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

2017-08-30 15:35院文清
收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獠牙谭家玉器

□ 院文清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

□ 院文清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史前时期最大古城,总面积超过120多万平方米。石家河城址与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四川宝墩一起,被认为是同一时期的四大古城。

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考古发掘。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至2016年,为配合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及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展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重新启动了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家河遗址新近发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刷新了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认识:经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阶段,其文化影响波及长江上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石家河遗址是作为距今5000~4000年千余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最高文明代表而存在,基于它的各种新发现新探索,对于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重大。

这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是于201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石家河城中部的谭家岭遗址发现的几个瓮棺,从瓮棺中出土了器型多样、工艺精巧、造型奇特的玉器240余件。

谭家岭瓮棺发现的这批石家河文化玉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类而言,都是前无先例的重要发现。谭家岭玉器的发现,是石家河遗址继罗家柏岭、肖家屋脊发现玉器之后的第三次发现玉器;也是肖家屋脊发现石家河文化玉器之后,又经历了20多年沉寂以来的一次最为重大的发现。

笔者以下就对已发表的谭家岭新出玉器进行逐件分析,简略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供玉器爱好者鉴赏者参考。

1.透雕群集凤鸟纹牌饰

谭家岭新出土玉器中,有较多的扁平透雕器。这件透雕凤纹牌饰(图1)甚是精美。器体扁平,器缘处有好多伸展的凤首,似名为透雕群集凤鸟纹牌饰更为确切。

扁平体透雕器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突出特点之一,类似器物较多。在钟祥六合遗址出土有圆形透雕太阳牌饰(图2),中间雕出似火的形状,周边透雕扁长的孔。若以中孔为视角中心,七孔一定是围绕着一团火在转动。使人联想到的一定是太阳,一个旋转中的太阳火球,不妨直接称之为太阳牌饰。

中国远古时代的太阳崇拜,往往是与凤鸟相联系。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鸟(图3),就是凤鸟围绕火球旋转。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其实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早就有太阳鸟的出现。现藏国家博物馆的这件凤鸟玉雕(图4),就是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也是石家河文化玉器凤鸟的典型代表。这件旋转中的圆形凤鸟造型,已经流露出石家河文化太阳鸟的韵味,加上六合的那件圆形透雕太阳牌饰,二者可以相互续存,彼此印证。

在石家河遗址肖家屋脊也发现有扁平透雕凤纹饰(图5)。

湖南孙家岗出土的透雕龙纹和凤纹牌饰的风格与透雕群集凤鸟纹牌饰更加相近似。龙的形象卷成一团,背上衍生出宽大的羽脊(图6)。凤的造型很具象:高冠,扁首,圆眼,尖喙。屈颈,凸圆腹。展翅,长尾内卷(图7)。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形式相近的石家河文化扁平透雕凤纹牌饰(图8)。凤首主体很明显,作回首顾尾状。外侧似有鸟首的存在。

谭家岭的这件造型似透雕群集的凤鸟,也很美,却有点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可以见到有多个凤鸟在翘首高昂鸣啼,不像孙家岗出土和首都博物馆的那样凤鸟主体突出,却像是有多只的凤鸟群集在一起。古人在创造这件器物的时候,构图上应该是下足了功夫的,用现代的艺术眼光来观察,其构成也是非常合理非常巧妙。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透露出对凤鸟崇拜的信息是极为强烈的。

图1 透雕群集凤鸟纹牌饰

图2 圆形透雕太阳牌饰

图3 太阳鸟

图4 凤鸟玉雕

图6 透雕龙纹牌饰

图7 透雕凤纹牌饰

图8 透雕凤纹牌饰

图5 扁平透雕凤纹饰

图9 透雕凤鸟兽面形牌饰

2.透雕凤鸟兽面形牌饰

这件谭家岭出土的玉牌饰(图9),造型上的特点是对称,形状似为写意兽面形,介字顶,形体好像是由简化凤鸟纹组合而成,上部是对立的鸟;其下是由两只回首曲身伸展尾翼的凤鸟;再下仿佛亦存在有对称的鸟影,奇妙的在中间露出倒勾似鸟首似鸟翼,又似獠牙。

同类器型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独此一件;在同时期的玉雕器中,也不多见。山东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带簪玉佩(图10),其上部的扁平透雕玉牌形似兽面,兽面的主体是由鸟组成,其顶上亦为双鸟。

稍微观察一下,会觉得谭家岭新出的透雕凤鸟兽面形牌饰,就像是这件山东牌饰的简化具象版。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上部为对立的两只鸟,下方是两只回首曲身展尾的凤鸟,再下还是两只背向而立的鸟,中间好像也有似獠牙状,兽面形象还是很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彰显的是文化上的联系与共性,这才是值得认真思考问题。透雕兽面形玉牌造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非常流行。假若要朔源,一定会追溯到石家河文化。

