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票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完成项目改造13个,发明成果专利9项。其中,2013年至2014年共申报16项合理化建议。
各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团队成员通过这一平台,积极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创新问题,为企业培育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也提升了职工整体素质。
创新工作室工程师殷明认为,创新工作室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2014年至2016年,公司利用余熱余能发电36亿度,节省购电资金17亿元。”在昆钢动力能源分公司余热余能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创新工作室)里,热能工程师殷明兴奋地说。
这组庞大的数据背后,离不开创新工作室成员的艰辛付出。
2013年,昆钢本部液压发电车间机器运转不正常,情况上报到创新工作室后,工作室团队成员立即来到液压发电车间找原因。
由于液压车间管道众多,要想查明原因,必须对管道进行逐一排查。
这一排查,就耗费了2天2夜的时间,管道漏的地方堵上了,管道阻塞的地方疏通了,但故障还是没有排除。
情况陷入僵局,大家一筹莫展。
“故障不排除,大家心里面就像压了一块石头,也没心思吃饭、睡觉。”殷明说。
在经过两次排查后,团队成员再次分析原因。
殷明认为,由于液压车间润滑油需要定时更换,但该车间运转多年,并没有定时更换润滑油。而且,新老油品在品质上也存在差异,会不会是这方面的原因?
殷明的分析得到创新工作室成员的认可,大家一致同意从这方面人手。
虽然有了明确的整改方向,但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更换油品,设备需要长时间停机,而且之前采购的油品也就浪费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决定对关键部位进行改造,增加了供油量,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改造,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机器运转正常了,不但避免了长时间停机的问题,而且减少了原料的浪费。
仅仅是这个整改,就为公司节省了7万元的采购资金。
这只算是创新工作室团队的一个小技改,从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大型的技改、攻关项目。
2014年,创新工作室完成了昆钢本部25兆瓦发电机组效能提升改造。接手这个项目后,团队成员对发电机组130t锅炉吹灰装置、调速系统、循环水冷却塔进行改造。
改造之前,机组负荷为18000Kw/h,改造后,机组负荷增加到25500Kw/h,每小时增加了7500 Kw/h,按照每年发电300天计算,每年增加发电量5400万Kw/h,节约购电资金2700万元。
像这样的技改、攻关项目,在创新工作室团队眼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就这样,创新工作室不断挖掘潜力,靠余热发电等措施自行解决了昆钢30%左右的用电量,为确保昆钢正常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才的“孵化器”
实际上,创新工作室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机制。
1999年,昆钢动力第一台余热余能发电机组投产后,陆续建成了余热余能发电机组共计20台,总装机容量246.7兆瓦。
但这些机组比较分散,昆钢本部9台、红河钢铁厂4台、玉溪钢铁厂3台……造成技术专业人员不集中,部分发电站点技术薄弱。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进行技术交流、总结、培训为一体的平台。
但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始终处于构想阶段,一直没有实施。
2011年,云南省总工会下发《云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2011-2015年工作规划》。
在这样的环境下,“昆钢余热余能发电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创新工作室创建时,没有现成的办公室。
为此,团队成员一起动手,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一间用来堆放废旧物资的仓库腾空。之后,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团队成员对这间仓库进行重新装修、规划。购买了办公桌、投影仪、打印机、电脑等设备,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工作室终于焕然一新。
2013年10月,这个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一个健全的组织离不开合理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要使创新工作室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自创新工作室创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学习培训制度”、“课题攻关制度”、“考核制度”、“职工素质提升制度”、“师带徒制度”、“工程技术人员年度履职制度”等管理制度。
制度的健全,保证了创新工作室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创造效益的同时,创新工作室还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后,师带徒制度就纳入了考核机制。为了让师带徒真正发挥作用,师带徒制度实行双向选择,师傅可以选择徒弟,徒弟也可以选择师傅,殷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赵春雷的师傅。
“我看重的是赵春雷的勤奋好学。”殷明说。
赵春雷则看重的是殷明的技术功底扎实。
师傅愿意教,徒弟愿意学。很快,赵春雷就学得一身好本领,现在,赵春雷也自己带徒弟了。
采访中,赵春雷说:“要学习师傅们吃苦奉献、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围绕工作室承担的创新课题,在实战中完善自我,提升技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仅是赵春雷,这一年以来,有此愿望的职工越来越多。2013年共结对47对师徒对于,2014年共结对44对师徒对子。到去年为止,一共有126对师徒完成结对。
在殷明眼里,虽然按照“师带徒”协议规定,每带出一个徒弟给予100元的奖励,但他更看重的是徒弟能够把技术学全面。
殷明说:“工作室是职工创新创优的平台,不仅要开展技术攻关,更要依靠这个平台打造更多技能高手,促进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加快年轻职工的成长,推动职工学业务、学管理,使职工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形成创建、互学、共发展的良好氛围,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殷明表示,“要充分发挥劳模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力争把工作室打造成创优创效、提高职工技能的‘明星工作室。”
当然,团队成员技术攻关的激情高涨,离不开公司的大力支持。
从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昆钢在技改、研发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只要通过技术立项,公司就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创新工作室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创新工作室整合了热电车间各专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因此,在技术攻关上每年都有一个新的突破。
2013年,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完成了1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搬迁项目;2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调速系统改造及化学水处理系统离子交换器再生技术改进;12兆瓦发电机组润滑油系统高压注油器喷嘴技术改造及发电机循环冷却水稳定处理控制方案;玉钢2×18兆瓦发电机组汽、水系统工艺优化……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攻关,余热余能发电已经成为公司一个开源节流的重要支点。
这些项目的完成,充分提高了各台发电机组的作业率以及发电效率,实现了年发电量14.6亿kw/h,对比2012年提高发电量约4亿kw/h,为昆钢公司降本增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罗云秋也是热能工程师,他认为,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车间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的技术特长,为发电服务,通过这一平台,对设备存在的缺陷或落后工艺进行技术攻关、优化运行、改进工艺,提高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陸和发电效率,减少损耗,降低发电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循环资源。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完成项目改造13个,发明成果专利9项。其中,2013年至2014年共申报16项合理化建议。
各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团队成员通过这一平台,积极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创新问题,为企业培育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也提升职工整体素质。
在创新工作室所取得的成绩面前,殷明认为,工作室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