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冰++江玲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提供依据。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用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对照组32例用阿胶颗粒治疗,2组都配合支持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在临床疗效、[JP]血红蛋白水平、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和脾肾阴虚型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明显缓解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组治疗期间耐受性良好,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健脾补肾解毒方比阿胶颗粒更能提升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健脾补肾解毒方;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56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8-0053-03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指因肿瘤本身或放化疗引起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低下,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但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严重影响放化疗效果和预后。目前,输血和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肿瘤相关性贫血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费用高、疗效短,副作用多,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根据肿瘤患者有“脾肾亏虚,邪毒内停”的病机特点,结合临床经验,采用健脾补肾解毒方药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明显。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观察的方法,收集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病例,观察比较健脾补肾解毒方和阿胶颗粒的治疗疗效、同时比较肿瘤相关性贫血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12月闵行区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恶性肿瘤伴有贫血的患者,共计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15例,脾肾阴虚型19例;年龄29~79岁,中位年龄为455岁;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26~72岁,中位年龄为418岁。入组时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血象、免疫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恶性肿瘤诊断参照《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经临床、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癌性贫血诊断标准[2]和《内科学》[3]贫血诊断标准,成年男性 Hb<120g/L、成年女性 Hb<110g/L,可诊断为贫血。
13中医证候分型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脾肾亏虚型,兼有癌毒,其主症: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次症:爪甲、口唇色淡,失眠健忘,心悸。治疗组患者又分为脾肾阳虚型和脾肾阴虚型。(1)脾肾阳虚型:除上述主症及次症,并有形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符合此型者15例。(2)脾肾阴虚型:除上述主症及次症,并有手足心热,耳鸣,心烦易怒,低热盗汗,口燥咽干,舌淡红偏干、苔少,脉弦细数。符合此型者19例。
14纳入标准符合确诊的恶性肿瘤伴有贫血的患者,本研究选择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卵巢癌为研究对象,且Hb>50g/L;符合以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25-80岁间;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KPS评分>50分;4周内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制剂、叶酸、维生素B12及输血者;自愿参加本研究,依从性好。
15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疗程不足者;未按规定服药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肾或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者、精神病患者;其他原因所致贫血,如大出血等;过敏体质及对中药有过敏史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6给药方法对照组服用阿胶颗粒,每次10 mg,每日2次,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27341),其主要成分阿胶,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用于贫血。治疗组予由本院中药制剂室代煎的健脾补肾解毒方,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健脾补肾解毒方药组成: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女贞子、制首乌、熟地、当归、鸡血藤、桑寄生、杜仲、菟丝子、补骨脂、枸杞子、大枣、白花蛇舌草。偏脾肾阳虚者,再加仙灵脾、巴戟天;偏于脾肾阴虚者,加生地黄、山茱萸。2组治疗4周后评判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他刺激造血或抑制免疫等影响疗效判定的药物。如合并感染可加用抗生素,少量出血者加用止血药,以及必要的营养等支持治疗。
17观察项目外周血象(RBC、HGB、HCT)变化,中医证候变化(主症、次症、舌脉象等观察记录,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贫血症状分级量化表[6])。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K细胞、IL-2变化(由上海艾迪康医学检验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
18疗效标准西医疗效评定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7]有关贫血的疗效标准,在疗程结束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或增加≥30 g/L为明显缓解;增加≥10 g/L为缓解;增长<10g/L或降低为无效。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治疗后中医证候的总积分值比治疗前下降≥2/3为显著改善,总积分比治疗前下降≥1/3为部分改善,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改善。
19统计方法用SPSS 170统计软件,2组计数资料的构成比比较用χ2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TX-*3/8]±s)表示。
2結果
212组贫血疗效比较见表1。
22外周血象变化见表2。
2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24免疫状态指标变化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NK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IL-2较治疗前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D3较治前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D4、CD4/CD8、NK、IL-2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CD8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5不同中醫证型临床疗效见表5。
26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2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无脱落病例,肝肾功、尿便常规以及ECG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差异。
3讨论
肿瘤相关性贫血属中医的“血虚”、“虚劳”等范畴,既往中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多从补益脾胃、益气养血论治取得一定疗效。但肿瘤晚期患者大多正气已亏,脏腑功能逐渐衰竭,同时放化疗以及其他的抗肿瘤药物,均属以毒攻毒之品,久之容易耗伤正气,不但损伤脾胃,亦伤及肝肾及骨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与血的生成也密切相关。同时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出现血液高凝状态,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血瘀证”。 因此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采用健脾补肾解毒方药治疗,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制首乌、熟地、补骨脂、女贞子、菟丝子、枸杞补肾填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祛瘀。全方具有补肾填髓、强筋壮骨、解毒、化瘀之功,在既往补益为主的基础上,从脾肾论治,佐以解毒化瘀,攻补兼施。
本研究中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组34例患者的贫血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8824%,疗效明显优于阿胶颗粒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937%,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235%,明显高于阿胶颗粒组的总有效率531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后,患者在中医证候明显改善的同时,外周血象升高,免疫状态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健脾补肾解毒方比阿胶颗粒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更有效,
本研究选择T细胞亚群、NK细胞、IL-2作为患者免疫功能的观察指标,对2组病例进行自身治疗的前后检测。结果示:治疗组CD3、CD4、CD4/CD8、NK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IL-2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D4、CD4/CD8、NK、IL-2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提升不明显。由于IL-2在较多肿瘤患者诱生水平增高,对造血具有负调控作用[8],经健脾补肾解毒方治疗后,多数患者贫血症状改善,血红蛋白升高、T细胞亚群比例趋向正常、NK细胞水平增加、IL-2产生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健脾补肾解毒方,通过扶正健脾补肾、解毒祛瘀生新,从而改善全身体质,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增加NK细胞水平,促使T细胞亚群比值平衡,减少IL-2产生,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贫血。
本研究也表明治疗组的脾肾阳虚型患者总有效率9333%虽然比脾肾阴虚型的8421%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脾肾阳性患者明显缓解率高于脾肾阴虚型(P<001)。提示脾肾阳虚型治疗贫血效果优于脾肾阴虚型,符合 “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中医理论。[JP]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9
[2]Campos SThe impact of anemia and its treatment o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J].Sem in Onco,2002,29(8):7-12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4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M].1995111-112
[5]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6]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7]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3-39
[8]Hsu HC,Snen LY,etalProduetion of hematiopoietic regulatory cytokines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Experimental Haematology,1996: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