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臧锦
摘 要: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媒介,其使用的准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地位日益上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的作用,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过渡性 教师过渡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00-01
1 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的多样化类型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发展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学生在学校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提高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有的研究者按照过渡性内容的不同,将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分为知识过渡性语言、能力过渡性语言和情感态度过渡性语言三种。其中,知识性过渡性语言是最常使用的过渡性语言,它只对问题答案的正确、全面与否给出客观的过渡性,并不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能力过渡性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团队协作、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评价;情感态度过渡性语言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作出的过渡性。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是丰富多样的,其分类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的,随着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的分类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其分类也会不断变化、发展,更加新颖、详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些多样化的分类方式,语文教师应吸取相关的经验,在反复锤炼、反复积累语言的同时,结合教学情况巧妙地运用过渡性语言,切实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的特点
2.1 突出学科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教师所使用的理想型课堂过渡性语言应注意突出语文本身的学科性质,教师给予学生评论时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联系不同模块(诗歌、小说、文言文等)的教学特点给予相关评论,引发学生对相关模块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如在请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过渡性:“这位同学对这句话理解的得很透彻,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真了不起!”此类过渡性比泛泛地夸奖学生“翻译得真好”会有更好的效果,学生受到了点拨,通过教师的话知道了利用课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最具熏陶和教化作用的学科,它作为母语学科,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为突出其学科性质,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应区别于其他学科而更具人文性与艺术性,这就要求过渡性语言独特而有魅力,有创造性和新鲜感,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彰显语文学科的艺术魅力,能给学生带来激动人心的愉悦感,使学生在情感愉悦的状态下,活跃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感悟经典,收获未来。
2.2 注意多元化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力,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要以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过渡性他们。所以,理想型的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应该注意多元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出发,如:“老师发现刚才大家读课文的时候都很认真,但是**同学更认真,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能够边读边划,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在这句过渡性语言中,教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过渡性与引导,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又如:“**同学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看似瘦小的她却读得如此之豪迈,通过她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别样的雄心壮志啊。”在这句过渡性中教师着眼于女同学的特点,从情感角度对学生进行肯定过渡性,这样的多元过渡性的效果要远远高于“你读得真有感情”这一类的略显单调的过渡性。
2.3 体现主体性
在课堂过渡性中,过渡性者与被过渡性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过渡性是过渡性者与被过渡性者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应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运用恰当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满堂灌”的发生。如:“老师觉得这位同学朗读得很有感情,但是还可以读得更好,同学们觉得呢?你们觉得哪里可以改进呢?哪位同学发表一下看法或者也来读读看?”“老师觉得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更赞同谁的看法呢,为什么?”通过此类过渡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衡量与过渡性,让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成果、学习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有助于学生学会包容、汲取以及接纳,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2.4 强调發展性
课堂过渡性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学生的课堂回答是一种课堂生成性资源,所以课堂过渡性也相应的需要具有发展性。但以往的一些过渡性是僵持固定的,例如:“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这样的过渡性语言不具有生成性,只是对学生回答做个交代。发展性的回答应该在提问—回答的密闭结构中创造出“余味”的效果。通过过渡性,带出学生的其他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例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学生回答象征着北方人民的品格后,教师过渡性可以联系《广玉兰》,《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人民的不屈精神,并强调本章几篇课文象征性写作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过渡性具有拓展性,不局限于问答模式,带有余味,为学生的思维火花埋下种子。
2.5 讲究科学性
科学的课堂过渡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准确,不能一味肯定、盲目拔高,要指出不足,讲究科学性。在教师的主观意识中,往往把过渡性等同于表扬,致使过渡性缺乏科学性。这样的过渡性具有盲目性,不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对于课堂过渡性,要真实有效,科学合理。新课程改革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过渡性,强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过渡性时要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期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尽可能地体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虹.提高课堂过渡性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
[2]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