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村务管理浅析

2017-08-29 10:50江姮
热带农业工程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新形势

江姮

摘 要 随着国家越来越关注农村发展的问题,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的发展除了国家颁布农村建设的导向性政策外,更要依靠基层管理者有效的村务管理。本文以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屋基村村务管理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农村村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新形势 ;农村发展 ;村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9

Village Affairs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e Wuji Village of Danzhou City of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IANG Heng

(Hainan Univercity,Haikou,Hainan 571101)

Abstrac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oblem of rural developmen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addition to the state promulgated the guiding policy of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rely 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village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rural village management taking Danzhou city of Hainan Province, the town of Wuji village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 rural development ; village management

农业向来是中国民生之基、立国之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密切关注着“三农”问题。近几年来,全国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海南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政策步伐,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并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等一系列建设蓝图。“三农”工作及美丽乡村建设渗透农村,惠及农民,除了要依靠政府的规划与领导,更离不开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升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服务能力,高效运行,如何使得农村发展跟得上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带领村民自强致富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村务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下面以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屋基村为例。

1 村务管理及管理机构

村务管理是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通过制度对村民公共事务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本村经济及未来发展、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及财产、维护本村治安、调解民众纠纷、办理本村各类公共事业及公共事务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国家实施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个方面的内容。村委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满即换届选举,不可终身任职。村级“党的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之一,是农村工作政治及思想上的核心,领导村民委员会开展本村工作,对本村重大事务进行决策。村党支部及村民委员会一同构成农村基层管理组织进行村务管理,称为“村两委班子”[1-2]。

2 屋基村的村務管理

屋基村委会位于那大镇西北部,距市区10 km,辖地面积666.5 hm2,共管辖4个自然村和3个企业队,总户数506户,总人口2 432人。现任村两委班子干部7名,工作人员13人。村委会下设妇代会、团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财务监督小组、理财小组、人民调解、治保会、劳动保障站、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机构,定期召开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及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经济,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西部千亩玫瑰庄园。橡胶213.3 hm2,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

屋基村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成员与村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的村务领导制度。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村务领导体制,一是为了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一体化结构有利于增强村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一肩挑”的领导模式权责统一,避免政出多头,还能够有效缓和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在进行村务管理的过程中,屋基村两委班子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来处理公共事务。矩阵式组织就是在一个机构之机能式组织形态下,为某种特别任务,另外成立专案小组负责,此专案小组与原组织配合,在形态上有行列交叉之式的组织结构[5]。在处理村内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村两委干部会根据特定的任务成立一个临时的专项任务小组,每组都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领导组员完成任务。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有很大的灵活性,结合了纵向职能结构权力集中的特点和横向划分简便灵巧的优点,能在干部人员有限、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分组同时进行不同的项目,省时高效又节约成本,适用于现代新农村建设中村委干部的工作,有利于解决因任务过多导致的村委干部力不从心,效率低下的问题。

然而,随着新形势下村务管理民主化诉求愈加明显,以及对村务管理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屋基村在村务管理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3 新形势下屋基村村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3.1 组织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3.1.1 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弊端

屋基村现行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领导体制,虽然实现了权力统一,起到了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协同步调、方向一致的作用,但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一肩挑”的同时应该对权力有所制约,防止权力滥用。“一肩挑”的领导模式下,若无相应的制衡机制,很容易形成领导者“一言堂”的局面,就难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再者,虽然“一肩挑”的领导模式在选举中,竞争村委会主任(兼任村党支部书记)职位的候选人在落选后可以参加竞选成为村两委班子的成员,如果该成员不服从现任村委会主任(兼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管理,经常与之意见相左或者有意越权,那么村两委班子内部就会积累矛盾,影响班子整体团结程度,降低村务管理的质量。

3.1.2 矩阵制组织形式的弊端

屋基村村两委干部在处理村务时一般采用矩阵制的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组织成员既要接受项目小组负责人的领导,又要接受纵向职能体系上总领导者的指挥,如果政令不统一就会造成组织混乱的局面。双重领导的体系很难对领导者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各项目小组负责人与总领导间易出现责任推诿、协调困难的情况,这样不仅会使工作难以进行,还会大大降低村委干部的威信,使村民对村委干部失去信心。另外,屋基村村委干部人数较少,矩阵制分工时难免存在一人多职、职责交叉的现象,每个村委干部要履行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冗杂繁重,久而久之村委干部的身心都会出现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很难对村务工作全身心投入。

3.2 村务监督机制执行效果不佳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中提到的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就是从政治的角度,认为政治领域中的个人也是自利的、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的经济人[3]。村委会成员不是国家编制人员,工资相对较低,福利待遇较少。在进行村务管理的过程中,村委干部就会产生角色冲突。一方面,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村委干部在处理公共事物时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做出最有利于全体村民的选择和决策;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村委干部可能会存在权力寻租的行为,利用新形势下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福利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因此,要想让村委干部们设身处地为村民们办事,就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从制度上看,屋基村有相应的村务公开和监督的制度,设有专门的监督小组等,具体包括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土地及物资使用公开、款物发放公开等制度及村务公开监督组;但从现实上看,这些监督制度和监督小组基本都是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进行的而不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并且实质上没有真正执行;同时,村民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比起公共事物更关心自家的事,对于监督的热情不高,政治觉悟、参与程度较低,因此从整体上看,屋基村的民主监督环节比较薄弱。

