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促进高中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017-08-26 06:22李永革
中国教师 2017年13期
关键词:松树议论文初心

李永革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地途径等做出了详细阐释。核心素养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下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从培养“能力”到提高“素养”,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它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议论文写作是培养和训练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是提升思想的丰富性和认识的深刻性的有效途径。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强调的重要目标。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要求中,要求作文“深刻透彻”。“深刻透彻”的内涵是:1.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3. 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在议论文作文教学中不光要重视“外在”的技巧训练,更要重视“内在”的思维提升。我在议论文教学中,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当作重点,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胸怀天下,关注民生,在文章中体现人文素养

在审题立意时,作者的思维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能胸怀天下,能关注现实,文章自然意蕴丰厚、立意深刻。

如以“回家”为话题,大多数的学生局限于自身狭小的领域,写的仅仅是自己周末放假回家,写父母在校外等待或写自己回家的迫切心情等。这就远不如写农民工春节回家的艰难,远不如写叙利亚难民对回家的渴望,远不如写圆明园“兔首”的归来,远不如写香港的回归……其区别在于,后者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放眼世界,更能体现作者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同样,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写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让“我”感到很幸福等。这样的写法既模式化,又显得幼稚。如果我们把眼光转向“山区的孩子有饭吃、有书看、有学上就是幸福,而且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这就显得心胸博大,从而分外感人且与众不同。

如何让学生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关注时事,思考人生、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二、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使思维走向丰富深刻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原因角度分析“为什么”,从做法角度分析“怎么办”,能够让学生写出充实而深刻的分论点,解决内容空泛、思考不深入的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学生对“是什么”的回答容易停留在浅表层面,文章一般不会特别深刻。只有回答好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才更能体现思维的深度。

1.深思“为什么”

以作文“不忘初心”为例,学生的中心论点普遍集中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分论点有3个:1.司马迁不忘初心,所以他获得了成功;2.陶渊明不忘初心,所以他获得了成功;3.孙家栋不忘初心,所以他获得了成功……相当于列举几个论据,而没有一个明确的分论点。这种做法导致思维单一、行文浅薄。

要写得深入,应重在发掘为什么能不忘初心。通过认真分析材料可以看出:

司马迁不忘初心是因为他梦想成就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心中有理想,所以才能忍受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而笔耕不辍。

陶渊明不忘初心是因为要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精神上的自由。心中有追求,所以才能抵御住功名利禄的诱惑而走向田园。

孙家栋不忘初心是因为要实现“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远”的航天梦想。他胸怀祖国,所以才能舍小家为大家,奉献

自己。

每个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可以找出分析的角度。比如:屈原是为国家,鲁迅是为民族,支月英是为他人,布鲁诺是为真理等。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找出不同的角度,从多个方面来回答“为什么”,视野才能开阔,分析才会深刻。

2.探寻“怎么办”

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固然重要,但就一个话题而言,能告诉读者“怎么办”就显得更重要,这也是议论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一部分写好了,文章自有深意。

如何写好这部分呢?

第一,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当深入论述一个问题时,我们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方面,这时我们的思维才会展开得更全面,才能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例如,谈到“尊师”话题,论述“怎么办”时,就可以从学生角度、家长角度和社会角度作出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尊师,是万分尊重老师的劳动;对于家长来说,真正的尊师是密切配合教师培育人才;对于社会来说,真正的尊师是鼎力协助教师办好教育。

第二,排比例举生活现象。比如以“善行”为话题的作文,“怎么办”部分,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坐电梯时为匆匆赶来的邻居多等一秒,扔玻璃渣时特地用厚塑料袋单独包好,为中暑的同学接一杯凉茶—这些力所能及的小善举,不仅要做,而且要坚持。让行善成为一种习惯比行善本身更加重要,让关怀不再只是心血来潮的大发慈悲比关怀本身更有价值。

第三,引用名家名言来阐释。比如《立人格之进步,成国家之昌盛》一文中这样写:

《大学》告诉我们,只有靠最基本的诚意正心,才能最终治国平天下。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人活着更要为国家考虑。我想,中国的前途需要热血青年同联手、共进步,从自身做起,不管未来如何,正身以利國,为历史的长卷写下不朽的誓言。

第四,辨析似是而非、易被误解的观点。比如对“拒绝平庸”的思考:

拒绝平庸不是哗众取宠,那个自己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只是对平庸的另一种注解;拒绝平庸不是盲目自大,那个智商300年前300年后都无人能及,并挥霍青春的狂妄女,注定只是平庸的附属品;拒绝平庸不是轻视生命,那个在校园内飙车的“欺实马”,自称“我爸(叔)是×××”的嚣张男,不是彻彻底底的平庸,又是什么呢?拒绝平庸不是只对着自己“微笑”,而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开怀大笑,否则只是自找没趣,只是“标新立异”,空談误韶光。

通过这样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逐步提高。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象、事物引申到人的品质上来

作文材料中会经常出现自然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品质联系起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深刻起来。写物兼论人,文章的意蕴自然就丰厚了。

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一文: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

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显然,作者用以物喻人的写法,借松树赞美了坚贞不屈的人。文中描写松树的“粉身碎骨”,实际上是颂扬革命战士为了人民利益不怕死的精神。作者的认识深刻,文章显得意蕴丰富。

再如,2015年北京语文高考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作文题。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一个考生这样写道:

它是那么的娇小,那么的不起眼,如果隐匿在绿叶中,或许不拨开,都无法寻到它的踪迹,然而余光中写齐鲁的春天,独独用丁香代表春来,是青睐它的香气;如此小巧不起眼的花朵,却是我们从古至今青睐的香料和解秽之物,清香不刺鼻而久远。甚至使用者都未发现它的踪迹时,它已悄然用芳香渲染了你的周身。“细雨湿衣看不见”,低调小巧的丁香,却不知疲倦地散发着香气,清芬能解秽,它的精神,令我备感怜惜,更时刻鞭策着我的灵魂,纵使外表不起眼,也要散发幽香为人解秽;纵使势单力薄,也要默默无闻倾力奉献。这是对它的热爱深入我灵魂的

信条。

在这里,作者把丁香花当人来写,赋予了人的品质,自然地表达出深入灵魂热爱的理由:奉献。这种奉献精神正是人类具有的美好的品质,把丁香花拟人化,借丁香花的特点来歌颂那些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的普通的劳动者。

总之,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失为解决当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空泛、肤浅、苍白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松树议论文初心
议论文阅读专练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松树
松树
松树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