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估计变更的盈余管理分析

2017-08-29 06:09周容
国际商务财会 2017年7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

周容

【摘要】首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有关理论进行梳理,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然后,针对酒钢宏兴两度变更其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估计的行为进行剖析,从会计估计变更前后发生的事件为切入点分析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根据公司公告的变更理由为基础收集有关数据以判断其会计估计变更是否具有合理性,再结合估计变更产生的影响得出公司变更会计估计很有可能是盈余管理行为;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估计变更;盈余管理;固定资产折旧;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5.19

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再融资、退市等监管要求、针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等都与特定的盈余指标挂钩,因此,催生我国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利润管制要求的盈余管理行为。应计项目操纵之所以能够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就在于会计准则不是中立的,借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 1 ]。而由于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会计准则需要解决不同信息质量、规则的刚性与柔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必须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因此,为企业或管理层争取对其有利的经济后果和利益提供了可能。会计估计变更作为会计政策选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企业周期性编制财务报表的必然产物,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当会计估计变更在特定目的驱使下进行时,他就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同时,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没有给企业会计估计变更设置较高的变更成本,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有了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和弹性空间,其与盈余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变得“公开而合法”。

一、理论分析

(一)盈余管理动机

盈余管理的过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在这个利益关系系统里,可能存在使各方利益均衡的均衡点也可能仅有一方占绝对优势,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会计体系的变化、新的契约形式的出现及监管力度的加强,盈余管理的主体会随之改变,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其所追求的经济后果是密不可分的。概括来说,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等,其中,本文主要探讨公司为了定向增发及避免被特殊处理时盈余管理动机。

1.定向增发动机

近年来,定向增发新股逐渐取代配股成为股权分置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虽然,证券监管部门对定向增发未设业绩指标要求,但是由于企业的融资额与其财务状况密切相关,上市公司可以在定向增发前进行盈余管理以影响新股的价格,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定向增发新股的类型密切相关。由于定向增发股票涉及到新老股东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基于我国现阶段的股权集中度较大、公司治理及投资者保护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控股大股东在定向增发时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进行“隧道挖掘”的行为。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以吸收资产时,往往进行向下盈余管理,目的是通过操控盈余来压低定向增发新股的价格,以同样的资产换取更多的股份;而当向机构投资者增发时,其目的是募集资金,上市公司则会通过向上盈余管理来吸引投资者,以提高股价募集更多资金,同时,控股股东的股票价值得以提升(章卫东,2010)[ 2 ]。

2.避免被特殊处理

根据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连续2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公司法》及《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特征,股票上市公开发行的额度制和行政审批制度使得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珍贵的壳资源,为了降低筹资成本、保住壳资源,亏损公司在短时间内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保证其股票在市场中的正常交易。采用盈余分布法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1998~2004年我国企业每年都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吴联生等,2007)[ 3 ]。研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发现亏损公司的动机是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高盈利公司的动机是平滑利润与避免利润下降(魏涛等,2007)[ 4 ],上市公司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或者调低盈余为来年扭亏为盈作好准备(张昕,2008)[ 5 ]。

(二)盈余管理手段

根据盈余管理是否对公司的实际经济活动、现金流及未来经营业绩等产生影响,可将盈余管理的手段分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类盈余管理存在部分替代效应,一类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其成本负相关,与另一类盈余管理成本正相关(龚启辉等,2015)[ 6 ]。由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与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密切相关。虽然当前研究发现随着准则的完善,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更为隐蔽的手段逐渐受到青睐,但由于应计盈余管理具有弹性大,只影响盈余的期间分布的特点,在公司盈余管理空间较大时,其仍是我国上市公司优先选择的手段。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来实现的,其由于我国对会计政策变更监管更加严格,而企业可以在估计依赖的基础、信息、经验及后来发展变化等诸多情况变更会计估计,其灵活性更大,故成为盈余管理一大主要方法。