3.3 信息化管理手段明显滞后

信息化管理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管理中,提高村务管理的效率。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推进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但屋基村目前没有建立起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村务管理仍然是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为主,以纸质文件的形式处理公共事物。在处理村民上交的相关材料时,手抄材料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没有可复制性与抽取性。如果前期没有保留相关的电子版信息,纸质材料存放不当丢失后又要重新联系村民补办材料,材料收集完成上报就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有时会因为联系不上相关村民而严重耽误了工作进程及政策的落实。屋基村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①屋基村经济及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有限,互联网并没有普及全村每家每户;②村委干部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性,没有运用相关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及技术设备;③部分村委干部及村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不具备相应的电脑信息知识和技能,村里缺乏了解电脑技术的办公人员。

4 新形势下提高村务管理效率的建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优化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生产方式、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深化改革,依靠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销量增收从而解决新时期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农村基层管理者对国家政策的正确解读及对大政方针的具体实施。因此,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管理者们要努力运用好“三农”政策的理论武器,实现好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显然,村务管理是新形势下“三农”政策在农村深入推广、扎根落实的关键性一环,是农村基层管理者必须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4.1 加强组织建设

4.1.1 完善组织结构,优化干部结构

进行矩阵式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权责进行划分,使各项目负责人及组织成员明确责任与目标;总领导者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要适当放权于各项目分责人,权责统一才能更好履职达成组织目标;总领导者与各项目小组之间、各项目小组之间要加强沟通,互相交流意见与建议,促进组织成员之间协调互动,更好地完成工作;加强对各项目小组的绩效考核,建立追责与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实现目标。

村两委班子应具有合理化的结构体系,综合年龄结构、素质结构、智能结构及专业结构等,全面构建一支年龄呈老中青阶梯状分布,兼备丰富经验和新时代思想的干部队伍。此外,村干部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开展工作时做到高效智能、决策科学、有效沟通、效率廉洁,最终形成多层次、多方面、多要素的“1+1>2”合理化组织结构。

4.1.2 引入契约化管理,强化责任管理

屋基村村两委班子间的内部矛盾或越权等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契约化管理的模式加以解决。契约化管理就是根据法学和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按一定程序运用合同和协议来明确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依此达成双向制约、平等互利的村务管理平台。让每位村委干部在任职前与村民、与乡镇政府签署一份承诺契约书,能够让村委干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有效控制村委干部的自由裁量权,在个人矛盾和公共事务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入契约化管理同时要建立追责机制,一旦村委干部违反了承诺契约书就要依规定对其进行惩罚,将基层民主政治落到实处[4]。

4.2 健全监督机制

4.2.1 监督要全面落实四个环节

要在村委干部的选举中加强监督,防止贿赂、欺骗、威胁、暴力等不良现象在选举过程中发生;要在民主决策中加强监督,重大事项交给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决策;要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加强监督,不止需要上级乡镇政府的监督,更需要建立村民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要真正做到民主监督就要完善监督制度,确保每个村民享有知情权,享有监督权。

4.2.2 落实村务公开制度

村委干部要将村民代表大会落实到具体,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贯彻落实一季度一次的党务公开与一月一次的村务公开,并发挥“四议三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以详细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手段对村务公开加以约束,根据村民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党务、村务、财务收支、政策资金运用、重大项目等进行公开,规范化执行而不只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实质上省略了这一环节。

4.2.3 提高村民的参政意识

大部分村民参政热情并不高,因此缺乏主动监督的意识。首先,要加强对监督作用重要性的宣传,提高村民们的政治觉悟;其次,在考虑到村民们文化水平有限的基础上,将监督制度具体化、通俗化,让村民们明确监督的内容,理解监督的内涵。

4.3 建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无论是要改革农业供给侧的结构、寻求新型高效的发展动能,还是要争做美丽乡村建设典范,都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信息化管理体系运用于村务管理中,有利于村民信息系统化,村民办理事务时不必来回奔波,省时省力;同时,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村委干部能够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提升办事效率,也能够帮助村两委班子精简人员、程序和机构,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村委干部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村务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下发的财政资金进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全村范围内加强对村委干部和村民们的互联网知识普及以及对办公人员的电脑技能培训,在保证村民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运用于村务管理中[5]。在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成熟的阶段,要将信息技术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农业电商”等发展模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过程,严控产品质量,利用互联网的社会延伸性对屋基村的休闲旅游和农村品牌进行宣传,让屋基村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陆伟同. 村民自治制度下村干部的角色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11.

[2] 郭圣彬. 村务管理的乱象与出路[D]. 南昌:南昌大学,2012.

[3] 高树军. 管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多志勇,蔡常青. 中國乡村民主管理的治本模式——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探索农村村务契约化管理为例[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2):80-83.

[5] 胡毅红. 农村村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新形势
连接农村,面向城镇大型公益化APP开发基础分析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发展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