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

2017-08-24 20:08刘吉美黄艳丽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感培养小学语文

刘吉美+黄艳丽

[摘 要]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学生学习母语语感十分重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侧重于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小学语文;培养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讀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

1.通过反复诵读,吟哦,把握言语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吟哦,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是在心灵和情绪开放状态下,经眼,口耳的共同作用,体验感知语言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仔细品味在不同声调节奏和情绪起伏下内容的感知变化,并在此层面上加深对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修辞风格的理解和感悟,方法包括有感情朗读,心中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具体操作上,可由教师先进行范读,或播放配乐朗诵,并对小学生朗诵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诵读语句的连贯性,保证语调起伏承接有序。

2.增强对语感环境的情境想象力

培养小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在读诵中激发想象力。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扩大视野,积累经验,增加自己的语言底蕴。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对于作者这样的景物描写,教师不急于往下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几句,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勾勒出秋天一派萧瑟,凄怆的景象,对作品的景物背景有一个主观的印象。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把后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文字含义分析给学生。在了解了作者远离家乡,对前途感到迷茫困惑的心境后,学生再对照之前自己对词中景物描写的印象,就很容易的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作品整体上的语言感知把握,揣摩与品味

语感是有整体性特征的,因此要养成从言语材料总体上去感知把握的习惯。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品时的全局观,整体观及高瞻远瞩的广阔视角。只有立足高远广阔,才能准确掌握文章主旨,获得独特而强烈的语感。

4.小学生要在听,读,写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语感能力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是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许多文学造诣很深的有识之士,在总结经验时,无不归功于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奋进,博览群书,这是“读”的积累.。“写”是写日记,写读书体会,记读书笔记或教师组织班级办报纸,墙报;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办校办报纸,征集各类学生稿件等。“听”就是听老师范读文章,收听广播,电视的文学专栏,或评书,相声等曲艺类节目。这些对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激发语感都大有裨益。

五、结语

语感是在长期的实践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文章所塑造形象的一种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属于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素质占有很大比重,又被长期忽视,造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很强的可塑性,大脑皮层对语言的刺激又非常敏感,是语感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予以正确引导。总之,语感是具有相对的不可言喻性,不易捕捉和表达,但绝非是不可知的神秘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后天的艰苦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希望这样的教学,能使中国的小学生更具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杨金鑫.论"培养语感"的理论基础[J].教育探索,2002,(4):82-84.

[2] 姜洪根.语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4):56-58.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小学语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