷中竟争论激烈,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弛禁派、严禁派。当朝的最高统治者清宣宗也态度暧昧,立场动摇。弛禁派荒诞地提出:“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梁廷楠《夷氛闻记》)。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把两派的论战推向了高潮,清宣宗把黄爵滋的奏疏发至各省督抚,要求各抒己见,结果弛禁派竟以21∶8占有绝对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体制的衰落、朝廷的腐败、官吏的昏庸。在这样的氛围中,裕谦始终坚定地站在禁烟派一边,成为当时中级以上官吏中较早主张并认真执行严禁鸦片的一员。
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裕谦还是武昌知府时,就开始严禁鸦片。他认为查禁鸦片“尤为目前急务”,颁布了《严禁鸦片烟示》,指出“鸦片烟产自外洋,毒于砒鸩,最为风俗人心之害”,严令“私开烟馆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并一再强调,“方今最为民害者,唯鸦片烟一项,流毒既广,病民尤烈”;“鸦片烟上干国宪,下病民生,数十年来银出外洋,毒流中国,患甚于洪水猛兽”。之后,裕谦转任荆宜施道道员,在荆宜施道任上,裕谦共缉拿烟犯1000多名。裕谦在所辖地区坚决打击各种贩卖、吸食鸦片活动,有效遏制了烟毒的流害。
道光十四年(1834年),裕谦升任江苏按察使,5年后,由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在江苏任内,他制定了杜绝上海洋船夹带烟土章程,加强巡缉内河各船走私并严查漕船走私。对待船只走私夹带鸦片,“一经查出,即将该船执照扣除治罪,船货一并入官”。在全省城乡广贴布告“以慑吸食之心”,对待吸食、贩卖、开馆者限期查办,“有犯必获,获犯必惩,惩必加重”。一次,他得知自己的一名家丁吸食鸦片,立即依法严惩。由于裕谦采取严厉而有效的禁烟措施,江苏境内从上海口岸到各府州县破获了数百起走私贩卖鸦片案,缴获了数万两的烟土。仅1839年6月至1840年1月,短短7个月时间,“各属拿办资贩吸食各犯,问拟遣军流徙统计,不下二千名”。(以上引文见裕谦《勉益斋续存稿》,清道光十八年刻本)江苏成为仅次于广东的禁烟成绩卓著的省份,有力地打击了贩卖和吸食鸦片的活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二
英国为维护非法的鸦片贸易,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江浙闽粤一带,是英军侵略的重点。先后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裕谦,对英国侵略军入侵江浙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采取备战措施随时准备抗敌御侮。
1840年7月5日,侵华英军第一次攻占浙江定海,江苏沿海告急。据《清史稿·裕谦传》记载,当时,裕谦新任署理两江总督,立即“赴宝山、上海筹防”,他在各关口修造炮台,添铸三千斤至八千斤大炮数十位,分口排立。新制抬炮1000杆,分发水陆各营。又命江南提督陈化成坐镇宝山,调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守上海,苏松镇总兵田松林守崇明。针对江苏军队习于安逸、营伍废弛的现象,他“将年力就衰之游击黄琴及历练不深之守备孟兆兰分别勒休撤任”,又“将违例坐轿之中军副将沙序元及年力就衰之城守协副将张明召分别褫职勒休”。添置武器、调整部署、整顿军纪、加强训练,通过裕谦的积极布防,江苏的军力大为增强。
裕谦积极建议朝廷派兵收复定海,他上奏道光帝说:“必先收复定海,使之容身无地,水米无资,而后以克制之道,相机堵御,则英人欲进不能,欲守无藉,虽船坚炮利,不能为役矣。”(《清史稿·裕谦传》)对于甚嚣尘上的恐英言论,裕谦严词驳斥。他上疏奏劾钦差大臣、署理两广总督琦善“张皇欺饰”“弛备损威”“违制擅权”“将就苟且”“失体招衅”等五大罪状,并谴责琦善“我兵众寡不敌”的谎言:“粤中水师船炮,纵不如该夷之勇猛,至陆路官兵,则省城有驻防,有督标、抚标、提标,又有沿海水勇,以数万计,视贼何啻十倍?而贼之在粤者不过千人,琦善果能调兵严防后路,何至夷贼千余,绕出山后,便称众寡不敌耶?”(《鸦片战争》第3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裕谦认为只要指挥得当,虎门口沙角、大角炮台的失利是可以避免的。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奉诏去浙江收复定海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伊里布因畏敌,借口钦差大臣琦善正在广东和英夷商谈,奏请暂缓进兵。清宣宗大怒,免去伊里布钦差大臣,任命时任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大臣,去浙江会同提督余步云收复定海。此时英军侵占定海已逾半年,供养匮乏、病疫严重,故放弃定海南下。清政府终于收回定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闰三月,裕谦升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专办浙江、江苏攻剿事宜。