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模型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7-08-25 23:41兰应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之处存在较多问题。利用过程导向的CIPP评估模型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背景、输入、过程与成效进行整体性评估,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设立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CIPP 创新创业课程 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部[2015]12号文件《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第一条就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1]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空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1.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重视不够。[2]目前,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通识公众选修课居多,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课时量被严重挤压,开课类型多以网络课程为主;再加上创新创业类课程定位模糊,未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的作用、辐射面影响力很小,很难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2.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有待提高。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尚处于建设阶段,没有成熟的教材和課程教学模式可供借鉴。在教学过程中,也多以理论加案例的形势进行讲授,实践、实训等环节基本处于缺位。

3.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开设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在创新创业实践和教学方法上更是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实践,创业能力薄弱,加上创新创业课程定位比较低,无法提高专业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因此高校也较难开设质量较高的创新创业课程。[3]

二、CIPP模型的基本内容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和核心环节,我国的课程评价工作多

数是以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该模式将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价作为一个循环圈,预先设定的目标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模式在评估非预期目标效果时难以取得效果,因此在目标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程导向评价模式可能更加满足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需要。

CIPP 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1967 年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评估模式,他认为教育评估不仅仅局限于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方案使教育活动更具功效。该模式由四项评估组成,而 CIPP 则正是由四项活动的首字母组成:背景评估(context)、输入评估(input)、过程评估(process)、成果评估(product),故简称 CIPP 评估模型。[4]

1.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需要”主要包括那些为实现目的所必需的、有用的事物,“问题”是指在满足需要时必须克服的障碍,“资源”是指在本地可以得到的专家和提供的服务,“机会”主要指满足需要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机。背景评价的基本取向在于确认方案目标与方案的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

2.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判断,对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

3.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其目的是为方案制定者、管理人员、执行人员提供反馈信息, 以便了解方案实施的进度以及是否有效地利用可用的资源。过程评价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

4.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是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主要任务包括:访问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选择合适的受益人,进行深度的个案研究;汇总和评价方案对于社区的成效;撰写评价报告;把成效评价报告整合到不断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以及整合到最终的评价总报告中。

三、CIPP模型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适切性

CIPP模型强调决策导向、过程导向和改进功能,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国教育发展评价而显示其普适性。同样,CIPP 模型适切于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研究,依据是:

1.CIPP 模型的决策导向适切于不同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目标的多样性。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因评价主体不同、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国内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划分各有特色,但对现代大学是分层次的观点取得了基本认同。从办学目标的角度出发,研究型、教学型、职业型是我国高校的三种类型。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和能力评价目标具有多样性和侧重点。其中,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对创业知识生产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实力的价值判断成为其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侧重点。教学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型创业人才;对创业知识传播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实力的价值判断成为其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侧重点。

综上,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高校因其地域、文化、传统等差异,其创业教育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高校内部,针对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层面的创业教育客体,其创业教育的目标也有所差别。这些决定着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目标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CIPP 模型由目标导向转变为决策导向,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决策者改进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针。正如Stufflebeam所言:“教育评价不应限于确定目标的达到程度,而应是为教育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endprint

2.CIPP模型的过程导向适切于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阶段性。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拓展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和塑造创业品质的潜移默化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发展可分为创业意识启蒙、创业意图明朗、创业预启动、创业实施和创业成熟五个阶段。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评价也应遵循阶段性特征,但长期以来,“创业率”的单一评价标准和 “创业型大学”的简单认定难以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发展现状。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过程无不体现和渗透着创业教育目标、计划、行动和结果各个环节,这无疑与CIPP模型的过程导向具有一致性、对应性和契合性。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纳入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整体流程,注重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适切于CIPP模型重过程而非结果的特点。模型“像目标模式突出成果一样的CIPP突出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这一价值取向。

3.CIPP模型的改进功能适切于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证明和结果,强调教育评价的诊断性和总结性功能。CIPP模型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评价的形成性和改进性功能。CIPP模型将评价目的由证明转向改进,实现了教育评价史上的重大飞跃.21世纪,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迎来了全面改革与推进的新阶段,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发挥改进创业教育活动和提升创业教育成效的功效。这一阶段对教育评价的需求与CIPP模型产生的背景存在着共性。同时,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方案因时空转换而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借鉴CIPP模型对高校创业教育能力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正是回应了此种要求。正如Stufflebeam所言的“评价最重要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5]

四、CIPP模式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运用

1.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它是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础,因为背景评价的结果直接决定在课程建构中哪些课程是必修的,哪些课程是选修的,以及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预期效果。对于一门课程来说,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就业去向、师资状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评价,是最为重要的背景评价。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社会对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创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那么对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也是顺应各类需求。目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或者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应该是背景评价的项目之一。那么,对大的时代背景、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就将成为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最重要的背景评价,美国哈佛大学通识课程设立的方法可以作为借鉴,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设立相关核心素养以及对应的核心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的总体模块细化并在每个模块下设立核心课程,这些对基于CIPP模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课程体系中的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输入评价是在对背景的认识之后确定输入什么样的课程,各门课程应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材料,对课程而言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笔者考查了周边开设有创新创业课程的几所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几乎都是按照“创新思维和方法+创新务实”的模块进行授课的,只是比例、课程的分配略显不同,以及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方面和授课方式存在差异,例如,某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共15门,其中“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10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5门,且全部采用网络上课的形式;另外任课教师多以学科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担任。从背景评价得知,课程的输入应该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出发,然后是核心能力素养。那么在输入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内容、课程的教材编写及使用、课程师资的搭配和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评价。

3.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在输入评价的基础上,经过监督、检查和反馈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它重点关注的是课程实施中的不同方面,如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得到贯彻和实施。通过收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反馈,发现学生们认为网络教学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教学;另外,目前课程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鉴于创新创业本科学生經验不丰富,也只能根据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定向思考,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应该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社会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还发现学生更愿意课程由理论课和实训课两部分组成,在理论课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在实训课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运作能力。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反馈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课比例很少,如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得到贯彻和实施。

4.课程体系中的成效评价

对于CIPP模式在课程体系评价中的运用而言,成效评价主要是由毕业生和雇主体现的,以课程体系的结果(毕业生)、结果受益人(用人单位)作为衡量课程质量。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企业雇主最为看重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创新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包括诚信、务实、把握机遇、终身学习、勤奋努力等素养,其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毕业生最受欢迎。这项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创新创业课程在某些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方面仍然需要加大力度。

在讨论雇主的反馈时,参考相关就业论坛、就业网站,发现用人单位尤其对创新创业毕业生所展现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及所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业务能力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参考了一些重点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发现,用人单位认那些政治素质高,适应工作快,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扎实,眼界、思维比较开阔,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沟通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的学生能够很快得到重用和提拔。

综合来讲,CIPP模式应用于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中,注重课程的过程与成效,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有机地融合,纳入创新创业课程评估的整体流程,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设立积极地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5]12号文件《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4):55-57.

[3]鞠志宇,陈新华.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1):74-76.

[4]兰应飞. 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研究[D].广州大学,2016.

[5]骆永宽,兰应飞. CIPP模式在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应用的简析[J]. 亚太教育,2016,(06):278.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独立学院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AI上市公司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
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建立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