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云仙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能够有效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工具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普遍应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如MP3、MP4、DVD、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ipad、电子词典等,它们都属于数字化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课堂是最先接触先进信息资源管理设备的阵地。如何培养学生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意识。随着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有效地进行资源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術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激发、引导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例如,在“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一课的导入中,笔者收集了一些图片,如书桌上的物品、房间的布置、手机中的通讯录、电脑桌面、磁盘中的文件等,按从非数字化资源到数字化资源的顺序排列,然后用FLASH软件制作了一个小视频,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管理的效果。整洁有序的管理不仅能给人视觉上美感,还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井然有序。
二、养成良好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管理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才能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而习惯是在平时的点滴之中逐渐养成的。
学生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前六章后,已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检索能力和信息加工存储能力,所以第七章“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养成好的管理习惯。比如,讲到收藏夹的使用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喜欢上什么网,能否记住常用网站的网址,如果想要快速登录网站怎么办,由此引入收藏夹的使用。学生对收藏夹并不陌生,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忽视它的作用。其次,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登录自己喜爱的网站,将网址添加到收藏夹中。收藏夹中的网址越来越多怎么办?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文件夹,实现分类管理。如此设计,学生既能体验到收藏夹的强大功能,也能充分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也要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多媒体资料室以及电子阅览室,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进而联系实际,探讨如何有效管理学习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提供实践条件。
三、形成出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递、共享与使用等活动完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高效管理的目的。无论哪一种信息资源,其管理过程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便让学生形成出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资源管理器是计算机的管家,它采用目录树实现目录管理,使人们能够方便直观地管理和查找文件。但笔者在上课时却发现有个别学生不知如何打开资源管理器。笔者没有直接告知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有的问同桌,有的上网求助,等所有学生都会熟练打开资源管理器后,笔者进行总结,指出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熟练使用工具。很多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以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学习资源、成长经历、生活感悟等上传到博客空间,这既是保存资料、参与共享的过程,也是培养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过程。
四、努力实现转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身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举不胜举,通过有效的管理能够实现其巨大的价值。在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工具(如电子表格、资源管理器、个人数字助理、博客等)后,笔者又让学生自己上网去了解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方法及意义,加入信息资源管理网站中的专题论坛(如支点信息化论坛),了解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动向,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与引导者,教师应该将眼光放得更远,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天花.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9(28).
[2]黄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J].教师论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