裕谦把浙江定海、镇海作为防御英军侵略的重点,制订了定海善后事宜十六条,对定海的防卫进行周详布置:升定海县知县为直录同知;新筑炮城、月城、土城等大量防御工事;添增炮位,補充军械;调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三镇精兵5600余名驻守定海城。他亲自坐镇嘉兴或镇海指挥,制定了“以御为剿,以守为攻,杜绝救济,严防要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的防御战略,并号召和鼓励军民人等一齐杀敌立功。他告示于众:“英逆船只如敢犯我疆圉,不论兵船货船,陆路则诱其登岸,水路则引使搁浅,枪炮齐发,刀矛并施,同心痛杀。有功者,即来本大臣军营报功,查验明确,立即照格给赏,不折不扣。”(《鸦片战争》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在爱国大义和裕谦的激励下,江浙一些地方如江苏崇明民众“自备斧资,团练乡勇”,“踊跃奋兴,欲图杀贼”。
裕谦积极备战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鲜明立场和仗义执言的品质与当时清朝多数官吏昏庸怯弱、明哲保身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
身为江浙抗英前線的最高指挥官,历史把裕谦推向了抗英斗争的最前沿。面对当时最先进的坚船利舰,裕谦毫不畏惧,表现出决不向侵略者低头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秋间,英侵略军统帅璞鼎查(Henry Pottinger)带着大批兵舰自广东沿海一路北上。8月26日攻克厦门后,英舰继续北上劫略。裕谦当时正坐镇镇海,他立即调兵遣将严密布防,并率文武官员誓于神前:“城存俱存,以尽臣职。断不肯以退守为辞,离却镇海县城一步,尤不肯以保全民命为辞,接受英人片纸。”他上奏清宣宗,如镇海失陷,“则敌焰愈张,兵心愈怯,沿海一带必将全行震动”。因此,必须死守镇海,“非此不能固结兵心,灭此朝食;更非此不能挽回徘徊瞻顾之积习”(《清史列传·裕谦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其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及一心为国之情跃然纸上。
9月26日,英舰29艘满载侵略军分三路进攻定海,裕谦命令定海守军坚决抵抗,“退者立斩”。在裕谦的指挥下,其麾下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领部下血战六昼夜,奋力杀敌,宁死不屈,最后三总兵及大部分守城士兵均壮烈牺牲。10月1日,定海沦陷。
10月10日,英军在镇海登陆,分左、右、中三个纵队进攻镇海城。裕谦亲率镇兵4000余名保卫镇海。黎明时,英军中央和左翼纵队两路夹攻金鸡山要塞,守将狼山镇总兵谢朝恩率众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惨烈,和敌人多次短兵搏杀后,谢朝恩不幸战死,金鸡山失守。激战中,浙江提督余步云两次以保全数百万生灵为借口,建议裕谦向英军投降,裕谦断然拒绝,“此不过苟且旦夕,况有伤国体”(《鸦片战争》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决然遏制了余步云的可耻意图。上午,英军右翼纵队进攻招宝山要塞,守将余步云不战而逃,英军轻取招宝山要塞。中午,英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猛攻镇海县城。裕谦登上城楼,冒着枪林弹雨“亲援桴鼓”(《鸦片战争》第6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鼓舞全军士气。他对幕僚说:“胜,为我草露布;败,则代办后事。”由于金鸡山、招宝山两座要塞已经陷落,镇海县城失去屏障,加之英国侵略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镇海县城被英军攻陷。裕谦宁死不屈,投孔庙泮池殉国,被副将丰伸泰救起,第二天死于舟行途中,终年48岁。清廷赠裕谦太子太保衔,照尚书例赐恤,附祀京师昭忠祠。
鸦片战争是19世纪中叶,勃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对东方封建古国大清帝国蓄意挑起的一场掠夺性侵略战争,虽然衰落腐朽的被侵略方不可避免地落得了割地赔款的失败结局,但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进行不屈抗争的人物、事件理应被历史记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封建科举录用的满蒙官吏,裕谦难免存在着不谙洋务、不娴武备、不智愚忠等问题,他指挥的定海、镇海保卫战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但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坚定立场和果断行动,在反抗外国侵略时的英勇表现,特别是身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这样的高官,亲临前线指挥对敌作战,誓死抵抗到底,战败后不惜投水殉节,这在当时的满清官吏中,尤其是满蒙八旗高官中是极为罕见的。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史上唯一一位为国捐躯的两江总督——裕谦。
(作者系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地情资料处处长)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