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茶自然居群退化的内在制约因素剖析

2017-08-29 08:41杨虎彪刘国道
热带农业工程 2017年2期

杨虎彪++刘国道

摘 要 鹧鸪茶是近几年市场需求量一直增长的一款海南特色凉茶,它的加工原料目前还依赖于采摘野生资源,过渡采摘等外在因素导致鹧鸪茶自然居群一直处于衰退的状态。本文将从鹧鸪茶的生境选择、居群雌雄分化、自然结实情况、种子自然发芽率等角度分析其内在制约因素,解析鹧鸪茶野生种群在短期内迅速进入衰退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鹧鸪茶 ;居群退化 ;内部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TS275.2

Internal Restrict Factors of Mallotus peltatus Wild Population Decline

YANG Hubiao LIU Guodao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market demand of Mallotus peltatus is become more and more larger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raw materials completely rely on wild resourc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current view that external factors are lead to severe destruction of wild resources, such as overload picking and disafforestatio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reason of its internal restriction to explain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population decline by studying the population habitat, male and female proportion differentiation, seed setting rate and seed germination rate.

Key words Mallotus peltatus ; population decline ; internal restriction

鹧鸪茶(Mallotus peltatus)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其学名历经了多次修订,陈焕镛主编的《海南植物志》中用的是Mallotus furetianus(Bail) Muell.-Arg,《中国植物志》采用的是 M. oblongifolius (Miq.) Müll.Arg.,最近在《中國在线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修订为M. peltatus (Geiseler) Muller Argoviensis[1-3]。该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泰国,在中国有少量分布,早期文献记载,海南万宁、陵水、三亚、白沙、琼中、保亭、昌江、东方、乐东等地分布较多。鹧鸪茶是具海南浓郁文化特色的代茶饮料,它的利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学研究更是表明鹧鸪茶的提取物中含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胆汁分泌、抑制病菌活性、抗疲劳衰老的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需求量与日俱增[4-8]。然而当前鹧鸪茶的原材料完全依赖于野生资源,这对自然居群已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海南东部沿海的居群退化速度十分迅速,有些区域已经完全消亡。近期文献一致认为是过渡采摘和森林砍伐直接导致居群退化[9-10]。人为干扰无疑会引起上述问题,但是人为因素是外在的,是否有更深层的内在制约因素?是否与其自身的居群特性、生殖分配及繁育特性有关?笔者从以下角度剖析居群迅速退化的内在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呼吁业内引起重视。

1 鹧鸪茶自然居群退化的内在因素

1.1 生境选择狭窄降低了居群获取更广生态位的竞争力

鹧鸪茶喜生于低海拔的山区沟谷、河流的两岸或具季节性流水的山谷岩石滩边缘,或丘陵山地矮林中,生境中通常岩石较多,土壤以通透性较强、腐殖层丰富、偏酸性、较潮湿的山地黄壤和砂壤土为主。鹧鸪茶属于间生灌木层,喜郁闭度较高的生境,根据观测发现可分为2大类型。第一类型是生于沟谷雨林下,此类型所处海拔相对较高,生境郁闭度高,土壤为山地黄壤,岩石较少。第二类型是生于河谷两岸疏林下,此类型所处海拔较低,光照度较丰富,土壤为砂壤土,岩石众多。上述的生境也适宜种植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早期大量类似生境被砍伐开荒,尤其在万宁、陵水、琼中和保亭一带最为突出,制约了鹧鸪茶获取更广阔生态位的机会。由于鹧鸪茶喜生于沟谷及河流两岸,种子扩散受季节性雨水的影响较多,种子流的输送方向由高海拔向低海拔转移,转移过程中将很难遇到适宜的生长环境,致使种群扩散失败。

1.2 居群雌雄分化加剧了居群的生殖弱势

2月份后鹧鸪茶恢复生长,5-6月份为盛花期,也是植株进入茂盛的阶段。民间认为5月份的鹧鸪茶叶品质最佳,各地均选择此阶段集中采摘,高密度的采摘方式不仅直接损毁雌花,加剧了落花落果现象,而且大量的叶片被采摘直接阻断了营养供给,导致生殖生长受阻,急剧降低了种子产出。由于过渡采摘导致文昌、万宁等沿海山丘的鹧鸪茶居群扬花个体数急剧减少,特别是雌株极少扬花,从而阻断了个体更新的有效途径,逐渐使居群衰老只剩残缺不全的树兜,甚至导致东山岭一带绝迹。