3.玉蝉

玉蝉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发现数量最多的器物。谭家岭也出土很多的玉蝉,见诸发表的有弧形玉蝉和长方形玉蝉。

弧形玉蝉(图11)形体厚实,造型较为写实,双眼夸张的外凸,带甲略凸,双翼轮廓明显,尾部两侧与蝉尾形成凸尖。这种造型的蝉,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有较多发现,就不一一举例。

长方形玉蝉(图12)为扁平体,写意性蝉。人字形顶,圆形眼。头甲与翼体间有凹槽,翼下端微外翘。类似玉蝉发现较多。

此类玉蝉有较多发现,一个很特别的例证是在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中,发现有一件石家河文化玉蝉。资料发表在《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报告中,墓葬的年代为春秋早期。这件玉蝉(图13)器体扁平,写意性强。但其特征明显,无论是材质、造型等与春秋玉器差别极大,一眼就可以看出就应当是石家河文化玉器无疑。

图10 带簪玉佩

图11 弧形玉蝉

图12 长方形玉蝉

图13 玉蝉

图15 玉钺

图17 人首像

图 22 曲体玉人

图18 圆筒形人首像

图20 平冠人面首

图21 双首连体形人首面像

图23 玉人首像

图24 玉管形虎首

4.玉簪

玉簪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常见的器物。谭家岭发现的这件玉簪(图14)为圆柱体,细长,平顶,凸圆尖。近顶部有凸棱,上形成双道圆箍。造型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与以前的玉簪形制大致相同相似。

5.玉钺

玉钺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也都有发现。谭家岭出土玉钺(图15),形制特别,仅此一例。该器有大小二个孔。在上顶和一侧,似有齿牙,倒是极像由钺改制璇玑的半成品,或是由一件玉璇玑而改制的器品。最初发布此器时称之为钺,实在是值得考虑。而它究竟来自何方?源自何处?才是最令人费解!

6.人首像

人首像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重要的造型,发现很多。形制也很多,主要有扁平型,如石家河罗家柏岭出土的扁平人首像(图16);半圆形,如荆州枣林岗出土的人首像(图17);圆筒形,如石家河肖家屋脊出土的人首像(图18)等。

谭家岭新出土的人头像较多,既有过去常见器型,也有以往没有的新型式。发表的资料有三件。一件为羽冠吐舌人面首(图19)。扁圆柱体。戴冠,冠上有羽纹。长脸廓,杏仁形眼,高鼻扁嘴,嘴中吐舌。长耳外展,垂珥。粗颈。颈下有较长柱体支撑。在出土发现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中,这件人面首是首例冠上有羽纹的。众所周知,羽冠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神人像的突出特征。似乎可以将之归结为受到良渚文化玉器的影响。

另一件是平冠人面首(图20)。圆柱体。平冠。宽圆脸廓。宽额,梭眼,蒜头鼻,扁圆嘴,尖下巴。一双大耳紧贴两侧,垂圆珥突出。粗长颈为支撑。

还有一件是双首连体玦形人首面像(图21)。造型相当怪异。

这种造型的人头像是第一次发现。很有意思,整体是件玦,而双人头的雕像已使人忽略玦原本的功用。圆首宽额,戴帽,帽上刻纹。梭眼凸鼻,大嘴张开,尖下巴。耳廓清晰,后端有钩状长发。颈部弯曲相连。

人首像的造型有可能就是部落首领或巫师的形象写照,亦有可能被视为神灵,但其寓意还应该是属于祖先崇拜的范畴。哪怕就是双头人,也是自然界可能存在的形象。

图27 高冠虎首

图28 龙首虎头玉冠饰

图30 玉鹰

图31 浮雕鹰(凤)纹圆牌

图25 扁体玉虎

图26 扁体玉虎

图29 神面像与虎

图32 介冠兽面双立鹰

图34 神面像

图39 人面獠牙

图33 介冠兽面双立鹰玉圭(线图)

图38 木雕神面像

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整个人形的玉雕器,但并不能说没有存在。在传世的文物中就其整体人形的存在(图22)。

湖南省石门县丁家山遗址发现过一件石家河文化玉人首像(图23),资料发表在《湖南考古辑刊》第8集。器物属采集,丁家山遗址有石家河文化堆积。类似造型很多,不难判断。特点是头顶多出有小圆柱,头背有梳状装饰。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比较相似。

