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理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运用

2017-08-24 16:01曾桂华
新课程·中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曾桂华

摘 要: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现就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对如何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人文关怀理念做出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班级管理;人文关怀;优化制度

中小学教育阶段十分重要,既是孩子学习科学知识的起点,也是孩子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生活过分优越,很多原来在年龄大些出现的青春期、叛逆期都出现在了中小学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不能只单纯地侧重于教育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孩子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避免孩子在未成年就踏入社会,遭受伤害,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加强班级管理,又能端正学生的心态,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简单的说,人文关怀就是指人们对于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关怀的字面意思就是关心、关怀、爱护,加上人文,我认为是加入了生活环境、生存状况、人的发展前途等概念。因此,我们分析人文关怀有两个重要涵义:第一是关注人的自我价值是否实现,人是否在生活、工作中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第二是一种文化,在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使人获得发展。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分析

1.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中没有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

目前多数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中都对学生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规定目的在于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行为等。这样的制度冰冷、严苛,没有人情味,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更容易违反,最终做出危害社会、学校、家庭和他人的事情来。

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学校、老师都要转变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此,也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

3.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教育目标不吻合

随着时代的要求,不少学校仍然将各类评估作为办学的评价标准,在学校建设和管理中,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的人文关怀自然被忽视,学生仍是被管理者,被动地听从教师和学校的安排,学生的诉求、需要、身心发展被忽视,甚至被压制。

三、几点对策

1.优化学校的各项制度

在着眼于对学校管理部署外,在班级管理中要展现人文关怀,就要优化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一方面,广泛地吸收和采纳学生、家长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对于促进学校发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意见给予采纳。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要求,在制度中体现这些需求,才可以做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考虑自身的情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优化学校的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基础设施仍不完备。例如,学校的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期望相差很远。因此,为了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就必须加强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力度,寻求社会的帮助。

3.转变班级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不仅仅要培养出学习型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较高品质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必须增加人文关怀内容,才能使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因此,人文关怀教育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学生走上社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4.转变班级管理观念

传统班级管理观念是对学生的束缚,是对学生行为的强制管理,不管其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往往事与愿违。教师应在班级管理观念中加入人文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与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人文关怀是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理念,要将它融入整个学校的管理中,让这种观念成为一种办学的风尚,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的关心和爱护,将来走入社会,才不会成为那种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无个性、无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明.同伴教育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3(4).

[2]蔡志玲.学校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2(22).

編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苍凉背后的火光——迟子建散文中的隐喻意象赏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