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
一些教师不太了解我,偶尔会辗转来信,但事由也常常让我困惑。比如,有一次,收到一封有意思的信,这位陌生人诉说:“虽然评上特级五年了,还只是个一线教师”“想借您的介绍,能获得一个展示自己才干的平台,为中国教育做点贡献……”——这个,就把我顶到更不合适的位子上了。猜写信人的意思,是想找人介绍,进入教育行政管理序列。他真是找不到庙乱磕头,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我,我想他一定写了不少类似的自荐信,到处投寄,多累啊!这回,我对“还只是个一线教师”极度反感,不能再一笑了之,我甚至想到,他的“特级教师”的来路或许就有问题,他也许为此找过很多人,也肯定敢做别人不敢想的事。
我既不想在这类事上“乐于助人”,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他们为什么不愿当“普通教师”呢?我从当教师直到退休,一直上课,一直是“普通教师”“一线教师”。一些青年教师,教了几年书便感到厌倦,想去做“管理工作”,起先还有些难以启齿,后来就公开参与争夺,无所不用其极。有一回,看到青年教师在办公场所气急败坏地骂人、砸东西,以为他蒙了什么不白之冤,后来他找人评理,说“埋头苦干三四年,没想到他们安排我这么小的职务”,我觉得这个人以后会出事,他太想做官,必然不择手段,况且以后摆起官架子来,教师会受不了的。我始终不明白,教育行政部门为什么总是把不想当教师的平庸之辈提升为教育的管理者?
我没有行政经验,我凭常识常情认为一些人不能去做教育行政工作,一个人不敬重自己的职业,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他怎么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我在农村插队时认识一个小学校长,后来得知他成为某地党政主官,我说他可能不行,因为当年他除了吹吹拍拍吃吃喝喝,一无所长,一个教语文的,读不懂常见古文,怎么也说不过去。职业修养差的人,基本价值观肯定有问题,做什么事都只能“混”,以一个人的平庸营造一所学校或一个部门的平庸。
现在,很多老师对“特级教师”称号并不向往也无甚敬意,我能理解。至少,“特级教师”队伍的状态,开始让老师们怀疑:一个大市,有一半以上的“特级教师”不上课,不承担教学任务。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然而这种情况竟成为普遍现象并长期存在。那位“评上特级五年了,还只是个一线教师”的,毕竟还在上课,许多校长书记仅仅憑有限的上课课时顺利评上特级,从此就再也不愿上课了。不上课的校长,要那个“特级教师”头衔有什么用?也许,这是一个所谓的“平台”,评上特级后,可以在更多的地方伸手了。曾有校长评上特级教师后,想有“更高的平台”,希望我推荐到某地任职。该地教育局长诚恳地对我说:“我尊重你,但希望你不要上当,这种事,我比你见得多;已经当了校长,有本事就把一所学校扎扎实实地搞好,多做点正事,要有责任感,不要东张西望,把校长当官做。”我后来认为那位局长说的是肺腑之言,比我见得多,看得透。
一般而言,在学校工作十年八年,职业态度也可能“定型”,这个过程,会影响教师的追求。我的很多同事,对名利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对课堂有感情,对教学负责。这样的教师,几乎在每所学校都能找到——如果你看不到,那很可能是他们远离你。而一些教育干部,聚集在一起,所论低下:谁谁谁小学老师,小学校长,教育局长,市长,一步一步,升成正厅级;谁谁中师毕业,当过几年小学老师,现在副部副省了……听了很厌烦,校园里有这么一群人在主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会被腐蚀。
坦率地说,因为社会价值观混乱,不能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一些教师职业态度受到干扰,他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和领导干部周旋,而不是放在教学和专业水平的自我提升上;陪领导和权势者的时间过多,和同行、学生交流的时间过少。教师百般谋求名利,孜孜以求想进官场,是学校的祸害,教育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