7.玉虎

虎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主要造型之一。谭家岭新出土玉虎有玉管形虎首、高冠虎首、双头虎首、扁体玉虎。玉管形虎首过去有较多的发现,而后三种造型的玉虎都是第一次发现。

管形虎首在以往的考古中发现较多。肖家屋脊发现的极为精致,谭家岭出土的这件也很精美。虎首雕在管壁上,器物中空。圆顶宽额,中间起脊。圆眼,宽鼻。一双大耳向后展开,耳蜗明显。问题在于这张照片拍照时,将器物放倒了,成了仰面朝天(图24)。

谭家岭新发现有两件扁体玉虎,呈老虎的侧面整体形象。这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首次发现。一件昂首抬头作啸吼状,龇牙咧嘴,嘴中圆孔。屈腿垂腹,尾上翘。整体形象粗壮有力(图25)。

另一件器呈璜形,昂首弧腰,垂腹翘臀,长尾内卷。虎首高额,翘耳凸鼻,龇牙咧嘴。四肢屈蹲,似为俯卧前冲状,力度感极强(图26)。

老虎整体形象的出现很重要,此类的玉虎造型出土器和传世品有较多的发现,过去的主流观点一直都认为这种玉虎从商代开始出现,尽管有学者指出,其中的部分器物具有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特征,而认同者寥寥无几。新材料的发布,应当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老观点。

谭家岭新出土玉器中有一件高冠虎首(图27)。该造型也是第一次出土。虎首面部位与前期发现的玉虎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为宽额大耳,圆眼凸鼻。特别之处在于额顶之上,有宽大的高冠。冠上部向后翻,中间起棱。有六道凸弦纹。在传世的神面像中有高冠者,而虎首上高冠,也仅此一例。

图35 神面像

图36 神面像

图37 神面像拓片

图41 .1 飞鸟

图41 .2 飞鸟(线图)

图42 鹰腹神面像

龙首虎头玉冠饰(图28),当名为龙首虎头玉冠饰。此器也是第一次出现。单从制作工艺来说,难度最大,远比镂孔难度要大。前后两个兽首以长条扁体相连,呈上下态势。前虎首造型与以往发现的虎首相同,较为写实,大耳圆眼,凸鼻宽嘴。后兽首脸面简略,突出圆眼,宽长的嘴中吐出长长的卷舌。头顶似有角,故当为龙而非为虎也。

在石家河文化玉器及后世的玉器中,上下双首双兽造型也非常多,有神人与虎、神面像与虎(图29)的多种组合。谭家岭新出土的这件应该是由龙与虎的上下组合。笔者认为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

8.玉鹰、飞鸟与神面像

谭家岭新出土有玉鹰(图30),造型作半圆雕振翅飞鸟。雕琢精致,巧妙的是飞鸟的嘴是可以活动的。这种精细的琢玉工艺,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是独一份,不能不说是精巧之至。对于这件飞鹰,有学者认为是红山文化的遗玉,或受其影响的产物。笔者不能认同。鹰也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最常见的题材,其造型、纹饰等特征与红山文化玉鹰有较大的区别。

谭家岭新出土的一件浮雕鹰(凤)纹圆牌(图31)。明确了过去一些材料中此类鹰的文化属性,它就是石家河文化的典型造型。这件圆牌上减地浮雕一只居于圆圈之中的展翅立状雄鹰(凤)。类似的立鹰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曾有残件出土,而相似的图案也有发现,只是谭家岭出土的这件完整的圆牌立鹰是第一次出现。其构图也非常巧妙,鹰首呈侧视状,利用颈部圆形正、侧视图不变的原理,进行了90度的转变,颈部以下皆为正视图像。在观察古代的图案造型时,一定要有“四维”的概念,就是要注意在三维的基础上,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动态行为。鹰首为圆头圆眼,长嘴钩喙,短冠微翘,昂首眺望。肥硕的胸腹,粗壮的腿肢,伸展有力的足爪。宽大的双翼对称舒展,尾翼平直于双足之间。

人们观察它,是仰望;而从鹰的角度则是俯视。特别要指出的是:鹰的形象是被圈定在一个圆框之中,其寓意当值得深究。是不是可以认为此鹰就是太阳的化身呢?它就是太阳的精灵呢?至少在汉代的画像石中,可以确切地见到太阳鸟的形象。二者之间是不是有关联?还需要认真的进行讨论,在后文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图40 神面像獠牙(线图)

图43 神面像(线图)

