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必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感。但不少大学的毕业典礼在仪式感、庄重感强的另一面,却又往往落入了俗套、形式化的窠臼。
毕业典礼,顾名思义是对毕业生们的“加冕”,按理说,主角就应是毕业生。无论是从这个年纪学生的性格特征,还是从纪念意义的角度,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规则,多一些创新的做法乃至笑声,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理当是可以被接受的。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的演讲中主动与时代接轨,不乏“潮人潮语”和“经典语录”,这不仅仅是话语风格上的突破,而更指向一种接地气的、开放性的毕业典礼文化。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国外一些著名学府的毕业典礼,其“神圣感”的营造,却不是通过程式化的操作来实现的。比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典礼,往往在开放式的大草坪举行,邀请学生家长观礼,现场还有乐队助兴,学校也会请来著名校友演讲,给予毕业生们祝福,校友与毕业生们也可以自由交流,整个过程隆重但又不失轻松、随和。同时毕业典礼还向全社会进行电视直播,关注度颇高,成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对来说,国内一些毕业典礼显得活力不足。一些大学的毕业典礼,重头戏就是大学校长的演讲,冗长又无趣,说到底并没有学生们多少事,他们只是被动参与。所以,一个不失庄重而又轻松欢快的毕业典礼,除了校长们会讲“潮人潮语”,能配合学生们的“花式合影”,更重要的是能够尊重学生们自己的意见,多让他们参与毕业典礼的策划。比如在一些固定的程序之外,每一届毕业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增加一些新环节,真正让毕业典礼成为一件令人期待的愉悦之事,而不只是各方的例行公事。
毕业典礼实质上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延伸,其在根本上还是植根于整个大学教育与管理的生态之中。一所大学平时有着怎样的教育管理理念,一般也相应就会有怎样风格的毕业典礼。如果平时的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总是严肃有余而活力、开放不足,便很难想象毕业典礼能够真正摆脱刻板面孔,变得輕松欢快。
(作者系社会评论员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