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博,张 丽*,卫泽珍,杨引亮,李 裕
(1.太原动物园,太原 030009;2.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太原 030051)
孔雀的人工饲养
朱向博1,张 丽1*,卫泽珍1,杨引亮1,李 裕2
(1.太原动物园,太原 030009;2.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太原 030051)
文章从饲养场的配套设施、饲料管理、繁殖管理以及疾病防治4个方面对孔雀的人工饲养做了详细的阐述。
孔雀;饲养;繁殖;疾病防治
孔雀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孔雀属,分为绿孔雀、蓝孔雀两种。绿孔雀亦称爪哇孔雀,产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地区,属于濒危级物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蓝孔雀亦称印度孔雀,主要产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种群数量大,白孔雀和黑孔雀为两种变异种。孔雀在我国又名越鸟、南客,俗称凤凰,是集观赏、美食、保健于一体的珍稀特禽,其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8%,脂肪0.8%,富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珍品特禽,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1-3]。本文就如何饲养孔雀做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孔雀养殖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野生孔雀喜栖息于海拔<2 000 m的开阔稀草原或灌丛的开阔地带。野生状态下,多为一雄多雌活动,双翼不发达,不善飞行,喜在栖架上栖息。人工饲养的孔雀可以在房舍内养殖,也可以大范围放养。房舍内养殖,要求房舍选在环境僻静的地方,且每只成年孔雀所占的空间最少达到5 m× 5 m×5 m的要求,舍内安装离地面2~2.5 m高的栖架;大范围放养的,需要建造钢丝或尼龙网罩罩住饲养场,网罩的网眼以1.5 cm×1.5 cm为宜,一方面可以防止动物逃脱,更重要的是防止可能携带有禽流感等病原的麻雀进入饲养场内,以免造成禽类疫病的发生。场内要建造适宜孔雀生活的仿野生环境,饲养场内要有一定数量的灌乔木、杂草丛,提供休憩用的天然栖架。选址宜在空气通畅,水质良好,排水方便的半沙半土的半山坡上,为孔雀选择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能够有效防止诸如组织滴虫、异刺线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不论舍饲还是散放养殖,投喂食物的地方需要固定,且用水泥硬化,以便于消毒。另外,孔雀有砂浴的习性,场内要有供孔雀砂浴的场地。
孔雀一般在清晨和黄昏觅食,成年孔雀的采食量较少,一般日粮供给量每只约100~150 g即可满足其成长需要[4]。孔雀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其饲料来源也比较广泛,主要包括玉米、小麦、高粱等原粮饲料,另外辅以青草、蔬菜叶、瓜果、麸皮、骨粉、钙粉等。孔雀雏鸟需要精心饲喂,雏孔雀应喂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饲料,主要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饲喂蛋鸡饲料并略添加动物性饲料,如昆虫及其蛹、鱼、虾等。成年孔雀每年8~10月换羽,一般到12月长齐,在其换羽期间,应适当增加植物性蛋白饲料(如苜蓿)和动物性蛋白饲料(如黄粉虫)[4]。在雌性孔雀产蛋期间,由于活动量大,食欲强,应饲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全价颗粒饲料,并适当补喂豌豆、绿豆及火麻仁等粒料,让其自由采食,并辅以青草、菜叶等青饲料,产蛋期可增加鱼粉及骨粉含量,保证产蛋量。总之,饲喂孔雀的饲料总量要达到营养的基本要求,并且要求种类多样化,以保证其生存、繁殖的需要[5]。
3.1 繁殖
孔雀的寿命一般为20~25年,性成熟一般为22个月龄,增加光照可以使性成熟提前,2周龄时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约6 kg,产蛋期为每年4~8月份,年产蛋约30枚,平均蛋重100 g[1-4]。
孔雀以一雄多雌成小群生活,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群体最佳配合此为1雄:4~5雌。孔雀繁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小家族群不利于种群间基因交流的弊端。小家族群体繁殖往往是近亲繁殖,从而导致种质遗传多样性匮乏,一旦发生高致病性或烈性传染病,会造成全群的覆灭。进行人工繁殖时必须注意遗传管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异地间的种质资源交换,尽可能多的长期保存其遗传变异性和多样性。孔雀3月初进入繁殖期,雄孔雀多在日出前及日落后发情,求偶时雄孔雀追随雌孔雀,频频开屏,并抖动羽屏发出响声,以吸引雌孔雀,并围绕着雌孔雀转圈。处于发情期的雌孔雀就会向雄性靠近,雄性跳到雌性背上,用喙衔着雌性颈部羽毛,雌性下蹲,进行交尾,交尾持续约十几秒钟[6]。孔雀在繁殖期内,应增加蛋白质性饲料,同时应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E的饲料,如胡萝卜碎以及贝壳、蛋壳、骨粉等矿物质饲料,以保证种蛋的质量进而提高孵化率和育雏的成功率。
