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特色办学为中心,提升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师生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创建并共享的,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为此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构建的校园文化将着力形成以下特色:贯彻“成长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的理念,以“习惯、思维、拓展”三方面为抓手,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美的氛圍,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构建文化体系,丰富建设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相对于以知识及技能传授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其人格修为,可有效弥补现代教育体制中素质和道德教育的缺陷。为此,学校编写了内容全面的《学生行为习惯准则》,共分为学习、运动、活动、品格、交往、仪表、卫生、课间、家校、奖惩十个篇章。《准则》针对性强,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详细指导,大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到平时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都有具体说明。此外,在三个年级教学区的走廊墙壁上也设有文明礼仪内容的展板,涵盖学习生话交往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与人相处,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上亦有新的尝试。例如:学校专门派老师挑选本校学生到电视台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语音频,作为课前的预备铃声。让校园铃声不再只是保证教学秩序的形式,还让师生们从细微之处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针对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的差异,学校特别在新初一学生入学之前对其进行小升初衔接课程、良好习惯培养以及体能训练的综合培训,这项措施已经推行两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班级、年级文化底蕴 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学校每个教室内外都悬挂有国旗,开辟了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学习园地等栏目。班级外面的走廊上都设有班级文化展板,各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墙。各班着力探索班级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班会上的家长参与、师生活动合影等无一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折射出班级大家庭浓浓的亲子情、师生情、同学情。此外,学校每个年级都制作了与自己年级紧密相关的年级文化。初一年级以习惯养成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初中生活;初二年级以我的风采为主题,充分展示出他们在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三年级则紧盯中考,将学习方法和心理疏导放在走廊的明显位置,时刻提醒同学们打好中考这场持久战。
打造校园自然景观 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坚持日打扫检查、月总结制度,全面做好校园保洁工作。重视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修建了“紫藤园”,“紫藤园”取材于初中课文《紫藤萝瀑布》,园中搭设了藤架,种植了紫藤。这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亲历感,使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味课文的内涵,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些举措营造了修身、养性、怡情和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在育人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将加大投入的力度,准备在学校门口建立50米的习惯养成文化长廊,长廊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以习惯养成为主题,分为“校园行为习惯篇”“课堂学习习惯篇”“自习课习惯篇”“交通安全行为习惯篇”“家务劳动习惯篇”“家庭自主学习习惯篇”等,使学生从踏进校门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习惯养成文化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建校园环境设力度,切实实现“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注重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青少年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从社会生活中提炼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今后学校将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仅要有学科拓展,还要有社团活动拓展,我们将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进科技管等积极开拓社会育人基地,借助社会力量共塑美好心灵。
打造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师生智慧乐园
倾力建设思维课堂 学校的思维课堂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厚的意蕴。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的基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作为提升思维品质的载体,实现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的统一、集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统一和教师研导与学生研学的统一,并着力培养学生生成思维、发散思维、反思思维、合作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进行有一定负荷的思维劳动,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师的发问产生思维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课堂提问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探究化、探究渐进化”,从“接受型教学”向“质疑型教学”转变,进而构建起课堂的思辨文化,这样教学工作的聚焦点和增长点就放到了优化常态课堂教学中,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构建系统的实施策略和可行的操作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
“一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思维课堂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理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思维发展是学习的本质特点,但并非意味着它作为学习的一个单元可以被独立地掌握,因为思维隐藏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的反映”。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显然,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思维才能掌握知识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也作为无形的知识得到了锻炼提升。
思维课堂确立了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培育创新意识的目标指向,同时明确了其内容指向,包括:知识建构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认识世界的思维体系。以激活思维为核心,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课堂的无限魅力。在“优化流程、导学并重、突出主体、适时评价”的课改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加强思维课堂效果评估,完善思维课堂形式,扩展思维课堂领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
积极开发学科拓展活动 “国际象棋”是学校特色教育中的品牌,有课程计划、有专业教师、有固定的课堂教学场所、有教材、有年级结业考试。“以棋启智,以棋育人”成为学科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拓展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模式。着眼于当前,国际象棋这门课程对学生思维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就恰恰迎合了学校的思维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还能对学生的记忆力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或家长权威性的经验提出疑问或者不同意见,正是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所以,面对他们的提问时,无论是好奇求知的疑问还是对师长观点的质疑,教师都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否定,应该敏感捕捉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地引导。在国际象棋教学中,实战者对国际象棋的理解、各种棋面的掌握、棋局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性格、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国际象棋教学中,构建棋面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敢于探索创新。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国际象棋,懂得了棋局的变化是无穷的,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学校思维课堂所提倡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国际象棋”学科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校连续14年获国际象棋比赛少年组团体冠军,近两年获全国初中男、女团体冠军和三个单项金牌。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棋牌中心和教育部体卫司授予国家级国际象棋传统学校称号。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传道,学生哪来疑,更不用说思维的发展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了。那么怎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呢?学校正是带着此问题在开展在学科拓展活动。
首先,教师在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自己也先拥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我们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数学教师在讲解题意,解释概念时,若是没有语文知识那么就不能准确而简单地讲解,再比如讲解语文的同时也需要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等等。也就是说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一堂课就不能上得生动,学生也学得不深入,知识就掌握得不牢,就更谈不上所学知识的丰富了,思维也会被老师的死板教学而禁锢。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把与此联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发散、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走出书本,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去发现周围的新事物,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新的知识,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门学科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其触角可以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因此,在课外练习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和家长、朋友一起,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又由这种真切感受,萌发出内心新的心理体验,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思维拓宽了,他们才不会感到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而教师也不会天天为学生的不学而苦恼,师生间才能在教与学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和乐趣。
蘇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面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灵感。今后我们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特色,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