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顺江+罗文才
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综合性强、难度大、课标要求高。本章是对前三章的延伸,包括浮力的概念,通过二力平衡条件及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通过压强的知识理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作为复习课,重点是要抓住浮力的实质,突破两个方法,即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利用作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法。计划分三个课时进行:1.通过理论再认识浮力,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2.突破在探究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利用作图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判断物体浮沉;3.习题讲练。本节课重点突破浮力的实质是液体对浸在里面物体的压力差,并通过理论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学生对浮力及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什么是浮力、浮力到底决定于什么”仍存在误区。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辩论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对浮力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实质。
难点:浮力的实质;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自主评价。
五、教学资源
视频、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观看“木块不能在水中上浮”视频,看来木块在水中并不一定能浮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入课题。
告诉学生本章复习计划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分三个课时进行:(1)弄清浮力的实质;(2)突破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利用作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判断物体的浮沉;(3)习题讲练。
(二)目标导航
(1)通过观看视频、分析、讨论,弄清浮力的实质。
(2)学生通过浮力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并通过讨论弄清各物理量的具体含义。
(3)培养学生掌握理论推导物理定理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一:建构模型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创建如右图所示的模型: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的长方体,底面积为S,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为h1、h2。要求学生思考长方体六个面所受压力情况怎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把结果写在学案上。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就以下四个问题发言,其他小组做出补充。
(1)长方体侧面两个相对的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强有什么关系?压力有什么关系?
(2)液体对长方体上表面的压强p1是多少?压力F1是多少?
(3)液体对长方体下表面的压强p2是多少?压力F2是多少?
(4)液体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哪个大?
2.观看视频,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表面橡皮膜的凹进程度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1)长方体侧面两个相对表面的橡皮膜凹進程度相同;
(2)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橡皮膜凹进程度不同,下表面橡皮膜凹进程度大。
学生总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各个面受到液体的挤压产生了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因此,浮力的实质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方向竖直向上。
3.拓展延伸:仍然以前面浸没在水中的长方体为研究对象,针对提出的五个问题,要求学生上台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公式
(F浮=F向上-F向下)进行分析。
(1)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空实心有关。将长方体挖成空心,浮力会改变吗?只探讨浮力是否与空心有关,与形状的关系留到后面进一步分析。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浮力越小。将长方体换成外形相同的铁块,浮力会改变吗?
(3)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将长方体向上、向下移动,浮力会变吗?
(4)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长方体一旦露出液面,浮力会变吗?
(5)液体的密度越大,产生的浮力也越大。把液体换成其他的液体,浮力会变吗?作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应该是正确的,但如果是漂浮的呢?留到下节课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明确“只要压力差不变,浮力就不会变”。
(四)学习活动二:理论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由学生通过公式:F浮=F向上-F向下来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ρ液gV排)。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推导过程,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ρ是液体的密度还是长方体的密度?(2)V是长方体的体积吗?(3)V应该是谁的体积?(4)得出的G是谁的重力?(5)应该在公式下标注什么脚标?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从而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学生总结: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浮力只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与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等无关。
(五)自主评价:略。
(六)课后作业:略。
七、板书设计
略。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