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科技社团协同推动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研究

2017-08-28 20:45杨金拔陈勇智邹光盛
学会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杨金拔+陈勇智+邹光盛

[摘 要]新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赋予了科技社团新的使命和任务,对科技社团在推动地方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关系密切,随着近年来两岸关系的解冻和缓和,两岸科技社团在科技人员互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社团合作、服务企业创新等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协同发展基础,但仍然存在合作缺乏深度、交流领域有所局限、作用不够突出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两岸科技社团的协同发展,通过平台协同、资金协同、人才协同、知识协同、技术协同等协同方式,经由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协同路径,充分调动两岸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福建创新发展。

[关键词]闽台科技社团 创新驱动 协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两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发展的民间社团的互相往来和频繁的交流活动,是一条促进两岸深化合作交流的黄金通道[1]。这其中,由科技工作者基于对所在学科和专业方面的共同兴趣而自愿结成的民间社团组织——科技社团,在两岸合作交流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中国大陆,科技社团特指各级科协所属的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它们具有鲜明的非营利性、学术性、组织性特征,在繁荣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普及、促进协同创新中作用显著。与之相对应,中国台湾科技人员也自发成立了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各类社會团体,如台湾气象学会、台湾农村专业技术服务协会等。在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福建,基于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的先天优势,两地科技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涉及领域广泛,更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气象学会就与台湾气象界开展联络工作,主动寻求和建立交流渠道,书写了两岸“未三通,先通‘气”的佳话[2]。于2009年首次举办的海峡论坛,已在福建厦门连续举办9届,在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海峡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每年吸引了数百名台湾科技人员来闽开展交流对接,成为两岸科技社团协同推动福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社团被寄予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协及所属学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如何更好地激发科技社团在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已经引起科技社团管理部门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就福建而言,在闽台科技社团的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两地科技社团各自的经验和优势,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协同推动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需要探寻出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的协同路径,这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闽台科技社团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两岸科技交流发端于福建,闽台科技交流始于民间,成于科技社团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闽台在气象、地震、农业等领域开始交流,并逐步形成紧密关系。近年来,闽台科技社团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协同发展态势:首先,因两岸仅隔一条海峡的地缘关系,气候圈、生物圈、海洋等自然环境相近,自然生态环境领域的闽台科技社团具备了合作交流的先天需求,共同探讨台风、地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第二,近年来,随着支持台湾科技人员来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也吸引并推动了一批台湾科技工作者到闽开展教育交流、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活动。第三,海峡两岸在经贸领域具有深远联系,大陆具有市场广阔、产业发展潜力大、交通便捷等优势,吸引电子信息、生态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批台湾科技人员主动来闽开拓市场、提升价值。综合来看,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两岸双向的科技交流日益活跃,通过科技人员互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社团合作等方式,推动闽台科学技术交流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拓展。

(一)政策推动力度持续加大

福建省高度重视台湾科技人才推动福建创新发展的作用,持续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先后出台《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遴选办法(试行)》《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申报确认实施办法(试行)》《台湾优秀人才来闽创业创新支持实施办法(试行)》《在闽台资企业人才高地申报确认实施办法(试行)》《闽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支持办法(试行)》等政策,吸引了一批台湾人才来闽创新创业。2014年以来,《福建省科协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陆续发布,科技社团在推动福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台湾科技人才也在与福建科技社团的沟通和交流中,敏锐抓住发展良机,纷纷带着项目、技术、资金来闽探寻合作商机,为推动福建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撑。

(二)人员互访日益频繁

近年来,来福建进行农业考察、经贸洽谈、学术交流的台湾科技人员数量大幅攀升,定居在福建的台湾科技人才不断增多,福建已成为大陆所有省市中台湾人员定居人数最多的省份[3]。“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科协系统接待来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台湾科技工作者516批7079人次,组织赴台开展考察交流的科技工作者303批4503人次[4]。

