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胡雯
摘要:学分制背景下转专业制度的普遍试行,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了诸多优势,同时,对部分相对“弱势专业”也提出更大的挑战与要求。一定程度导致部分专业、班级整体学风弱化,班级管理困难。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制定《班级公约》、培植“班级树”、建立班级台帐、创办班刊、成立兴趣小组等方面予以应对。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提升了班级管理实效、总结出了能够长效发展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存在感与班级凝聚力。关键词:多元管理;学风;班风;文化建设
“学风则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重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因此,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营造一种氛围,利用积极正面的引导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校自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弱化,这给传统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冲击。自试行学分制以来,国内许多大学允许符合条件的大一新生转专业已成为常态,2016年12月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转专业的条件进行了重新界定,不再局限于大一学生。毫无疑问,开放的转专业政策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兴趣导向的发展,但对相对“弱势专业”也形成严峻挑战,部分程度导致其转专业后学生整体学业水平下降,学风弱化。
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成绩年级前10名转专业转出9名,为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班级管理的新特点,应对转专业对班风、学风的强力冲击,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综合素养,重塑自我,确立明确目标,2014级应用化学班级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班级树为主线,以班级公约(班规)、班级台帐为抓手,以班刊、兴趣小组为载体的多元化班级管理模式。将学习与发展演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力来源于需要的满足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对于学习是否有强烈的需要”。通过在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的两年多试点,目前该管理模式已初具成效。
二、应对策略构想
(一)制定《班级公约》,引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强化班级概念,同时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意识。《班级公约》将班级的管理制度化,通过对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班级事务处理办法的固化给予了学生“有界的自由”。
在实践中,《班级公约》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同时,《班级公约》也将班级的奖惩措施公开化、透明化,更加有利于班级管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
(二)培植“班级树”,构建树状管理图
建立班级树状管理模型图,树的主要枝干即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及党团先进分子负责班级的整体运营,各自负责自己枝干上的树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上报,各枝干齐心协力、统筹协调,共同支持大树的生根、发育、茁壮成长。大树的主干不是辅导员、班主任,更不是校、院领导,而是班级所有成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班级核心凝聚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级树”的功能并非是简单的联络纽带,更重要的是“信息员”与“领头羊”,各枝干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引领作用,所以其本身应当具备独特的人格与卓越的技能,大多是品学兼优的代表,“班级树”的培植绝非朝夕可成,实乃“百年大计”。
(三)建立班级台帐,强化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台帐是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是促进班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基础,每个班委都有一本关于自己管理范围的班级台帐。
一方面,台帐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快速、更清楚地了解最新的班级动态,了解班级建设中及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巩固和加强班级建设,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另一方面,台帐可以“协助”班委将工作做细、做实,同时可以实现班委与同学间“一对一”的沟通交流。
(四)创办班刊,凝练班级思想文化建设
对于理工科班级来说,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最容易被忽略。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材化学院的每个班级每一学年都将打造一本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文化刊物——班刊。
一方面,班刊对于展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班级是否团结主要取决于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而班刊在鼓励同学们通过文章和图片记录生活足迹的同时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班刊是班级的“回忆录”,它记录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记录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伴随岁月变迁,其将会成为学生回忆过去的珍贵收藏。
(五)成立兴趣小组,培育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每个班级都根据具体情况成立了若干个兴趣小组,比如:学习兴趣小组(多个班级建立了考研交流群)、文体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兴趣小组,创新创业兴趣小组、自由兴趣小组(无明显爱好倾向)等。兴趣小组的成立帮助我们实现了因材施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其热爱领域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成效及意义
第一,多元化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提升了班级管理效率与管理实效。各班班委落实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各班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保持良好。学生对于各种活動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在各种活动中体现了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各班级在班级管理、班风建设等方面总结出了拥有自己特色,能够长效发展的管理体系。比如,2014应用化学一班、二班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班长、学习委员为主干,积极思考、讨论,班级营造了相对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目前有1名学生获安徽省化学竞赛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近40人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名同学获得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优秀奖,1名同学进入安徽省数学建模总决赛,团队多次获得校级心理情景剧比赛、田径比赛、篮球比赛等荣誉。
第三,多元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所谓多元就是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正视现实、求同存异。班级多元化管理是对学生不同个性、特长、爱好的认可与尊重,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标志。因为管理理念和设想起点是平等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平等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所擅长或热爱的领域认真专研,有所建树。其中,2014应用化学二班的一名女生虽然成绩中等,但其热爱文艺与体育,经过其个人努力与班级师生的帮助,经过两年的磨练,已成为校园内“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校足球队成员,多次代表学校到校外参加比赛,更重要的是伴随爱好的发展,其个性也日趋成熟与完善。
第四,多元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存在感。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是对多重价值与多样文化的认可与接受,因此,学生会更加大胆、自由的去追逐梦想、奋力打拼,降低甚至打消其对社会上大众舆论与评价的依赖关系,更加关注于自我内心的声音。只要是真心付出了,哪怕未能如愿,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能坦然面多,甚至对自己的某些收获甚为珍视。比如,一位学生其学习成绩一直较差,多次补考,最终留级,但其在QQ空间和微信上都转载了自己在班刊上写的一篇文章,言语中显示出对自己在这方面付出的认可与欣慰,他写道“我的大学并非一事无成”,我创办班刊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班级的文化氛围,没想到还能为部分“弱势群体”寻得心灵慰藉,重获自我价值。
该案例针对学分制条件下,班级管理的新特点,以营造良好学风为依托,以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管理模式上的多元化,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成效。该案例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优化班级学风建设,推动班级长效发展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较大意义,在班级管理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但班级管理不光受到学生需求与个性的影响,也受到管理者的主观愿望、管理水平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因而,班级管理是项民生工程,事关学生切身利益,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齐心协力。
參考文献:[1]曹静等.试论高校班风及学风建设的载体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2):57.[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