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栋
一提到程序,人们就想到了计算机,在潜意识中程序思维是程序员思维模式。其实我们不应当仅限某一类人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介入程序思维,体验程序思维过程,注重程序思维的培养。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程序思维与学科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调整学科章节和其他学科进度同步
计算机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等。从上学开始已经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但个人感觉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够系统,目前,小学阶段还可以,开设了LOGO语言等,注意了学生各种思维培养和开发;到了初中阶段,教材编写上,程序语言延续培养方面出现了断条现象,根本就没有程序方面的内容,再加之中考不考等原因,极易被忽视,程序思维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到了高中阶段有会考,增加了VB、C语言部分,又重新开始对程序思维的锻炼。这种断断续续的方式不利于任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从本位出发,在尽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调节一下知识学习的顺序,将本学科章节做一下调整,争取和相关联的学科在学习时间上同步。比如,等到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时,再适当增加几节程序语言方面课时,学习简单的结构,结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用程序的运行思维来分析、归纳,尝试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程序的思维和学科思维融为一体,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二、善于挖掘各科知识点与本学科联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本学科与各学科的关系,注重寻找学科间的关联,尽可以使学科间相互促进。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可以找信息技术学科来帮助解决,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当讲到流程图的时候,可以要求信息技术老师适当增加关于算法、程序结构方面的语言课,辅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难点。众所周知,在高考中就有一道五分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数学单选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思考,不可单打独斗,在学科的联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知道的各种思维模式有很多,比如,创造性思维、线性和非线性思维、静态和动态思维。这些思维要想和学科相结合,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各自的学科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很容易植入,有的是要教师做出大量思考、设计后才能有效地融入学科中,最终做到学科和程序思维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不能盲目追求成绩,急功近利往往不得法,忽略了学生最重要的思维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思维训练要寻求科学思维,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操作要切实可行,思维训练遵循科学原理、思维规律,提高学生的智商,思维过程是一个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
三、学科教学中大胆引入程序思维
人们在学习中受长时间思维模式固化影响,习惯于从简单开始,逐步随着学习的深入,面临新问题的解决。习惯于思维由简到难,总是在探索中前进,总是感觉这样比较符合常理,所有问题好像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顺其自然就能解决,根本不用动脑或绞尽脑汁的思考便会迎刃而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造成思维僵化。程序思维可以简单理解为分解性思维,当问题期待解决的时候,会根据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将问题分解开来,分成几部分,分步来做,分头攻破,过程中有时看起来类似重复性强,但这种做法确实有效,能把难题变得简单化。
比如,在信息技术学科的Excel教学中,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想要学习“分类汇总”这项,常规是执行格式菜单下这个命令,然后,在字段、方式、项中进行操作。实际教学中会看到,有很多学生掌握不好,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用程序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想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操作,这种操作的意义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我们可以先学习“排序”,达到分类的效果;再学习“函数”或算式的运算,达到显示数值的效果;最后再学习“分类汇总”,这样将问题分解,告诉学生这是几个命令集合在一起的。总结起来就是先分析一下结果,推导这个结果的原因,再从原因开始做,最后得出结果。
各学科结合自己的特点,都可以应用程序思维来解决问题,尽管学科不同,但我们处理问题的过程一样。我们初涉某个领域感觉啥都简单,经历后觉得还需要不断探索,凡事不是好玩的,到哪一天真的愿望實现了,感觉不过如此,又回到简单。就这样简单—复杂—简单,接下来又回到了复杂,在周而复始中渐行。只要我们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时刻有这种程序思维训练意识,就能在这样看似重复的操作中完成程序思维的培养。
追求学科思维指导下的学科思维方式,伴随知识的学习不断促进,完成了一次思维能力的超越。作为学生来讲,这只是一个万里长征的开始,更多的学习是在后面,拥有开放、发散、灵敏的思维,比什么都要强。
在教学中还需不断采用多种方式,变换另一种思考模式,突破自己的常规思维,做持之以恒程序思维与学科关联的研究。我们所达到的要求不仅是培养出知识型学者,更重要的是做思维的强者。
编辑 赵 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