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野生茶树优系适制性分析

2017-08-30 12:48黄昌兴陈正武牛素贞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红茶绿茶茶树

黄昌兴,尹 杰,何 丹,陈正武,牛素贞*

(1.晴隆县茶叶产业局,贵州 晴隆 561400; 2.贵州大学 茶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野生茶树优系适制性分析

黄昌兴1,2,尹 杰2,何 丹2,陈正武3,牛素贞2*

(1.晴隆县茶叶产业局,贵州 晴隆 561400; 2.贵州大学 茶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以贵州野生茶树优系为材料,分析6个野生茶树优系春梢、夏稍的芽叶性状和春季绿茶、秋季红茶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6个材料制作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3、6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为适合制作绿茶的材料;1、2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较好,也适合制作绿茶;5号材料制作的红茶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具有高品质红茶特征;4、2号材料茶多酚和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审评较好,也适合制作红茶。

野生茶树; 优系; 适制性; 贵州

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中国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中心,具有广阔的地理分布区、丰富的初级基因源[1],贵州因其自然地理的特殊性,被誉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分布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优异种质资源较多[2]。野生茶树资源作为茶树育种的物质基础,是繁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是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领域研究的基础,已成为茶学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3]。目前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共约23属380余种,我国有15个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是野生茶树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分布范围广,数量大,多样性丰富。这些稀有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环境变化,形成许多性状优势[4],这为茶树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源材料和理论依据[5]。

近年来,由于环境的破坏、自然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以及人为破坏等影响因素的作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6],除了从立法、设立保护区等外界条件去保护这些种质资源外,分析野生茶树的利用价值、筛选出优势株系,并对株系进行适制性分析而加以利用,是从根本上利用和保护这些稀有野生茶树资源,从而发挥野生茶树资源的真正意义,实现野生茶树存在的特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4年8月和2015年3月,分别选取种植在贵州大学茶学实验基地1~6号的野生茶树优系的1芽2叶茶青为材料,同时以贵州大学茶学实验基地的福鼎大白茶1芽2叶茶青作为对照制作成红茶。

1.2 方法

1.2.1 材料处理

分别于2014年8月中旬和2015年4月上旬,实地调查试验材料的芽节间长度、芽长和茸毛,其中芽节间长度、芽长、毫量通过随机取样法取样10个,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茸毛多少以龙井43为少毛(+)的判别标准,福鼎大白茶作为多毛(+++++)的判别标准,将茸毛分为多(+++++)、中偏多(++++)、中(+++)、中偏少(++)和少(+)[7]5个等级。分别采摘6份材料及对照,制作烘青绿茶和条形红茶,用于品质成分测定和感官审评。

1.2.2 测定方法

茶多酚含量测定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T 8313—2002);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GB/T 8314—2002);咖啡碱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8312—2002);水浸出物含量测定采用全量法(GB/T 8305—2002);水分的测定采用103 ℃恒重法;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参照文献[8]的方法测定。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田间管理方法

选取位于贵州大学实验基地的6个野生茶树优性系,挂牌区分,于2014年5月进行修剪、施肥、补水统一管理,8月中旬采摘制样,2014年12月再次施肥,翌年3月中旬采摘制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系芽叶性状

表1表明,6个材料节间长度差异较大,春稍节间长度均小于CK,其中1、2、3号春稍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K,4、5、6号与CK间差异不显著;夏稍节间长度均大于CK,其中6号极显著高于CK,1、3、4号显著高于CK,2、5号与CK差异不显著。6个材料的芽长变异较大,其中春稍除2号与CK差异不显著,其他材料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CK;夏稍1,4号株系芽长极显著高于CK,2、3和6号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K,5号与CK差异不显著。6个野生茶树优系春夏稍白毫表现一致,均少于CK,其中1、4、6号材料白毫较少,是适制扁平茶的材料;2、3、5号白毫与CK接近,是适制卷曲形茶的材料。

