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2017-08-24 06:45黄兆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创设课文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语文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现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些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并赋予适当的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知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所以,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假如你现在就在北京,此时,让你做一个导游带领游客们游览一下金碧辉煌的故宫,你会怎样做呢?

“我先带领他们到天安门,然后到故宫博物馆、长城……”

“我先领他们到长城,因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主的学习和探究,不但深入领会了课文的内容,还谈出了个人的一些体会。

(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并向前发展。教学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提出:以前我们学过文言文《核舟记》这一课,作者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介绍核舟的?现在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也是按照这样的说明顺序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之中,纷纷动脑筋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进行详细说明的。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一)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如教学《背影》,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背影》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什么感情?”话音刚落,就有两三个同学举起手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体现了儿子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另一名学生补充道:“背影是全文的‘线索,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悠悠思恋,讴歌人间大爱——最真‘父子情”。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二)激励评价,引领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还要从关注“学困生”这个角度入手。“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遭到冷落,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学困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忱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学生的感情活动和感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感受力,而学生即兴表演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语文的深刻认知,而是整体的语文素养,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古华生,林建,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黄兆华,山东沂水县许家湖镇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