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娟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高中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发展,不过,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极多,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教学对策,完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因素;对策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教育得到了长远深入发展,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在实际高中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内容过于落后、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本文就影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提升我国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一、影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缺少资深高中教师团队
在许多高中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着校长对办学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的情况,造成学校管理不当、教师团队管理不严的情况,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长时间处于被动地位。同时,高中教师团队发展和建设始终无法处于同步状况,造成教师团队结构混乱,教师资源配备不合理。而在教师团队管理过程中,并无实际运行机制,教学秩序过于混乱,不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进而造成教学水平低下。
2.教育教学管理存有问题
高中学校可能会面对教学资金紧张问题,地方政府对高中教育的资金投入较少,高中学校的资金流动主要依赖于学费和贷款,尤其是少数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我国城乡差距较大,教師待遇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无法维持稳定的教师团队,使得学校教学管理过于松散,无法按照规定实施规章制度,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
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严重影响到高中学生的思想,许多学生存有较强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自律性较差,常常在学校惹是生非,严重影响高中正常教学秩序。少数教师对教学没有责任心,仍然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无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出现。
4.教育发展失衡
政府对省、市各级示范高中进行扶持,投入了大量的教师人员和资金。当前,示范高中学费和社会地位较高,每年在招生层面存有恶性竞争,对农村教育不够公平,导致教育发展失衡情况
出现。
二、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改进办学机制
在教学变革过程中,校长必须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选取,组建满足现实的人才流动需求的机制。同时,持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引入发达地区的教学机制。同时,推动师德教育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让每一位教师认真落实教材,定时组织教师进修,邀请知名专家开设讲座,使广大师生了解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教学整体质量。
2.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管理
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应鼓励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中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特别是课堂中应设立情境,展现创新性和开发性学习,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尝试科学的创新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进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学校应增强管理,各个部门必须严格遵循学习管理条例,运用全新的管理链,将奖罚落到实处,在教师工资中加入绩效考核,全面带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环境,促使教育平衡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高中学校的资源投入,以此适应日益提高的教学需求,在改善教学条件环节,必须投入相应的资金,维持学校正常运行。同时,对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政府应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公平招生的良好风气,为农村地区学校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教育平衡发展。
4.加大高中教育宣传,规范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大对高中教育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学生可根据情况选择利于自身学习的院校,综合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教育部门必须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管,增强学校办学的行为规范,根据各种类型的学校,制定相应的科学规范评估体系,切实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落到实处。
整体而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政府应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改进教学机制,为高中公平教育教学创造条件。同时,学校必须对师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监管,通过组建稳定的师生团队,充分提升学校基础设备的使用率,并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价值观,从而推动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倩男,刘俊仁.利益相关者参与公立普通高中治理的结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6):10-11.
[2]宗爱珍.新课标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9):15-16.
[3]王咏梅.足球文化视野下高中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契机[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1(9):23-24.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