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背景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7-08-29 15:51李凤霞侯学军王郑库徐家年曾顺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李凤霞+侯学军+王郑库+徐家年+曾顺鹏+戚志林

摘要:目前油田企业需要能立足一线、能创新、能管理、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在分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联合育人、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建立健全石油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油田企业的用工要求,促进学生就业和成才。实践证明,油工程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逐步显现,并得到了油田企业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143-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都有较大的调整,对员工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石油企业需要懂技术、能动手、敢创新、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善于创新、善于管理的基本素质,是油田现场的问题解决者、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1]。单纯注重理论教学的石油工程培养方案已不能培养出满足油田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石油工程专业为适应石油行业发展和国家高校战略转型的要求,凝练60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培养能立足一线、能创新、能管理、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增强本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一、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个性化培养不足。目前,石油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日常服务和纪律管理;专业教师通常以班级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仍然以知识点的传授为目的,针对每章节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课程的作业量较少。专业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授课内容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知识点不能及时更新[3]。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完后离开教室,师生之间缺少一定的沟通。辅导员由于不具备专业背景,无法指导学生选课和解读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实践教学环节需完善,动手能力需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带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课带实验多为验证课堂的知识点,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可顺利完成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点,缺少实验设计和总结分析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生产实习由于多在油田,由于安全和生产任务的需要,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毕业设计仍然以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的模式进行,课题由教师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设计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兴趣选题,这种模式未必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部分毕业设计题目的工程特色不突出,综合性不强,导致学生缺少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创新平台较少,奖励制度未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熟悉生产问题、能够发现生产问题,并且能够解决或者创新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创新平台较少,学生有想法,无法转化为行动或者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需学生自己承担,无法报销,使得学生经济负担加重,不愿意创新。学生有无创新性成果在评优、评先、评奖等活动中未得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适应石油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打造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主张改革过去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探索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石油行业特色的、适应国内外油气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联合指导,服务教育全方位

石油工程专业自入校之初,学院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分配每位专业教师3—4名学生,作为大学四年期间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教导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创新。学生与导师定期会面,以便于学生向导师汇报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给予解答,并给学生安排一些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课题或专业的外文翻译等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通过参加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将导师安排完成的科研任务转化成科技成果或论文,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4]。学院成立石油工程科技创新中心,为导师引导学生从事创新研究提供平台,同时学校每年资助一批本科生创新项目,为本科生从事创新研究提供经费支持,结题项目可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根据创新项目结题、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每年评选一次创新奖学金,根据不同等级可获得5000—1000元不等的奖金。学生在大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学院根据发票金额,进行报销。通过上述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2015年,3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500余名学生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6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二)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理论实践学习全方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之路,石油工程专业依托石油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油田分公司重庆气矿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及“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联合组建实验教学队伍、联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联合搭建实践、实训平台、联合开展实践教学、联合评价教学效果、联合评价学生素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邀请现场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主管领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邀请现场专家举办新工艺、新技术讲座、邀请优秀校友举办成才报告会,邀请油田专家协助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使得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成才、成长。石油企业技术专家全过程参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油田技术专家的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加入油气开发新工艺、新技术课程,满足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使毕业生能提前掌握油田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定期到油田走访,拜访油田企业领导并慰问校友,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及油田企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新要求,及时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生产现场的需要。学校与油田企业共同成立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与油田企业共建立2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确保油田公司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油田企业为学院教师提供3—6个月的工程实践岗位,学院根据教学任务情况,每年选派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到油田进行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双方构建并实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了教学体系高质量实施,确保了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能力全方位

1.建立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减少演示性实验,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实验室全天对本专科全日制学生开放,2013年本院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石油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平台获得提升,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2009年,本校投入2000多万建立了集钻井、采油、集输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完成钻井、采油工艺所有相关项目的训练。实践教学基地环境设计与油田现场完全一致,能够满足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012年,本校还获得“中石油重庆气矿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试点,与河南油田等8个油田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本校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6个校企合作实践训练基地建设,构建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自主开发了油藏、采油等虚拟仿真系统和工程教学资源,与中石油集团公司共同建成了全尺寸的石油工程校内综合实践基地。实现了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虚实结合,生产实习等工程实践项目虚实结合、内外结合,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等创新实践内外结合,确保了人才培养与现场实际要求不脱节。在平台、资源建设等方面支撑了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5]。

2.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熟悉油气现场生产工艺、能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应用型实验指导教师。为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水平,学校引进油田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到学院授课,并定期送教师到油田一线学习,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引进具有现场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20余人,先后选送60余人到油田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习,通过引培并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幅提升。学院建立教学效果考评机制和工程能力提升激励制度,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国内外进修和学生管理三种经历,提升教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国际交流四种能力。聘请油田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建立专兼融合的教师队伍。经过10余年的努力,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已形成,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总结60余年的办学经验,立足大石油工程,依据油气生产的“地—钻—采—输”流程,构建石油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的环节—模块—层次构建模式及教学链接体系,完成了石油工程专业实验七环节、四层次、四模块27个实验项目的重建,在8个学期中合理安排67个学分的实验,开展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科研与实验的有效结合,保障工程实践“四层次能力”的有序培养和高效提升。

把实验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教学的两个主体上,分别建立、协同对应在教学中师生的10个质量提高点,编制学生实验指南和教师教案、考核方案,明确每一个实验在10个点上的基本要求,保障实验教学的环节、过程、方法、考核有标准可依;同时,注重在明确质量提高的要求前提下,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和自主空间,为形成规范不死、放开不乱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三、改革效果分析

1.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学生在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论坛等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共计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125项。本专业学生发明的“3D抛光技术”通过CCTV“发明梦工厂”获得200万元的专利转让费,《气液联动阀参数设置研究》等5项成果被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合作开发并应用,每年约20%的毕业生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具有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色获得石油行业的高度赞誉:“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几十年来,三大油公司及国际油服公司踊跃来校招聘。近年,地矿部下属公司、地方燃气公司及多家民营企业都陆续成为本校毕业生的应聘对象。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突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有40余所高校先后来校交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教师和实验平台建设水平,比较科学地构建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主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空间,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本校石油工程专业在强化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毕业生在石油行业中广泛享有“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素质高”的良好声誉。

四、结语

油田企业目前需要懂技术、能动手、敢创新、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本校石油工程专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堅持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联合育人、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油田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成才。通过多年的努力,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平台已经形成,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构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逐步显现,并得到了油田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曾顺鹏.应用型本科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82-184.

[2]王郑库,李凤霞,苏堪华,等.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78-179.

[3]刘慧卿.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08-112.

[4]姜元章.提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94-98.

[5]王郑库,李凤霞,曾顺鹏,等.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自主式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1):93-95.

猜你喜欢
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