对于资本密集型或重资产行业来说,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关于固定资产折旧估计的变更导致折旧率的微小变化会对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固定资产折旧有关的估计包括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的估计和折旧方法的选擇,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取决于其损耗速度,由预计生产能力、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决定,而这种损耗速度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准确计量,只能根据经验加以估计;固定资产净残值只有到了报废时才能加以确定,预计净残值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而折旧方法选择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的方式有关,也需要进行合理判断。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与固定资产折旧有关的会计估计变更成为重资产行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企业简介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1999年4月19日由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酒钢集团”)作为发起人,联合其他5家发起人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控股股东为酒钢集团,上市后经过两次增发后,酒钢集团持股比例在54.7%左右,酒钢集团系甘肃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拥有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为52 800万元,后于2000年12月20日經上海证券交易所核准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人民币普通股20 000万并上市交易。2006年4月13日完成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向每10股流通股股东支付3.2股股票的股权分置改革。2009年9月21日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向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5.79元/股发行1 172 078 712股股份购买相关资产,实现酒钢集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本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2 045 678 712.00元人民币。同时,公司与酒钢集团签署了《关于采矿权盈利的补偿协议》,如公司于2009年度、2010年度和2011年度源自镜铁山矿、镜铁山矿黑沟矿区、石灰石矿取得的净利润低于规定的数值,酒钢集团承诺就差额部分以现金方式补偿。2010年6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调整上证180指数样本股,公司被调出指数。2010年12月23日,公司董事会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并在2015年1月27日获临时股东大会同意,但后续由于环评等问题受阻。2011年5月本公司实施每10股转增10股的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注册资本变更为4 091 357 424.00元人民币。2012年3月21日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2012年8月13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获得证监会核准,并于2013年1月完成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本次募集资金净额7 966 620 000.00元,用于投资榆钢以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及向酒钢集团收购不锈钢公司100%股权。2008~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如表1所示,公司于2013年发生上市以来的首次巨额亏损,2014年微利,在2015年再次发生巨额亏损,就公司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经营状况令人堪忧。

三、案例分析

(一)固定资产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随着集团资产不断注入,公司总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拥有的固定资产也得以提升。公司所属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其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二者占总资产的比重如表2所示,其固定资产规模自2009年与酒钢集团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激增后,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稳定在40%左右。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额直接或间接地计入费用,用于获取收入,故以当期折旧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及折旧额比净利润的倍数来衡量其对利润的影响,如表3所示。虽然每期折旧额占收入的比重较少,但由于钢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利润率较低,故折旧额变化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大,在正常情况下,每期折旧费用能够达到净利润的数倍以上。故当固定资产折旧估计变更时,折旧额的变化会引起净利润较大的波动。

2.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指的是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会计估计源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影响因素,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其中重要一项内容;进行会计估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不可避免的,他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往往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但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化,此时企业会发生估计变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指出会计估计变更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变化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调整。而《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关于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的考虑因素有: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即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变更应是基于内外部因素对其损耗速度产生影响的客观事实。

酒钢宏兴近几年两度延长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公告变更时点分别在2010年8月23日和2014年4月1日,变更内容为:将房屋及建筑物折旧年限从16~20年延长至25年,随后又延长至35~45年;机器设备的折旧从6~10年延长至10年,随后至15~28年;将运输工具细分为运输工具(公路)、铁路路基、桥梁涵洞、运输设备(铁路),折旧年限分别为8年、50年、50年、20年,第二次变更时这些细分项目不见踪影,仅剩运输设备其折旧延长至10~18年。具体折旧情况变化如表4、表5、表6所示,经过两次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公司的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由2009年的9.48%降至2.33%左右。

2010年8月23日公告上描述的变更会计估计的理由为“为符合公司实际控制人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一致性的要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谨慎性原则及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部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变更”,2014年4月1日公告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公司加大设备维修投入及技术改造力度,对房屋建筑物进行定期修缮”的结果,为正确反映公司固定资产的实际运营状况,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并参考钢铁行业其他可比公司折旧情况,公司决定自2014年1月1日起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该真实、可靠。从公司两度变更会计估计的理由来看,首次变更是出于追求与实际控制人一致的会计政策的结果,而非基于会计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其变更理由不够充分,而第二次变更是固定资产维护水平提高的结果,较为符合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而公司的实际情况是如何的,将在下文对其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二)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上市公司会出于各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公司实际的盈余管理动机可结合变更时点之前及之后的相关方行为进行识别。

由于首次会计估计变更是大股东意志的表现,可以大股东对公司活动的干涉为切入点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查阅公司公告等获得以下信息,2009年,酒钢集团通过向公司注入资产完成其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时,与公司签订了《关于采矿权盈利的补偿协议》,承诺采矿权于2009年、2010年、2011年获得的净利润超过10 997.14万元,否则会对公司进行补偿;2010年6月17日公司被调出上证180样本股,会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下跌的股价持续走低;公司在2010年8月23日公告其变更会计估计,此时,由于预期收益的提高使得公司的股价回升。同年12月23日董事会会议通过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预案将新股定价基准日定为董事会决议公告日(12月24日),此次非公开发行A股的发行价格不低于8.84元/股,筹得的资金一部分用于向酒钢集团购买不锈钢公司。根据2007年《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定向增发新股定价基准日可以为关于本次定向增发股票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发行期的首日以及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这三者之一,这也成为增发过程中盈余管理的一大契机。2017年2月15日已对此进行修改,改为基准日为发行期的首日。而通过观察公司2010年12月左右的股价走势,公司的12月24日的MA20仅为4.83元/股,与预案中的8.84元/股相差较大,由于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本次增发未能成功实施,而后续2013年1月增发的价格确定的价格仅为3.71元/股,可以看出公司在发行价格的确定上存在一定问题。一般意义上来说,股东获取回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股价上升的资本利得和通过股利分配获得的现金股利,而酒钢集团在2014年以前持有的公司股票均有限售条件,其能够享受的利益回报主要是股利,而股利远远不能满足控股股东控制权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按照Johnson等人(2000)所提出的大股东存在利用自己手中控制权,通过隧道的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资产和利润的利益输送行为[ 7 ]。结合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前后酒钢集团的行为及估计变更的原因来看,本次增发面向外部投资者,则酒钢集团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提高股价,使得上市公司发行较少的股票即可获得足够的资金,同时避免向公司支付采矿权补偿款也是其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

