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017-08-29 06:15穆金波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熏陶语文课程课文

穆金波

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基础性。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从知识的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涵盖深度来看,极其丰富: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而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呢?从教者自身来看,关键有两点:

第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要强化德育功能,必须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环境、气氛、教材、教师的作风等都是诱因,但主导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和正确的道德情感的示范。道德情感的正确与否和强弱程度将表现为“升华”和“外华”的动力和阻力。正确的道德情感稳定长期,它是语文教学德育到位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必须使学生处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地接受教育,而不靠繁琐的说教。语文教学德育的效果,决定于陶冶诱因本身的质量。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他的信赖和尊敬。教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老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传递者。因此,教者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之,使之动情。其实就是说教师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再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教师要学生动情,首先自己进入课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的语音可能不太准,朗读技巧也可能不高,但情感必须是真切、自然的。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必然导致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双重失败。教师的冷漠是语文教学落实德育的最大障碍。

如在上《最后一课》时,我一上讲台就神情肃穆,并充满激情地演讲。然后打开配有哀乐的课文朗诵录音,挂上图画。教师庄重的神情、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课件中真实的场景配合,多种媒体共同刺激学生的感官,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本所需要的情景中去。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感受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魅力的同时,思想得到丰富的滋养,精神得到健康的成长。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被选入课文的语文资源多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材料,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教者要针对教材,选取适用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教育意义比较大的内容可以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句的色彩,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课文《你们想错了》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另一个士兵弓着背,又一次捏遍了方志敏同志的衣角和裤腰,希望有新的发现。”其中的“又”、“捏遍”,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又”,说明不是第一次搜了,既写出了敌人的不死心,又反衬出红军领导人的简朴廉洁。“捏遍”,用“捏”,不用“搜”、“摸”,之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说明是一点点在搜查,非常仔细;不漏掉每一处细节。透过“捏遍”这个词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国民党士兵那副猥琐的样子。抓住这个词,对国民党士兵的鄙夷,同时对方志敏同志的崇敬油然而生。

(2)从关键句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观潮》,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潮的壮丽景色,歌颂了祖国的四化建设。我在教学中抓住描写潮水的各种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披文入情,被优美的景色和壮观的场面所感染,认识到《观潮》“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赞歌”,“一幅壮阔的美丽画面”。

(3)如今的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不仅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为之着迷,更令我们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对是非的清晰辨别能力。他们往往在兴趣的趋势之下,大面积接受网络游戏、信息。阅历浅,知识少,生活范围的局限性,加上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如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现象充斥在他们的周围,使得他们对网络的认识非常片面。如何根据课程教材的内容,挖掘网络学习资源,带领学生遨游这神奇而无限的学习天地,使他们一开始接触到的网络就是一个健康的、绿色的世界,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指导朗读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的过程里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读《黄山奇石》《桂林的山水》《美丽的草塘》,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读《小草》《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狐假虎威》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懂得什么事情该做,应该怎样做;读《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使学生懂得阶级压迫和剥削,更加痛恨罪恶的旧社会;读《日月潭》《乡愁》《望大陆》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读《詹天佑》《大海的歌》《一定要争气》,可以使学生鼓劲头,长志气,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5)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能辅助教学,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不发芽的种子》一课是陶冶高尚情操,进行诚实教育的好教材。考虑到学生初学与作者有很大的差距。我提前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课——自己种花,不仅仅是让学生去种,我也亲自中了一盆花。并且规定了這一次种花是进行比赛的,看一看谁的花养得最健康,开得最美丽。上课时,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带着自己中的花和自己的劳动体会来到课堂。此时学生不仅仅被老舍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感染。更多的是我种的花被孩子们夸奖,而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老师的赞扬。然后,我和孩子们一同走进课文,体会为什么种子不会发芽,两个孩子的诚实度,觉得了他们的处事方法。也是文章内容要给我们的启示。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不但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上网去查找资料,而且课堂上,我也不失时机地带领他们去畅游网络世界。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一课时,当我通过班班通,上网打开一个“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网站时,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并被这种能通过网络跟遥远的香港“零距离接触”而感到惊奇。跨越时空,有时也会是博古通今。使得课文更加有文化色彩。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电脑最大的作用就是玩游戏。现在他们对网络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思想在最大限度的得到了冲击,受到了教育。这就是网络的魅力!

综上所述,“语文”这一丰富的课程资源,博大精深。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可以丰富文化底蕴,可启迪人生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悟出理。综合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熏陶语文课程课文
艺术熏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如此熏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端午节的来历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背课文
花糕,我爱摆弄
重视隐性德育关注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