表1 野生茶树优系芽叶性状分析

注:*和**分别表示0.05和0.01水平差异显著。表2、4同。

2.2 优系绿茶适制性

2.2.1 品质成分

表2表明,6个材料制作的绿茶,其咖啡碱含量在3.25%~4.22%,2、4、5号与CK差异显著;水浸出物含量在37.93%~41.00%,仅6号材料低于CK。

6个试验材料的茶多酚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K;3、6号材料的氨基酸极显著高于CK,1、2号材料显著高于CK,4、5号材料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贵州野生茶树优系绿茶试样的酚氨比在7.83~14.41,其中3号材料小于8,适合做绿茶,其他的均在8~15范围,是红绿茶兼制材料。

表2 野生茶树优系绿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2.2.2 感官品质

通过对贵州野生茶树优系材料绿茶成茶感官品质分析表明(表3),3号材料表现外形紧结、锋苗、翠绿,香气鲜嫩、清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匀整、嫩绿、柔软,表现出好的绿茶品质特征,是适合制作绿茶的材料,这与品质成分分析结果一致。6号材料外形紧细、匀整、翠绿,香气清香、浅黄绿明亮,滋味尚浓醇,叶底匀整、嫩绿、柔软。2号材料外形紧实、匀整、苍绿,香气清香,汤色黄绿明亮、平和略涩,叶底匀整、嫩绿、柔软。4号材料滋味平淡,不具备优质绿茶的特点。

2.3 优系红茶适制性

2.3.1 生化品质

表4表明,6个贵州野生茶树优系红茶试样中,咖啡碱含量在3.79%~4.46%,4、6号显著低于CK,其他与CK比较差异均不显著。水浸出物含量在29.32%~32.40%,均与CK差异不显著。茶多酚含量除6号材料与CK差异不显著外,1~5号材料均极显著高于CK。2、6号材料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CK,5号显著低于CK,3、4号差异不显著。2、5、6号材料茶黄素含量(TF)极显著高于CK,4号显著高于CK,3号材料显著低于CK。5、6号材料茶红素含量(TR)显著高于CK,3号材料显著低于CK,其他材料与CK比均不显著。1、2、3号材料茶褐素含量(TB)显著低于CK,5号材料显著高于CK,其他均不显著。

2.3.2 感官品质

表5表明,6个供试材料优系红茶感官品质差异较大。其中,5号材料外形紧实、显金毫、乌润,香气鲜甜,汤色红亮、显金圈,滋味醇厚、甘鲜,叶底匀整、红亮、柔软,具有高品质红茶特征;4号材料外形尚紧结、尚乌欠润、多金毫,香气清鲜,汤色浅红尚明亮,滋味醇和,叶底尚红亮、尚匀整、较柔软,是制作红茶较好的材料;2号材料外形尚紧实、乌润、显金毫,香气高甜,汤色浅红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尚匀整、红亮、柔软,表现出较好红茶的特征;1号材料滋味稍尚浓醇,也是可以制作红茶的材料,但需对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3号材料不适合制作红茶。

表3 野生茶树优系绿茶主要感官品质

表4 供试茶树红茶试样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分析

图5 贵州茶树优系红茶感官品质分析

3 讨论

鲜叶质量是茶叶品质的保证,茶叶加工中对鲜叶质量和标准都有严格要求。芽叶生物学特性不同,其适制性也存在差异[9]。本研究结果表明,1、4号芽节间短、芽长、毫少,初步判断是做扁形、针形茶的优质材料;2、3、5号芽节间长、芽短、毫多,是制作卷曲形茶的优质材料;6号材料春稍和夏稍的芽叶性状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春夏季气候对其造成的影响,其适制茶类需要进一步分析。

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的多少及成分间比例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适制性[10-11],同时也是构成茶叶营养品质和保健品质的重要成分。陈佳等[12]认为,氨基酸含量在3.5%以上的茶树制作绿茶品质鲜甜爽口;而叶乃兴等[13]认为,酚氨比小于8适制绿茶,8~15适合红绿兼制,大于15适制红茶。6个材料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茶多酚决定茶汤滋味和颜色,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关键物质,嫩叶含量高于老叶[14],为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15],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6]。氨基酸决定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成分,游离氨基酸能优化茶叶色、香、味品质,氨基酸含量高、持嫩性强的鲜叶制作的茶叶条索紧密,色泽油润[17]。氨基酸的浸出率与绿茶滋味为显著正相关[18-19]。