(三)交流渠道不断深化

目前,闽台科技社团开展交流合作的渠道主要有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中国科协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福建省科协年会、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等。特别是2009年起由中国科协主办、福建省科协承办、海峡两岸几十家单位共同协办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迄今已连办9届,专门开展闽台科技社团“一对一”对接交流,先后促成了70多个闽台科技社团签约结盟,有的进行定期学术交流,有的举办大型活动,有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有的进行技术投资等。以2017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为例,论坛下设有1个主会场和15个分会场,围绕科技创新、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健康中国、建设新福建等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讨交流和项目合作。来自海峡两岸的2000多位科技专家和业界人士参加论坛活动,其中台湾代表700多位,为历届之最。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由福建省科协与台湾元智大学、《科学月刊》杂志社于2008年共同发起创办,至2016年分别在大陆和台湾成功连续举办了9届,已经发展成为海峡两岸科普界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该论坛旨在加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共谋两岸科普事业繁荣和共享科普研究成果。不断热络的科技交流渠道,增进了闽台两岸科技社团之间的互联互通,为进一步形成社团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项目合作领域拓宽

闽台两地能够产生互补效应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作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科技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已经延伸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研发等环节。福建省科协所属的150多家省级学会中,已有76个福建省级学会与113个台湾科技社团在农业、生态、医药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例如福建农学会与台湾中华农学会、福建林学会与台湾中华林学会、福建生态学会与台湾中华微生态学会、福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与台湾森林休憩保育协会、福建医学会与台湾血管外科学会、福建预防医学会与台湾健康促进资源发展与研究学会分别通过学术交流、对口交流、互访交流等形式开展了合作。海峡两岸科技专家论坛先后促成闽台科技社团围绕产业对接升级、在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新技术研发、会企协作等方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100多项,形成了稳定、常态化的合作关系。

三、闽台科技社团协同推动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设计

闽台科技社团的协同优势在于可以突破政治壁垒,最大限度汇聚两地科技人才,更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提供科技人才互换知识、交流思想、寻觅合作的机会,在深化两岸产业技术合作、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中形成合力,助推福建省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施。然而,闽台科技社团协同推动福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还存在深層次合作不足、合作范围有所局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比较薄弱等现实问题,这有赖于强化协同路径的设计与实施,构建更加有效的协同方式,提高闽台科技社团协同度,以此调动两岸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福建创新发展。

在梳理闽台科技社团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结合实地访谈和调研,本文设计了闽台科技社团协同推动福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中国大陆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中国台湾科技社团是协同主体,可以选择两大协同路径,分别是:(1)由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提出助力福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倡导,自上而下带动福建省、市、县三级学会与台湾科技社团一道,经由平台协同、资金协同、人才协同、知识协同、技术协同等方式,实现闽台科技社团深度融合,形成层次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广泛的协同创新绩效,详见图1中虚线示意;(2)由福建各县科协及所属学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面临的创新需求,自下而上分别通过市、省、全国学会与台湾科技社团建立工作联系,经由平台协同、资金协同、人才协同、知识协同、技术协同等方式,实现闽台科技社团服务链延长,形成对接精准、成效明显、特色突出的协同创新绩效,详见图1中实线示意。

(一)平台协同

平台协同是指由中国科协或福建省科协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汇聚多学科领域的闽台科技社团开展线下、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实现学术交流、信息共享、成果展示、项目洽谈等功能,以此增进两岸科技社团共识,共同为福建企业创新提供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服务。