谭家岭新发现的这件虎脸座双鹰玉牌饰,亦可名为介冠兽面双立鹰(图32),造型也很奇特,非常有气势。两只对向伸展的大鹰,立在兽首之上。鹰的钩喙硕大,平首圆眼。背脊圆弧,腿足下垂。胸前展开翅膀前伸,羽脉清晰。以尾翼立于基座上。兽首简略写意,圆眼圆睛,其顶仿佛为介形冠。此造型当属首次发现。

其实,相类同的图案早就有发现。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神面纹玉圭(图33),其中的一幅刻纹图案,就是一幅写意性的双鸟立于介冠之上。在二鸟的中间是变形的介字形顶,下面夸张的圆形大眼。从总体上观察,这幅写意图案与谭家岭出土的介冠兽面双立鹰极其相似。只是在兽面的下端,还有露出牙齿的大嘴。而这幅图的属性,是山东龙山文化玉器中神面像图案的一种。依此类推,介冠兽面双立鹰应该是神面像的另一种形态。

山西省博物馆藏神面像(图34),是在一个标准的神面之头顶立有写意性的双立鸟,鸟冠形成了一个介冠。这与山东博物馆玉圭上的另一面图案意境相同。尽管变化无常,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围着神面像而构成的各种形态而已。

谭家岭新发现玉器中最为精致,最为神秘的当属这件神面像(图35)。这件神面像具有人面特征,又衍生有额头上的双鸟、嘴中露出长长的獠牙。平顶冠,外侈沿,正面阴刻写意纹。宽额,双侧伸展似鸟形。梭形眼,蒜头鼻。耳廓外张,下端有圆珥孔。龇牙咧嘴,双侧有獠牙。圆下巴,粗颈。

石家河文化玉器神面像(图36、图37)传世品较多,可以分为好多类型,形制较为复杂。但其基本特征为戴冠双额展翼角似双鸟,蒜头鼻,垂珥,龇牙咧嘴,露獠牙,粗颈。

再谈谈獠牙。獠牙是一些凶猛肉食动物的特征。在远古时代,先民对獠牙也产生过崇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有一件木雕(图38),其构成和寓意都与石家河文化玉器神面像有些相似之处,上部似为鸟形,而嘴中露出了獠牙。

更神奇的是在内蒙古的白音长汗遗址,出土有人面獠牙的石雕(图39)。

神面像露獠牙的图像,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表现的最为充分(图40)。可以说是獠牙夸张到极致。

众所周知,高庙图案以装饰有鸟纹的神面纹为主体,是太阳崇拜的写照。高庙图像特征与石家河文化玉器神面像极其相似。因而神面像玉雕也有可能承载了石家河文化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考古材料中,可以找寻到很多太阳崇拜的图像,或明显、或隐喻,都有例证。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飞鸟。河姆渡的双鸟托日图、金沙的太阳鸟、画像石上的太阳运行图,都与鸟形成一体。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画图像(图41),其中太阳的化身,就是简化的飞鸟造型,关键是有介冠!

在先民的观念中,鸟是太阳的化身,有一种鸟就是太阳鸟。在很多的文物上刻画的就是太阳鸟。

再回到石家河文化玉器中,鹰状飞鸟最为瞩目,它就是石家河文化先民所崇拜的太阳鸟。从太阳鸟要上升到太阳神,就有一个从动物向人升华的过程,说的通俗点,就是神的人格化。还是在同时代的一件玉圭上,有一副图像,很清楚地刻画出了在一只鹰的腹部中,呈现出有神面像的图形(图42)。意寓着神面像与鸟为一个共同体。亦可分化成两者,甚至三者不同的造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才是主宰。

神面像就是太阳神的人格化形象。

那神面像怎么会有不同的面孔,或者说有不同的表情呢?有的同一件器物上,正面和反面的神面像显然不一样(图43),再说直接一点,就是有无獠牙的不同造型。其实很简单,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差别。太阳月亮崇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解释:一面是太阳神,有獠牙;另一面是月亮神,眼睛圆圆的,但没有獠牙。

还必须指出的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与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二者之间的文化联系是客观的存在。问题是谁影响了谁,就目前资料来说,还很难有一个肯定的意见。有一点是可以作为参考的,那就是从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言,一般是先有具象的图案,在具象的基础上,提升为抽象图案。石家河文化玉器多为写实性的具象图案。

(照片摄影:余 乐)

(责任编辑:田红玉)

Shijiahe yizhi tanjialing xinfaxian yuqi jianshang

Yuan wenqing

猜你喜欢
獠牙谭家玉器
汽车装配线在线返修策略重组研究与实施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西汉玉器的鉴定
南非大白鲨跃出海面血盆大口尖齿獠牙捕食
笑口常开
突兀的“獠牙”
“对眼猫”vs“獠牙猫”
遗传的细胞基础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