对于第二次变更会计估计的时点来看,公司当时处于较为紧张时期,由于我国证券监管的规定,两年连续亏损将被特殊处理,而ST会对公司股价等产生不良影响,上市公司在首次亏损后有强烈的扭亏动机。结合表1中2013年以后公司的净利润及每股收益情况来看,2014年估计变更后,公司仅为微利状态,其变更会计折旧很大程度上是防止亏损的手段。同时,公司所处钢铁行业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其产品需求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从2008年起我国宏观经济处于收缩时期,公司在2013年及2015年出现巨额亏损,公司在此期间大幅度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以实现利润集中在此期间,也是其应对行业周期性的短期行为。

(三)盈余管理识别

通过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则进行界定,结合公司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及同行业公司固定资产折旧情况等证据,可判断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

1.固定资产使用情况

本文用当期折旧额占期初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作为固定资产折旧率的衡量指标,根据公司年报获取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公司的折旧率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其固定资产折旧率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9.48%下降至2014年的2.33%左右。2010年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幅度较小,故对折旧率的影响较小,仅导致折旧率下降至6.7%左右。2014年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幅度较大,使得折旧率骤跌至2.33%。而此期间内,公司的经营环境等尚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其变更行为较为激进。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延長意味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磨损(有形和无形损耗)速度得以减缓,与其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减缓,可用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来衡量结合公司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由于折旧年限等因素会影响固定资产净值,本文以加回当期折旧额调整后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固定资产使用强度[8]。如图2所示,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速度在2009年已经开始减缓,而非在2010年年中才获得信息,其减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与酒钢集团重大资产重组后公司固定资产激增所导致的。根据此次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表示,集团注入的固定资产按照酒钢宏兴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而此次交易注入的固定资产价值高达89.4亿元是公司2008年年末固定资产2.4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2009年资产注入后固定资产激增,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明显减缓,公司本可在2009年即变更会计估计,却实际在2010年8月才确定变更会计估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变更的不合理性。

另一方面,利用调整后的固定资产周转速度与图1中固定资产折旧率变化情况结合起来,发现2014年大幅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后,当年的固定资产周转仍未发生明显减缓,2015年固定资产周转出现下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营业收入下降43%造成的。从2014年固定资产折旧率大幅下调及固定资产使用强度并未明显减弱来看,当年变更固定资产也缺乏其合理性。从表7公司的产量数据来看,2014年之后主要产品产量出现大幅度下跌,其产量水平退回至2009年左右的水平,而近年来,公司的固定资产维持在较为稳定的高水平,说明其存在开工不足的情况,固定资产的闲置同样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而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理由。

2.同行业对比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提出的会计信息“可验证性”的要求体现在公司的会计选择之中。由于同行业中的公司面对相同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经营也具有相似性,行业正常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可验证公司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在与同行业对比时仍采用前文所述两个指标数据,基于2010年会计估计变更对折旧率影响较小且固定资产周转速度在2009年已经开始减缓的事实,在与同行业公司进行对比时的效果不会太明显,下面主要通过与行业对比分析第二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

从钢铁行业中选出排名较为靠前的15家公司,股票代码及股票名称如表8所示,以此作为可比公司。获得有关数据如图3、图4所示,可以看出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一直处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上方,说明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普遍快于行业同类公司,说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强度较大。而折旧率同行业对比的情况来看,公司的折旧率与行业平均折旧率均呈下降趋势,2014年以前公司的折旧率高于行业平均,而在会计估计变更以后,公司的固定折旧率大幅度低于行业平均折旧率水平。在公司大幅度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导致固定资产净值处于高水平的同时,固定资产周转率仍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而公司的折旧水平却呈现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折旧率的局面,说明公司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并不能如实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其公告上所述“折旧年限符合同行业同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平均水平,公司的财务信息将更为客观。”并不可靠。