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会受到人为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繁殖群体中的孔雀有时会出现不交配,或交配产出的种蛋受精率低的现象,这时可以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能切实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出雏率。人工授精技术在禽类的繁殖上应用比较广泛,技术也很成熟,能充分提高优质种质资源,提高种蛋的受精率。人工授精技术是扩大种群的有效方法。
3.2 孵化
根据孔雀种群以及产蛋量的多少,主要有自然孵化和孵化机孵化两种方法可供选择[7-8]。
自然孵化:自然孵化除了雌性孔雀孵化外,还包括抱窝家鸡代孵这一方式。自然孵化比较适用于孔雀种群小,雌性孔雀的产蛋量少的情况。自然孵化的好处在于能提高出雏率,降低雏鸟畸形、蛋黄吸收不良等现象的出现。由于种蛋数量不多,种蛋的消毒可以用医用酒精进行全蛋擦拭消毒,晾干后即可入孵。通常1只孔雀或家鸡能孵化4~5枚蛋,家鸡代孵要求进行人工辅助翻蛋,每天翻蛋两次。但自然孵化也有弊端,人工饲养的孔雀巢性差,孵化能力低,一旦受到人或者其他动物的惊吓等刺激,会放弃孵蛋,当再次雌鸟孵蛋或介入人工孵化时,孵化率会降低。
孵化机孵化:该孵化方式适用于雌性孔雀多、产蛋数量大的大种群。入孵前,进行种蛋的筛选,要选择近两周的鲜蛋作为种蛋,筛除掉畸形蛋、软壳蛋、砂壳蛋,选择大小适中,蛋壳色泽均匀、无裂缝的蛋备用。选好的种蛋和孵化机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法消毒20~30 min(甲醛按10 mL·m-3,高锰酸钾按5 g·m-3,质量比约为2∶1,先用适量的温水溶解高锰酸钾,然后将甲醛倒入溶解的溶液中),通风换气无异味后开机孵化。
孵化的温湿度在人工孵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出雏率及孵化的成败。在孔雀孵化期的26~27 d,孵化温度要根据胚胎发育情况采取前期高,中间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方法。入孵前种蛋预热6~8 h,蛋温36~38℃;1~8 d,38.5~38.8℃;9~15 d,38~38.5℃;16~21 d,37.8~38.2℃;22~26 d(即出壳),38.5~39℃。孵化的湿度应掌握在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即前期相对湿度为60%~65%,中期为55%~60%,后期应提高到65%~70%。若湿度过低则会引起胚胎粘壳,出雏困难,若湿度过高易造成雏鸟蛋黄吸收不良,体质差,易死亡。
人工孵化的过程中还需注意翻蛋、照蛋、晾蛋及出雏前喷水,为使种蛋孵化过程中受热均匀,确保胚胎正常发育,必须进行人工翻蛋。从入孵第2天起,一般2~4 h翻1次,翻蛋的角度为90°,直至第22天停止翻蛋;孵化过程中,第9天用照光法进行第1次照蛋,剔除无精蛋和死胚,第21天进行第2次照蛋,继续剔除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在孵化中后期蛋温达38.8℃时应晾蛋,一般孵化18 d每天晾1次,22~26 d每天晾两次,晾蛋时间每次约30 min,晾蛋温度≥25℃(室温);孔雀的蛋壳上膜厚,蛋壳紧硬,在孵化至第22~26天时每天喷水1次,水温约35℃,待干后继续孵化,在反复晾蛋喷水的作用下,蛋壳由紧硬变松脆,有利雏鸟破壳而出,能提高孔雀出雏率。
注意翻蛋和晾蛋次数较少会造成死胚,对野禽与家禽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多翻蛋、多晾蛋,对绿孔雀蛋的孵化可以借鉴野生自然孵化时亲鸟的行为。在出壳开始至出雏完毕,有些胚鸟需要辅助人工助产[9]。胚鸟在气室处啄破蛋壳使蛋壳出现裂缝或小孔,但是经过8~12 h,仍无出壳迹象,且通过小孔可见内壳膜发黄胚鸟的喙已经伸出蛋壳外,但由于胚鸟破壳无力,加上活动空间受限于壳内,尿囊血管已经萎缩,这时需要实行人工助产,将蛋壳从破处打开,防止造成胚鸟窒息死亡。
3.3 育雏
不论是自然孵化还是机器孵化的雏孔雀,都由人工进行育雏,人工育雏能够控制育雏每一个阶段的环境条件,提高雏鸟的成活率[10]。
育雏器在入雏前需要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有效的消毒方法是进行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法(甲醛按10 mL·m-3,高锰酸钾按5 g·m-3,质量比约为2∶1),消毒24 h进行通风祛味,准备入雏。人工育雏主要分为3个时间段:0~30日龄、31~45日龄、46~60日龄育雏结束,其中0~30日龄是人工育雏的关键时期。一般育雏开始温度为34℃,每天降低0.3℃,至30日龄温度可控制在25℃,31~45日龄白天即可脱温,晚上温度控制在25~28℃,45日龄后不再保温。孔雀出壳后一般在2 h即可站立行走啄食,然后给孔雀雏鸟饲饮0.01%高锰酸钾水,促进胎粪的排出,“开水”后在0~2日龄在养箱放置1盆加有电解多维的凉开水,3日龄开始在养箱里放置可以自由采食的料盆,饲喂粉料,20日龄开始可适当添加鸡蛋黄、黄粉虫和切碎的青绿饲料,直至育雏结束。根据饲养经验,在雏鸟未脱温之前饲喂凉开水而不能喂自来水,直接饲喂自来水会导致雏鸟腹泻,严重则导致死亡;整个育雏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换饲料;为了预防雏鸟肠炎,每周用0.01%高锰酸钾溶液供幼雏饮用1 d。