1.3 自然结实率极低制约了居群的规模

鹧鸪茶是雌雄异株植物,以雌株少为普遍现象,雌雄异株作为一种极端的远交机制,有利于保持居群之间的基因流,防止居群分化,同时也有利于防止近交衰退,因此雌雄异株物种的自然居群应该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根据上述的观点,鹧鸪茶的自然居群可以获得稳定性的发展,但根据长期定位观测发现,鹧鸪茶雌花数远远低于雄花数,雌花数多的有20朵左右、少的仅3朵左右,而子房发育阶段居于花序中部以下的小花通常败落,只有少数顶部的小花完成发育,并且根据套袋实验发现自然结实率只有11%左右。而自然状态下,鹧鸪茶只有通过种子繁殖获得新的个体。因此,极低的结实率制约了鹧鸪茶种群规模扩大。

1.4 种子自然发芽率低导致种群规模得不到稳定

7-8月份是鹧鸪茶种子成熟的阶段,也正是海南雨水较多的季节。根据野外观测发现,种子成熟期过多的雨水溶淋会引起外果皮发生粘质化腐败,时间过长会直接引起内部种子霉变,降低其活性。其次,鹧鸪茶种子成熟后,需阳光照晒使果皮水份骤减直至蒴果发生炸裂释放种子,而过多雨水会使蒴果直接掉落未能释放种子,不利于发芽。笔者对鹧鸪茶种子发芽生物学研究中发现,其外种皮十分坚硬,种子发芽阶段胚根较难突破外种皮导致发芽失败,而破除外种皮后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其发芽率高达95 %以上;同时也发现在种子发芽的初期,给予短期的避光处理更利于发芽,野外条件下难以保证种子发芽初期其处于避光环境,因此不利于发芽。野外观测中发现,正常结实的雌株周围次年极少见有幼苗,结合以上分析,说明自然条件下鹧鸪茶种子的发芽率极低,导致种群规模得不到稳定。

2 结论

综上分析,鹧鸪茶在生境选擇、种群扩散、生殖分配、个体更新等方面都有其内在制约因素,制约了鹧鸪茶的种群规模量、种群更新速度及种群扩散能力,自然种群应对人为干扰的能力极为脆弱,形成了过渡采摘导致种群衰退的现象。鹧鸪茶已经成为广受市场欢迎的海南特色茶饮产品,未来市场潜力巨大,需求量也大,这无疑加大了野生资源的承载负荷,必将导致更多的野生资源被损毁。针对这一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开展人工繁育、驯化栽培及推广种植,形成稳定的、规范化的原材料种植基地是缓减野生资源破坏的主要途径。此外,相关管理部门也有义务宣传对野生资源的保护,规划设立禁采区或引导采摘者形成保护性的采摘方式,如拒绝砍伐、避开授粉期或花期雌株等采摘方式。

参考文献

[1] Wu C Y, Raven P H, Hong D Y, et al. Flora of China[M]. Science Press, Beijing and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Louis, 2008: 226-228.

[2] 胨焕镛,张肇骞. 海南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55-156.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在线植物志[EB/OL]. http://www.eflora.cn/.

[4] 韩碧群,彭 勇. 山苦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J]. 中国现代中药,2013(5):434-438.

[5] 林连波,刘明生,林 强,等. 海南山苦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865-866.

[6] 郭 玲,林连波. 海南山苦茶叶低极性油状物成分的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0):797-798.

[7] 郭 玲,林连波,刘明生. 海南山苦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6):66-67.

[8] 苏冰霞,谢 轶,吴学进,等. 山苦茶多糖的分离和含量测定[J].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3):567-571.

[9] 林 海,周 升. 海南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分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0(4):32-34.

[10] 刘国民,李娟玲,王小精,等. 海南鹧鸪茶的民族植物学研究[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2):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