6个贵州野生茶树优系中,1、2号材料氨基酸显著高于CK,感官审评外形紧实、香气清香、汤色黄绿明亮、平和略涩、叶底嫩绿柔软,是做绿茶的较好材料。其中,1号材料滋味稍尚浓醇,也可制作红茶,但需要对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2号材料茶多酚、氨基酸和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CK,外形尚紧实乌润、显金毫,香气高甜,汤色浅红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红亮柔软,表现出较好红茶的特征。3、6号材料的氨基酸极显著高于CK,绿茶感官审评外形紧细、香气清香、汤色浅黄绿明亮、滋味浓醇,叶底柔软,表现出好的品质特征,是适合制作绿茶的材料;但3号材料不适合制作红茶。4号材料滋味平淡,不具备优质绿茶的特点,但茶多酚均极显著高于CK,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CK,外形尚紧结、尚乌欠润、多金毫,香气清鲜,汤色浅红尚明亮,滋味醇和,叶底较柔软,是制作红茶较好的材料。5号材料茶多酚均极显著高于CK,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显著高于CK,外形紧实、显金毫、香气鲜甜,汤色红亮显金圈、滋味醇厚甘鲜、叶底柔软,具有高品质红茶特征。

[1] 王平盛,虞富莲. 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J]. 茶叶科学,2002,22(2):105-108.

[2] 罗庆芳. 贵州高原,茶树主要的起源地[J]. 农业考古,2009(2):237-239.

[3] 温顺位,刘学,徐代刚. 铜仁市古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J].茶业通报,2014,36(3):102-106.

[4] 龚雪,周顺珍. 古茶树研究概述[J].茶叶通讯,2014,6(41):36-38.

[5] BALI S,MAMGAIN A,RAINA S N,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linkage map and mapping of drought tolerance trait in Indian beveragial tea[J]. Molecular Breeding,2015,35(5):1-20.

[6] 孙雪梅,黄玫,刘本英,等. 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277-288.

[7]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 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 刘冬梅,吕立哲,赵丰华,等. 信阳茶区4个主栽茶树品种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适制性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16,5(5):40-44.

[10] 陈正武,陈娟,曹雨,等. 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J]. 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143-147.

[11] 陈玖琳,唐茜,单虹丽,等. 四川引进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初探[J]. 食品科学,2015,36(23):83-88.

[12] 陈佳,覃秀菊,赖兆荣,等. 桂香18号茶树新品种不同茶类适制性中试研究[J]. 广西农学报,2014(2):1003-4374.

[13] 叶乃兴. 茶叶品质性状的构成与评价[J]. 中国茶叶,2010(8):10-11.

[14] 金开美,吕立哲,蒋双丰,等. 无性系茶树品种适应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22):28-30.

[15] 王庆,罗军武,张征,等. 青山野生茶树资源生物碱及儿茶素组分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3(5):14-16.

[16] 顾谦,陆锦时,叶宝存. 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7] 李庆伟. 山东茶区无性系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研究[J]. 农学学报,2013,3(7):33-35.

[18] 段志芬,刘本英. 云南野生茶树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2(19):102-104.

[19] 尹杰,牛素贞,宋勤飞. 黔西南州野生茶树的性状特征及品质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3,25(4):782-786.

(责任编辑:张瑞麟)

2017-0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60222);贵州省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黔科合服企([2014]4008号);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4]2995号);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合同书(贵大人基合字(2014)19号)

黄昌兴,男,贵州晴隆人,本科,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工作,E-mail:hcx1261@163.com。

牛素贞,E-mail:niusuzhen@163.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810

S571

A

0528-9017(2017)08-1324-04

文献著录格式:黄昌兴,尹杰,何丹,等. 贵州野生茶树优系适制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8):1324-1327.

猜你喜欢
红茶绿茶茶树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蜜香红茶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