孔雀的免疫程序见附表。
附表 孔雀的免疫程序
孔雀的常发病主要有细菌性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巴尔通体病,病毒性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禽痘和新城疫,寄生虫性的球虫病、孔雀组织滴虫病以及孔雀蛔虫病[11]。孔雀入栏前,必须对栏舍及饲喂器具进行彻底消毒,消灭环境中的细菌病原体,每季度对孔雀进行1次驱虫;对孔雀易感的亚洲鸡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必须进行预防性疫苗免疫。
注意在制定孔雀免疫程序时,要结合当地传染病的流行病史和自身养殖场实际情况进行免疫,如果养殖场感染大肠杆菌病、禽痘等疫病,需修改免疫程序,选择相应的市售疫苗进行疾病的紧急免疫预防;免疫后应进行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抗体监测。对没有相应疫苗的疾病,只能对症治疗和增强饲养管护。因此,孔雀疾病的防治主要采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预防和治疗并举的方针。
孔雀群体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跟平日的饲养管理水平紧密相关。周围环境状况好,刺激因素少,减少了群体生存和繁衍的压力;饲料营养均衡,孔雀营养水平好,身体健壮,繁殖力强,抗病力强;日常卫生消毒到位,减少了病菌的滋生,减少其发病。但为了减少发病,还要注重疾病预防工作。要严格执行日常卫生消毒工作,每年春秋两季用2%~3%的火碱水进行全面大消毒;根据饲养场的历史发病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有效的疾病预防,可以减少疾病发生,降低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及时的治疗在孔雀疾病防治工作中同样也不可偏废,确诊为细菌感染的要及时分离出致病菌,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确诊为病毒性感染的给于高免血清抗体治疗,加强免疫未发病的同群孔雀;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的投喂杀虫、抗虫的药物。不论是何种感染,对症治疗。
孔雀作为一种集观赏、美食为一体的珍品特禽,养殖市场前景广阔。要想养好孔雀,饲养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饲养管理规程,确保设施条件、饲料营养水平、孔雀的繁殖环境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加强疾病防治管理,严格把控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减少发病、死亡,减少经济损失,才能更好的发展孔雀的养殖产业。
[1]林凤.如何养孔雀[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7):125-126.
[2]张华.蓝孔雀养殖前景分析[J].农家顾问,2008(7):22.
[3]李涛.肉用孔雀的养殖[J].河南科技,2001(9):36.
[4]桂正文,陆宽裕,许新兵.孔雀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9(5):49.
[5]王传栋,张云祥.蓝孔雀的饲养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5(8):12.
[6]朱志飞,沈曼曼,曹卉,等.蓝孔雀繁殖期行为观察和分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2):28-29.
[7]谢敏杰,张长春.孔雀的人工孵化尝试[J].中国禽业导刊,2005, 22(13):25.
[8]王洪英,梁益玺.孔雀的饲养及繁殖技术[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87.
[9]王宗焕.孔雀养殖与疾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10]刘安荣,师婧,周杰珑,等.3种珍稀鸟类的亲鸟孵化人工育雏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3):272-273,277.
[11]许青荣,熊家军.孔雀的饲养与主要疾病防治[J].养殖与饲料, 2003(1):28-29.
Artificial Rearing of Peacock
ZHU Xiangbo1,ZHANG Li1*,WEI Zezhen1,YANG Yinliang1,LI Yu2
(1.Taiyuan Zoo,Taiyuan 030009,China; 2.College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four aspects of rearing peacock in detail from farm facilities,feed management, reproductivemanagementanddiseaseprevention.
peacock;rearing;breeding;disease prevention
S814;S839
:A
:1001-0084(2017)07-0040-03
2017-05-15
朱向博(1986-),男,山西太原人,硕士,兽医师,主要从事野生动物饲养、疫源疫病监测及防治。
*通讯作者:E-mail:zhangli_2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