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元苏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是响应当前中国教育中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提升的教育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觉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铺垫作用。就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位公民来说,感恩意识都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品德素质,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够真正懂得去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心态去好好学习生活。但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很多传统的东西在多种形式的与内涵的文化冲击下受到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薄弱,甚至连同学与同学之间都关系麻木,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是理所当然,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视若无睹,对来自社会的关爱冷眼旁观,这些小事却充分反映了学生精神上的可怕,迫切需要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情感。
作为肩负着小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与感恩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材中尊老爱幼、孝顺长辈、友爱同学、热爱祖国以及热爱劳动等篇章实质上都是关于感恩父母的,有关于感恩祖国的,还有关于感恩社会与自然的,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借助这些教材内容让小学生了解作为一个社会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与素养。但是,也不能够将教学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教材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把握教材,从教材中深挖内涵,发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实现感恩意识的培养目的。比如,在学习课文《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爱的生活片段:儿子放学回家太晚,妈妈责问“为什么回家这么晚?”孩子第一次尝试做饭,虽然味道不好还没熟,但是爸爸还是夸奖很好吃;为了不影响在外地读书的女儿学习,爸爸隐瞒了妈妈的病情,等女儿回家的时候,妈妈已经昏迷不醒。通过观看视频短片,让孩子在心灵的触动中理解父母的爱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责备中有爱,笑容中有爱,谎言中也有爱。然后,引导孩子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点点滴滴。
二、丰富教学活动,践行感恩实践
感恩意識不仅仅是一种优良的品德,还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责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感恩意识培养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长期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人们越来越功利化的人际关系影响,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很难形成感恩心里,学会去体谅父母与老师,回馈社会。因此,要充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将其作为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懂得感恩,并进行感恩实践,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1)在开展具体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以“感恩”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讲座中去,积极在课堂中践行感恩,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感恩意识。
(2)在课堂中善于引入先进的人与事来引导学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很多与课程相关的人物故事与先进事迹融入到课堂中去,如由13名唐山的农民自愿组建救援队参与到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这是为了感恩唐山大地震时社会对唐山地区的帮助,这是他们对社会的回馈与感恩,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的意义所在。
(3)在课堂之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手抄报大比拼等,还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帮助爸妈做家务活,帮父母端茶送水等力所能及的小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三、开展家庭教育,培养感恩情怀
受政策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多都属于独生子女,从出生就处于家庭成员创设的优越生活环境中,家庭成员过于注重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却没有充分重视对孩子开展德育教育,使得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照顾他人的感受,不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对父母大呼小叫,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乱发脾气,更不要说去回报父母、回馈社会了。因此,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学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比如,平常在家庭中要善于从小事抓起,借助身边的小事去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有意识的去回报对方,等等。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重点,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感恩意识的培养更是一个教学难点,在当前小学生群体普遍出现感恩意识缺失的大环境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感恩教学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秋.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途径浅探[J].语文学刊,2015,(10):175-176.
[2]张永平.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J].时代教育,2012,(1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