线下平台协同方面,影响力和覆盖面较广的闽台科技社团交流活动当属2009年以来一年一度的海峡科技专家论坛,这是一条典型的自上而下形成的协同发展路径。这种路径能够克服闽台科技社团信息交流的时空、地域障碍,消除市场交易中间环节和渠道的无效消耗,拓宽两岸科技专家交流的渠道,为闽台科技社团创造合作机会、搭建双赢平台,既是两岸科技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增进两岸民众福祉和同胞感情的重要窗口。自下而上的协同发展路径方面,两岸闽台基层科技社团可以围绕电子信息、生态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举办专业会展或论坛,推动双方实现深度专业合作与交流。例如,厦门市信息协会联合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台湾云端服务协会等社团,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信息化论坛、海峡两岸物联网产业交流对接暨产业发展趋势论坛、两岸三地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智慧城市发展趋势论坛等30多场围绕两岸共同关注的专题研讨会和对接洽谈会,共同推动了两岸青年产业项目、闽台三维打印技术暨云数据研究中心等一批项目在福建落地。

线上平台协同则是指闽台科技社团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把众多科技信息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并进行动态优化,共建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共享平台[5],以此加速信息资源在学会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实现这一协同路径的主体除了闽台科技社团,还包括闽台高校,特别是通过福建一些高校科协集成高校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信息,三方共同建立功能完备、开放高效、服务边界的科技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平台,使闽台有关科技社团、企业人员充分便捷地了解、掌握双方的科技资源和互补优势,实现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科技专利等科技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6],并向企业精准推送。

(二)资金协同

科技社团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科技类社会组织,普遍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对创新驱动的支持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资金约束。加强闽台科技社团的资金协同,旨在补齐科技社团的资金短板,有力推动科技社团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大局。

闽台科技社团资金协同主要包括共建创新服务联盟、共建台湾专家工作站和技术入股创新创业项目等。首先,瞄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LED)、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福建新兴先导产业领域的企业创新需求,由相关省级学会、台湾科技社团共同出资创办创新服务联盟,按照资金共投、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为企业提供协同创新服务,有效规避新兴产业创新中的各种风险。第二,由福建省科协提供初创资金,支持全国学会或省级学会为在闽台资企业引入院士专家智力资源、台湾科技社团为高科技企业引入台湾高层次科技人才,在企业设立台湾专家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诊断、技术咨询等,降低协同创新壁垒。第三,闽台科技社团荟萃了业内大批科研精英,他们取得了一定数量的专利、版权,亟需一套良好的市场转化机制,广阔的福建市场也为台湾科技人才实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提供了舞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福建省级学会可加强与台湾科技社团或科研机构的联系,着力引导台湾科技人才带着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来闽创新创业,以技术入股方式共同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和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以点带面,辐射更大范围的产业创新。例如,厦门工艺美术学会与台湾文化观光产业联创新载体,共同建立工艺美术行业科技创新创客众筹平台,发挥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人才协同

科技社团集聚了一大批在相关领域学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具备丰厚的人力资源[7]。闽台科技社团的人才协同互补,将极大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助力福建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人才协同的具体形式包括协同培养人才和互聘创新人才。在协同培养人才方面,协同主体是福建各高校科协、相关省级学会和台湾科技社团,主要路径是以科学研究和服务创新为导向,以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为纽带,以培养出知行合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两岸教育政策指引下,深化闽台两地高校人才合作交流,或每年定期选送一批福建高校学生到台湾高校和企业学习,或通过科技社团推荐愿意到福建省内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学习的台湾青年人才,共同为福建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支撑。

互聘创新人才是一种双向、互通的协同路径,一方面,福建省科技社团积极主动吸引台湾地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加入学会或成为专家库成员,向省内企业台湾在相关产业技术、市场的前沿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台湾科技社团利用与福建省级学会交流紧密的优势,联合向在闽台资企业、福建省内高校推荐知名专家学者,并担任一定的职务,使科研人员有机会与企业一同分享自身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例如,在泉州师范学院与台湾高校推出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指引下,经由福建有关省级学会的积极联系,促成台湾微生物专家程树德教授顺利受聘到泉州师范学院开展定期讲学。

(四)知识协同

科技社团是一种遵循学术自由、平等交流、互动自主的非机构化团体,闽台科技社团借助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等组织网络优势[8],以知识协同的方式推进福建创新发展,其主要路径包括联合建立科研共同体和提供智库咨询服务。