(四)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公司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分配,其两度变更会计政策的受益者主要还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更会计估计主要还是针对利润指标进行调控,一方面使得预期收益提高,进而引起股价上涨;另一方面,使得利润集中在某些会计年度出现,保证公司扭亏为盈。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产生的影响可用绝对数与相对数来衡量,由于两次变更会计估计均增加利润,且两个年度均实现盈利,可采用变更增加的利润占当期利润的比重来衡量估计变更对利润的贡献。当该比重大于1时,说明变更影响额大于当期披露的利润金额,该变更有扭亏的作用。如表9所示,虽然2010年折旧率仅降低0.7%左右,但该变更对当期净利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利润贡献率达16.12%,能够起到盈余管理的效果。同时,2014年大幅度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得其影响净利润金额高达14.85亿元,对此2014年公司仅处于微利的状态,说明若未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公司在2014年将再度亏损,结合2015的巨额亏损来看,实际上公司已经出现连续三年的大额亏损,而此次变更使公司避开了被特殊处理及退市的监管。

四、结论及启示

结合前文关于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会计估计变更及其最终产生的后果来看,可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两度变更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估计的行为视作盈余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变更会计估计往往有较强的机会主义,并不一定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结果,反而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利手段。基于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信息披露

仅查看酒钢宏兴关于会计变更的公告及报表附注就发现其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充分及披露的不规范。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应在其附注中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但公司的披露存在含糊其辞的嫌疑,只是简单描述了估计变更的原因,却未对变更依据的合理性提供可靠的支持依据,市场未能从中获取的充分有用的信息,判断其变更是否符合准则中所述“真实、可靠”,企业似乎履行了及時披露重大事件的法定义务,但很大程度上是什么都没有陈述。所以,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等此类重大会计事项的信息披露不能流于形式,信息披露要能充分体现会计准则的信息质量要求,在规范披露格式的同时,可要求企业在披露前因后果时附以清晰明了的支持证据,增加会计变更影响额与当期数据、前期数据的对比以说明影响的程度及范围。

(二)加强内部监管,外部法律监管

从公司首次变更会计的理由来看,为了体现“与实际控制人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不是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要求,但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均未对此提出异议,可见公司治理存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的问题,酒钢集团控制了公司的经营决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仍存在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分离不够彻底的问题,导致“利益输送”及“掏空”问题严重,中小股东的利益市场受到侵害而不知。要解决好公司中存在的一股独大导致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健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

上市公司之所以运用会计估计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市公司能够从会计估计变更中得到的益处远大于受惩罚所付出的代价。虽然,目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对会计造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范围及力度均不够。尤其针对公司较为青睐的会计估计变更,应着重注意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会计估计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结合企业的变更会计估计前后的参与方的行为、经营环境和财务环境来评价会计估计变更。对滥用会计估计变更以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予以严惩,对存在以此作为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起到警戒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控股股东存在利用控制权优势转移公司利益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而我国法律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大股东方面几乎是空白,扩大小股东对利益损害情况提起诉讼的范围、降低其起诉成本等是加强对控股股东行为法律约束的有力手段。

(三)完善外部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该案例中注册会计师对公司两年的财务报表仍出具的是无保留的标准审计意见,不禁令人怀疑其是否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公司变更会计估计行为进行识别并对滥用会计估计变更的行为提出改正意见。同时查阅公司的公告发现,自公司2000年上市以来16年间聘用的均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其独立性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保证。由此,应该加强对外部审计行业监督与管理系统,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进行重点关注,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行为严重处罚,从法律上约束注册会计师不遵守执业准则及不恪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目前,证券监管部门主要依据较为单一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同时也引得利益相关者对此过于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使其进行盈余管理,也说明评价指标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因此,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建立一套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尤为关键,如综合考虑企业的连续盈利能力、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作为其增发的依据。涉及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公司,能够促进公司良好的经营及发展,也引导利益相关者关注公司的整体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兰秀文.2010.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背景下的财务报表分析策略——基于经济后果学说视角.财会通讯,4:51-53.

[2]章卫东.2010.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1:54-73.

[3]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会计研究,2:44-51.

[4]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管理世界,1:113-120.

[5]张昕.2008.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4:25-32.

[6]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2015.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经济研究,6:175-188.

[7]刘峰,贺建刚,魏海明.2004.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8:102-110.

[8]吴溪,杨育龙,陆正飞.2015.会计估计变更伴随着更激进的盈余效应吗 .会计研究,4:11-19.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
股权融资方式下盈余管理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相关问题及应对
定向增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防范措施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会提高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