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2017-08-30 15:35杨艺漆跃文
收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吴越铭文青铜

□ 杨艺 漆跃文

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 杨艺 漆跃文

西周初,太伯、仲雍奔吴,至十九世寿梦立,习用兵乘车,吴始益大,称王。再经诸樊、余祭、余眜、僚几代吴王苦心经营,吴国渐成春秋重要方国。及于阖闾,吴重筑都城,是为苏州城之源。

吴楚之争自寿梦始,互有征伐,吴越结怨也因吴楚相争而起之。直至公元前473年,勾践卧薪尝胆后卷土重来,复围姑苏山,夫差自刭,吴国遂亡。越灭吴后,虽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然不能正江淮北。楚渐东侵,广地至泗上。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东伐,杀越王无彊,越国覆亡。又历百年,楚益衰,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楚王负刍。吴、越、楚的大邦之梦,终归于秦。

千年已逝,沧海桑田。大邦之梦虽远去,故国旧物可重归。6月28日,苏州博物馆“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国内22家文博单位及苏州博物馆收藏的吴、越、楚青铜器92套115件。展览分“兵戎相见”、“礼尚往来”、“乐享天籁”、“工精技良”四部分。

一、兵戎相见—青铜兵器

战争是吴越楚相互关系的直接形式,青铜兵器是吴越楚争霸会盟的真实写照。在追逐大邦之梦的征途中,在戈光剑影的战场上,他们常年兵戎相见,互相厮杀。吴、越两国尚武轻死,兵器数量丰富,质地优良。楚国好勇善战,兵器兼容并包,尽收吴越。

吴王余眜剑(图1),春秋晚期,通长57.5、宽4.8厘米,苏州博物馆藏。剑呈“一”字形窄格,圆茎带两道箍,圆盘形首,剑脊隆起,宽斜从,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铭文在剑脊两侧,每侧各一行共75字。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涉及寿梦、余祭、余眜三位吴王,吴、越、楚三个国家,伐麻之战、御楚之战、御越之战三场战争。因此,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吴王夫差剑(图2),春秋晚期,通长58.3、格宽5.5厘米,苏州博物馆藏。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2行10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2400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越王勾践剑(图3),春秋晚期,通长55.7、宽4.6厘米,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剑身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11道同心圆圈。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剑身近格处刻有2行8字错金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楚越关系密切,楚惠王之母为勾践之女,越国亦为楚国所灭,此剑或为越人陪嫁品,或为楚人战利品。

王子于戈(图4),春秋晚期,长24.3、宽11厘米,1961年山西万荣庙前贾家崖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此戈同出两件。舌形长援微翘,上下有刃,中脊隆起,下刃弧连宽胡,胡上三穿,阑、胡端截平,长方直内有一穿。戈上共有错金鸟书7字,一面援上2字,胡部4字,识为:“王子(于)之用戈”,另一面援上一字识为:“王”字。内端错金云纹。此戈系吴王僚为王子时器。

楚屈喜戈(图5),春秋晚期,通长26.4、援长18.8、援宽4厘米,河南南阳八一路金汉丰商厦住宅工地M32出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尖锋、宽援、有脊,援胡交角稍大于90度,胡下端为直角。援的根部有一个半圆形的穿,栏侧有两个长方形穿,内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穿,内较长,内两面均饰有纹饰。胡部铸有铭文:“楚屈喜之用。”屈氏为楚国王族三姓之一,在楚国地位显赫,世袭莫敖之职。此戈出土于楚申县贵族墓葬区,说明了屈喜与申公巫臣有一定的渊源。

图1 吴王余眜剑及铭文

图2 吴王夫差剑

图3 越王勾践剑

二、礼尚往来—青铜礼器

礼仪是吴越楚逐鹿会盟的内在动力,青铜礼器是吴越楚文化交流的实物佐证。在嫁娶姻亲的仪式过程中,在烹食煮酒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学习中原礼仪制度,保持礼尚往来。楚国与中原相通较早,率先礼制革新,吴、越两国相较悬远,自成风尚。

克黄鼎(图6),春秋晚期,通高36.7、口径38厘米,1990年河南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侈口,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束腰,并有两个变形的兽形饰,腹部微鼓,平底,蹄足,耳饰三角形纹;腰部饰一周凸弦纹,其上饰一周宽带状蟠螭纹,其下饰两排垂鳞纹;蹄足根部浮雕兽面。鼎内底部正中有一行4字阴文铭文:“克黃之”。

