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价值坚守与模式创新

2017-08-30 06:47杜静芬
出版广角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文字环节

【摘 要】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平台,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朗读者》节目自开播以来获得很多现象级的成功,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优秀典范。因此,本文从节目理念、朗读内容、环节设计和节目嘉宾四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朗读者》节目的价值坚守和模式创新,以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 键 词】文化;电视节目;《朗读者》;价值;创新

【作者单位】杜静芬,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指以电视媒体为基本传播载体,传递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电视媒体声画交融的特点,向观众呈现立体化文化内容的电视节目[1]。如表1所示,自201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方面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深度、有新意的荧屏内容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其中,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自开播以来展现了诸多新媒体传播的现象级。《朗读者》第一季节目播出后,阅读量突破10万+的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已超过300篇,相关视频全网播放近10亿次,喜马拉雅客户端收听量超过4亿次,微信指数最高达2400万,豆瓣评分最高达9.5,荣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节目组在北上广等城市设立的线下流动朗读亭前排着的如龙长队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2]。

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同于一些同类节目在制作上跟风模仿,《朗读者》坚守节目价值,注重模式创新,在文化传播与大众趣味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这正是其获得高收视和好口碑的关键。本文将从节目理念、朗读内容、环节设计和节目嘉宾四个方面深入剖析《朗读者》的亮点,以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提出有深度、有情怀的节目理念

《朗读者》节目的主持人董卿在首期节目的开场白便提出,“朗读是文字的传播,而人则是生命的展现”。《朗读者》节目的设计理念,就是将那些“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使更多人养成深度阅读、安静思考的习惯,使价值观、责任感、日渐缺失的温情以及传统情怀得以更好地延续。

据此,第一季《朗读者》的12期节目历时3个月,围绕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故事和朗读片段,用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背景故事串联成线,并结合传世佳作的形式,呈现嘉宾的人生故事,以文化认同来承载和表达嘉宾内心情感,引发观众共鸣[3]。虽然朗读环节是节目的亮点特色,但整个节目追求的并不是字正腔圆的标准化朗读,而是更为注重文字背后那些平凡却伟大的人生故事和态度,以及真诚的声情感染后撞击灵魂的力量。这样的节目理念恰恰展现了电视媒体人推动电视节目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主流价值引领,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播出全过程的价值理念。

二、选用有温度、有温情的朗读内容

在节目同质化、泛娱乐化严重和综艺模式难以推陈出新的今天,人们普遍开始呼唤媒体价值的回归,开始注重优质内容聚合流量的能力。在内容方面,《朗读者》每一期都设定一个经过精心选择、充满寓意的主题词,如“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等,使节目的价值导向更清晰。主持人自开场白起就紧紧围绕主题词,通过名家名篇里有温度、有温情的语段来展现节目主题。这些诗情画意、意蕴深长的文字,配以柔美的钢琴声,为之后嘉宾的情感故事以及他们所朗读的经典美文烘托氛围、奠定基调,这些都是这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亮点。

此外,节目中嘉宾所朗读的作品涉及诗词、歌曲、散文、书信和外国文学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也许辞藻并不华丽,嘉宾的朗读形式也各不相同,但经典文字本身具有打破时空、产生情感连接的魅力,加之跟嘉宾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所以质朴的文字间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十分具有感召力。

三、采用有故事背景、有仪式感的环节设计

《朗读者》采用“访谈+朗读+轻解析”这一颇具新意的环节设计,立足于已然成书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寻求节目嘉宾与经典美文的契合之处,将情感融汇于文字与个人生命体验之中。节目首先通过前期录制的VCR和现场的嘉宾访谈,使嘉宾情绪提升到需要借文抒怀的程度,与此同时,以真实故事建构情境,切中受众的人性需求,给他们带来文学或文字以外的享受和思考;随后,通过嘉宾名篇朗读这一情绪表达渠道顺势抒发其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感染受众并带领受众感受文化魅力、汲取知识营养的效果,实现了经典文化的最大化传播;在朗读之后,主持人和嘉宾又会对文本进行轻解析,回扣主题的同时也使整个节目环节更加完整。对受众来说,这样的环节设计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引起受众广泛共鸣。

此外,巧妙的舞台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环节分隔与串联的作用[4]。主持人董卿与嘉宾的交谈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访谈室中进行的,节目组巧妙地将这个访谈室与主舞台用一扇门隔成两个空间,这一较为隐私的空间设计更容易使嘉宾敞开内心,表达自我。当访谈结束,进入朗读环节,嘉宾自门内走出,走向主舞台朗读作品,这样的设置给嘉宾和观众带来更强的仪式感,节目的情感表现力也随之增强。

四、选择有独特人生经历、有饱满情感的节目嘉宾

在节目嘉宾的选择上,有别于大多数一线卫视综艺节目所采用的全明星阵容配置,《朗读者》并没有把名气和人气当作嘉宾选择的首要标准,而是围绕“谁来读,讀什么,以及为谁读”这三个核心问题,选取“明星+素人”的嘉宾阵容,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不同的群体 [5]。

虽然根据以往热播的明星真人秀等综艺节目的经验,选择有名气的明星加盟会使节目更容易受到关注,但是在文化类电视节目里,素人更容易和普通观众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情。因此,《朗读者》充分考虑到这两类嘉宾互补的作用,不论出身,选择有独特人生经历、饱满思想情感和优秀精神品格的嘉宾,将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让他们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和经典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及教育人的力量。

如今,随着我国网络数字技术的升级及电视媒体频道专业化和制播分离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体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一档有内涵、有格调的电视节目满足受众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成为现阶段电视媒体探索的主要问题。电视从业者只有保持对电视节目的价值坚守和模式创新,才能促进电视节目不断发展,使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晓.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需求满足与生命力提升——从央视《朗读者》热播说起[J] . 新闻战线,2016(24):107-109.

[2]过彤,张庆龙.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J] . 传媒评论,2017(3): 33-35.

[3]王雯. 快综艺时代下的“慢”文化——从《朗读者》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J]. 新媒体研究,2017 (6):38-39.

[4]李雪怡. 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 今传媒,2017 (4):102-103.

[5]方毅华,宋佳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央视《朗读者》创新实践分析[J]. 电视研究,2017(5): 49-51.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文字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