在“先行先试”的科技政策支撑下,在福建省知名科研院所或行业龙头企业的配套支持下,闽台科技社团联合建立科研共同体旨在从闽台两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出发,面向科学前沿研究、基础研究需要,发挥两岸学科互补效应,共同为福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沿理论支撑,形成大量颠覆性创新成果,抢占创新资源高地。例如,福建省一些农科学会可积极参与建设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农业部门的科研共同体建设,共同服务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转型。

提供智库咨询服务是新时期科技社团的重要职责之一。智库服务是一种充分借助两地科技社团的组织能力以及学会专家专业知识、战略认知和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把握来服务于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福建各省级学会可充分借鉴台湾民间智库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围绕福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重大科学技术研发、生态环境维护与修复等领域,联络和组织相关院士、省内专家、台湾专家在各自领域组成一批高端民间智库,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言,为福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对此,有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台湾知名专家进驻福建省科技社团智库,在项目合作、战略咨询、实地调研等方面给予相关便利;以智库为依托推动形成一批台湾科技专家与福建科技社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为福建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前瞻性的咨询服务。

(五)技术协同

闽台科技社团技术协同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速两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重要支撑作用。实现闽台科技社团技术协同的具体路径有两条,分别是会企合作创新和共建学会服务站。

会企合作创新方面,自上而下的闽台会企合作创新主要是由福建省级学会发起,在明确企业创新需求后,向全国学会联系高层及专家,并联合台湾科技人员到企业提供创新服务。例如,2015年6月,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指导下,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主办2015年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暨中国传统食品(沙县小吃)发展研讨会,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均同沙县小吃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会企共同在促进现代食品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制定中华传统美食(沙县小吃)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自下而上的闽台会企合作创新则指由基层学会通过福建省级学会或科协,联系台湾科技社团推进台湾专家,在沟通、交流基础上,达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合作意向。例如,2015年以来,为更好地服务南平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在基层农技协的邀请下,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理事长、台湾农村专业技术服务协会理事长廖树宏先生多次到南平有关县(市、区),为农技协负责人、休闲农业的农场主、“森林人家”经营者开展培训指导。

共建学会服务站是指闽台科技社团着眼于现实技术需求,组织社团高级专家会议,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各项技术创新和服务。各级学会可根据自身技术需求,在企业设立学会服务站,在吸收国内创新型人才的同时,针对台湾科技工作者制定系列进站措施,打造一支能够解决现实技术需求的专家团队,为福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科学试验、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并实现高级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加强福建各省级学会与台湾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农业、海洋经济、气候与气象预警等科技团体之间的合作机制,联合成立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站,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的信息交流、项目攻关、标准对接、培训咨询等业务,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四、结束语

两岸一家亲,科技同发展。在福建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离不开闽台科技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双方既有常态化、经常性的协同发展现实基础,又积累了相当成熟的交流与合作经验。闽台科技社团的协同推动是福建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有关部门、企业的支持下,闽台科技社团通过平台协同、资金协同、人才协同、知识协同、技术协同等协同方式,经由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协同路径,必将为福建创新发展带来富有深远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协同绩效。

参考文献

[1]叶世明.两岸社团合作的“内部”演进與“外部”激励[J].福建社科情报,2013(6):28-32.

[2]郑行照. 未三通,先通“气”──福建省气象学会开展海峡两岸气象交流[J]. 学会, 1995(7):11-12.

[3]银丽萍,张向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合作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91-96.

[4]游建胜.学会要在助推创新驱动发展中更有作为[J].科协论坛,2015(3):9-11.

[5]王春法.创新驱动服务体系的十种模式[J].学会,2016(4):29-31.

[6]陈清.ECFA时代推进闽台科技交流合作制度化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53-155.

[7]潘建红,武宏齐.论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选择[J].求实,2016(9):46-53.

[8]蔡瑞娜.知识流动的桥梁——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会,2009(3):31-34.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