图4 王子于戈

图5 楚屈喜戈

楚王酓歬鼎(图7),战国晚期,高59.7、宽60.5、口径46.6厘米,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故宫博物院藏。体圆,直口,方唇,双立耳,深腹,三蹄足,足上端饰浮雕兽面纹。有盖,盖顶中心有一双兽耳衔环(环已失),周围有三钮,钮上饰直线纹。通体饰云雷纹,盖面饰凸弦纹二道,腹上凸弦纹一道。器口沿刻有铭文12字:“楚王酓歬作铸鐈鼎,以共(供)岁尝。”盖顶刻有铭文4字:“集脰攻鼎”,盖内铭文3字:“囗集脰”。“酓歬”即战国楚考烈王熊元,公元前262年~前238年在位。“集脰”是负责王室饮食的机构,“攻”是祭祀名称。铭文表示这件鼎由集脰管理,以作祭祀之用。

图6 克黄鼎

图9 蔡侯申作媵尊

图7 楚王酓歬鼎

图8 上鄀府簠

图10 工吴季生匜

图11 曾侯與钟

图12 秦王卑命甬钟

上鄀府簠(图8),春秋晚期,通高22厘米,器口长33.6、宽23.5厘米,1972年湖北襄阳山湾取土场收集,襄阳博物馆藏。铜簠盖、体基本相同,上下对称。整器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矩形足外侈,平底。盖、器两短边斜壁各有一对兽首耳,盖长斜壁上有6个兽首卡扣。通体饰蟠螭纹。盖、器内底铭文相同,有5列32字:“隹(唯)正六月初吉丁亥,上鄀府(择)其吉金,铸其(瀝)(簠),(其)(眉)老(寿)无记(期),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图13 臧孙钟

图14 配儿钩

图15 楚叔之孙途为盉

图16 菱形暗格纹剑

蔡侯申作媵尊(图9),春秋晚期,通高28.5、口径23.5厘米,195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喇叭形口,长颈,鼓腹,圈足。口部饰嵌红铜三角形回纹。颈下部有铭文9字:“蔡侯申乍(作)大孟姬賸(媵)尊”,是蔡昭侯申为大孟姬出嫁所做的媵器。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晚期蔡国国君,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

工吴季生匜(图10),春秋,长28.7、腹宽22.4、高16.1厘米,1985年江苏盱眙旧铺镇马桥村王庄组出土,盱眙博物馆藏。器身呈椭圆形,筒形流,流上部前端浮雕兽面纹,后端浮雕饕餮纹,拱身螭龙形鋬,螭嘴衔住匜口沿,螭无足,尾部上翘。内底有竖行铭文9字:“工(吴)季生乍(作)其盥會匜。”

三、乐享天籁—青铜乐器

音乐是吴越楚古韵流淌的重要象征,青铜乐器是吴越楚艺术碰撞的承载主体。在敲钟鸣镈的伴奏中,在句鑃錞于的击打中,他们乐享天籁,如梦如幻。楚国的音声悠远流长,令人心旷神怡。吴、越两国曲终人散,终成千古绝唱。

曾侯與钟(图11),春秋晚期,残高87.2、舞修46、舞广34.2、铣间51.2厘米,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M1:2出土,随州博物馆藏。此件铜钟,为出土8件曾侯與编钟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惜已残破严重,仅存局部钟体残片,可基本复原。钟体为扁圆呈合瓦形,在钟体的钲部、两侧鼓部铸有阴刻铭文。M1:2全钟铭文内容与M1:1基本一致,只是行款有所差别,个别字的写法也有不同。曾侯與编钟铭文记载了吴、楚之战中“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变,而天命将误”,是曾侯“亲博武功”才使得“楚命是静,复定楚王”。曾国保护了楚王,楚王便与曾侯與共立斋盟,恢复了曾国故有的疆域“余申固楚成,改复曾疆”。故曾侯與铸此钟以记载这段丰功伟业“择选吉金,自作宗彝,和钟”。铭文与历史文献中记载“吴楚相争,吴师入郢,楚昭王避难随国,受到随国的庇护”之事相印证。此外,铭文中国名“吴、楚、曾”同文献记载国名“吴、楚、随”可合二为一。据此认定“曾国即是随国,为一国两名”。从而,破解了学术界一直以来的“曾随之谜”。

