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为 王勇 王瑞
摘 要 本文针对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课程培养体系,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建立起多平台、多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 石油工程 软件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49
0 引言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其目的是从适应石油工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面向飞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出一批石油工程高级技术人才。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国内外对于石油资源的高度竞争,我国目前对于石油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极其强烈,这就促使各石油院校要加强对于石油工程领域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学生的软件使用技能,满足国家对于石油类人才的需求。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改变过往以老师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校应专门成立“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组”,深入研究石油工程专业应开设的软件教学课程,并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加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1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
经过对国内石油领域对于人才需求的调查与研究,目前国内石油领域需要的是软件操作基础扎实、全面的能够独立设计软件程序的软件编写人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石油领域专业软件分析并解决现场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懂石油工程的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并能有效处理综合事务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于石油类院校提出了这样高标准的人才需求,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石油高校还不能制定有效的软件教学培养体系。国外已经有很多高校提出了结合时代背景的新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加入符合我国石油工业现状的创新,不断深化石油工程专业软件的教学体系改革,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社会现状的高素质人才。
1.2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课堂传授为主,这种教学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中,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收和理解效果是否理想。传统的教育注重听,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应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能力,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现在也在尝试着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也在面临着这样的转型。为石油工程专业开设软件教学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软件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同时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方式中的老师课堂传授的误区。学生对于软件的学习以实验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为主,课堂下对于软件的研究学习还不够,这主要是学校和老师向学生灌输的软件学习重要性还不够,学生还不能完全意识到石油工程专业软件学习的重要性,仅仅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将老师所传授的部分知识接受后,没有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使用相关软件。
1.3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相对滞后,层次混乱不清
当今国际石油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石油形式日新月异。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石油领域新的开采、挖掘、使用等技术,以期石油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基于这种现状,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也不断涌现,原有的一些概念、知识、技术也在不断翻新,许多之前制定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但是我国石油高校存在的问题是,还不能敏锐地捕捉到国际石油行业的变化,教学体系的改革还不能及时跟上行业变化的脚步,特别是软件教学领域。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符合信息化时代快速变化的特点,软件的使用周期明显缩短,更加便于使用、功能强大的新软件层出不穷,但是我国石油工程学生使用的软件大多是问世时间很长的、落后的软件,同时我国高校缺乏对于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用不到最先进的软件,同时还不具备开发新软件的能力,导致我国石油专业领域学生的软件应用水平,创新能力不足。
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教学体系
经过对于目前石油行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的调研,我国高校应明确石油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软件操作基础、全面的独立设计软件程序的软件编写人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石油领域专业软件分析并解决现场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懂石油工程的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并能有效处理综合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培养目标中,一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创新意识,二是强调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根据对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分析,我国石油类高校应加强石油工程类学生的软件学习和编写能力,完善石油工程专业软件的课程设计,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建立软件教学模式,将石油工程专业软件的培养方向定位在:软件开发方向,软件熟练使用方向和软件测试方向。当然这三个方向是不同层面上人才的培养。石油类软件开发方向的人才,既要能熟练使用既有的石油类相关软件,同时要能够评估软件的各项性能指标,指出软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能够改进的地方。石油类软件测试方向的人才,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类石油类相关软件,在熟练使用石油类软件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评估软件的各项性能指标,以期对软件进行改进。石油类软件使用方向的人才,要能够将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去,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对于三类人才的培养,都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了石油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各种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明确了这三种培养方向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实践环节多层次体系
在对相关知识点学习和剖析的过程中,我国石油类高校还要加强构建实践的教学体系。将学生对于石油类软件的学习分为对于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应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学习。
3.1.1 对于基础技能的学习
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要覆盖本专业软件工程体系与核心内容,在不断加强石油类科目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于软件工程体系的学习,对于软件多使用的编写语言,如C语言等要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编写要求,具有程序化的思维,熟悉相关软件的开发环境,能够验证相关的实践技术知识点。
3.1.2 对于综合技能的学习
以学生所学习的石油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当前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为工具,结合软件工程,质量工程,过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具备独立开发石油类应用软件的能力。
3.1.3 对于应用技能的学习
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的形式,独立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建立支持小组开发的软件开发支撑环境,让学生从“实践可视化”软件工程的角度学习和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现代技术解决软件开发问题。
3.1.4 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
要求学生深入企业或单位,运用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运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软件开发支撑环境,运用软件开发先进技术,能够以团队方式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测试合格的应用软件系统。
3.2 构建实训环节多层次体系
本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让学生能够“早知道,早认识,早上手,早熟悉,早应用”,我国石油类高校应该将教学计划与实训环节紧密结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3.2.1 基础技能实训阶段
将一些石油专业的入门软件作为实习内容,让学生早早地意识到软件应用之于石油行业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具备一些初级的软件操作技能,能够简单地应用软件完成一些基础的应用实例。
3.2.2 认识实训阶段
让学生了解到有关于软件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了解软件的开发环境,软件中数据库的建立等。
3.2.3 课程实训阶段
具体开设软件学习、使用、开发的相关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石油工程专业软件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熟练地将理论所学应用到实际中。
4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工程应用中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案例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去,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同时可以将软件开发中的失败案例向学生讲述,以起到警示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不会犯类似的错误,避免重复性犯错造成的损失。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动向,掌握前沿信息,了解最新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5 结束语
加强石油工程专业软件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本专业的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责任心和敬业意识,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石油行业的最新动态,分析市场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行业在进步,墨守陈规只会让我们更加落后,只有不断的开拓进取,不断地完善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在石油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李汉勇,陈家庆,戴静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 冯其红,胡伟,战永平.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4] 文华,李铭,刘义坤.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效果[J].科技咨询,2014.
[5] 柳建新,付美龙.石油工程专业“油田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化学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