秦王卑命甬钟(图12),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通高38.2、甬高10.4、铣间20.5厘米,1973年湖北枝江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宜昌博物馆藏。圆柱形甬部,上部两侧分别有一钮;钟体呈合瓦形,平舞,钲部共有柱形枚36个,铣部下阔,于部向上收成弧形。钟体大部分饰有花纹,以蟠虺纹为主,间以云雷纹、绹纹、涡纹等。钟体一面钲部与鼓左分别铸铭“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共12字,该钟铭文不全,应为一套编钟中的一件。学界对铭文释读意见不一,其中较为公认的意见之一认为其大意为:︰受秦王卑(秦哀公毕)求师之命,强大的楚平王率军至定援救秦军。铭文可能反映了楚国出兵救秦的重要历史事件,尤其对研究秦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臧孙钟(图13),春秋晚期,通高23.4、铣间15.2厘米,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1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该青铜编钟同出六件,此为其中一件。长腔短钮式,体作合瓦形,长方环钮,钮饰斜角雷纹,篆、舞、鼓部均饰交龙纹。钲间和鼓部有铭文37字:经“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攻敔中(仲)冬(终)岁之外孙、坪之子戕(臧)孙,择氒(厥)吉金,自乍(作)龢钟,子子孙孙永保是从”。

图18 蔡侯产戈

图18 嵌错红铜龙纹方豆

图17 青铜复合剑

配儿钩鑃(图14),春秋,通高46、柄长16、铣间17.6厘米,1977年浙江绍兴越城区府山街道亭山村出土,绍兴博物馆藏。勾鑃主体部分似两个筒瓦的复合状,两侧有合脊并略向舞部倾收,截面呈椭圆形。于口凹弧形,铣角上扬,深腔,平舞。舞面中间植一扁方实柄。钲体下端铸饰三角云雷纹和雷纹带,舞面饰云雷纹,柄的上端饰蟠虺纹。钲体两侧合脊的左右边分别阴刻篆书二行,因锈蚀仅存20余字,其中有“配儿”和“钩鑃”铭文。

四、工精技良—青铜工艺

铸铜是吴越楚富国强兵的基本保障,青铜技术是吴越楚高超工艺的典型代表。在铸范成型的青铜器物上,嵌错以金、银、红铜,可谓交相辉映,工精技良。吴、越两国兵器上的同心圆首、菱形暗格纹、复合剑技艺,在当时独领风骚。楚国首创失蜡法,青铜冶炼和纹饰装置,实乃登峰造极。

楚叔之孙途为盉(图15),春秋,通高25.2、口径10.8厘米,1980年江苏苏州吴县枫桥何山东周墓出土,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小口,广肩,扁圆腹,下置三蹄足。肩前后设夔龙形提梁。前有短曲形龙首流。两侧辅以蟠虺纹,填以细密的羽状划纹。盖作圆盘形,盖顶有环形钮。盖面密饰回纹与云雷纹组成的装饰带。腹部二周凸绳纹内密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肩部施一周云雷纹。腹下设三蹄足,足上部铸兽面纹,两侧辅以卷云纹。肩部篆书铭文8字:“楚叔之孙途为之盉。”

菱形暗格纹剑(图16),春秋晚期,通长52.4、格宽5厘米,苏州博物馆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中脊线隆起,两从斜弧。一字形平格,空心圆茎,环形式首。剑身满饰双线菱形暗格纹,在每个菱纹的交叉点各饰一个实心菱形纹,剑身纹饰虚实结合,排列有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此菱形暗纹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纹饰相似。

青铜复合剑(图17),战国,长63、宽4.6厘米,张音涛捐赠,苏州博物馆藏。该剑呈宽格、圆茎、圆首式样,茎部设两道凸箍,剑格为素面。

蔡侯产戈(图18),春秋晚期,通长21.6、援长14.6、援宽2.6厘米,1997年安徽六安城西窑厂M5出土,皖西博物馆藏。宽援有脊,略上扬,前段呈尖叶状,中后段上刃平直,下刃微向上曲,援基一小穿,胡基二穿。长方形内上二穿,前穿长方形,后穿为圆形,内两面均饰双钩鸟纹。穿侧胡上有错金铭文两列6字:“蔡侯产之用戈。”蔡侯产,即蔡声侯,春秋晚期蔡国国君,公元前471年~前457年在位。

嵌错红铜龙纹方豆(图19),战国,通高29、口径17厘米,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河南博物院藏。豆盘为方斗形,细高柄,圆牌状座。盖呈覆斗形,圆形握手。盘与盖满饰龙纹,并镶嵌以红铜。

(责任编辑:田红玉)

Dabangzhimeng

Yang yi Qi yuewen

猜你喜欢
吴越铭文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