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本文的综述中,主要介绍了这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作用机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我国的情况、新因素以及研究难点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一、前言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是两个频繁出现在各种研究文献和官方文件的热门词汇,广为各国学界和政府机构的关注。经济发展能够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从而增加增加了人们作出更为的自由的选择,是谓之“幸福”的概念。城市化还是与人类近代的工业革命相伴而来的,并且在人类历史上呈现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日趋扩大的发展趋势。在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身上,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表现为先慢后快,改革开放后加速推进的主要特征。城市化进程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复杂的局面,这在中国城市化或称城镇化的独特性的研究上有着丰富的诠释。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及时梳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作用过程的研究
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化具有单向性的传导作用。这一派的学者坚持经济发展是最根本的牵动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了提高,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二、三产业部门的份额有了显著的增加。伴随着城市中经济机会的增多,农村劳动力逐步地向城市地区集聚。由此,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由此观之,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土地和产业资源要素集聚的体现。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具有双向性,即不是简单地认定为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化具有因果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从学界的主流观点上看,认为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第二种观点更具普遍性。从长期趋势而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关系是一种确定的趋势,但是,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的一些具体问题仍有待于深入探讨,比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性问题、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反作用的发生条件与影响程度问题。此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规范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不足。
三、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作用机理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作用过程研究的深化。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发展。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提供了更多的丰富产品,从而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简单繁琐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多集中于各类城市之中。因此,城市化成为了一种明显的趋势,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工业化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获得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利用数学模型开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也是研究的活络领域。安德森以道格拉斯函数为研究起点,提出了发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城市集聚水平拐点的观点。伯特耐力等以城市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U形曲线关系作证了安德森的观点。此外,还有克鲁格曼等基于地理经济学对于空间集聚趋势与效应的分析,以及艾莱克斯等人对于地理经济学派观点的反驳。
相互作用的机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化的机理研究较多,但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机理作用则仍有待深化,比如城市化的负面现象和人为因素。
四、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异性的研究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他们认为,城市化过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共性特点,并以发达国际的生发模型来考察发展中国家。但是,也有学者对此发出了质疑之声,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他们认为:第一,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歷程比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绩效呈现收敛趋势。第二,城市贫困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表现明显并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了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挑战,城市扶贫工作需要在认识其发生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予以解决。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由于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造成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城乡人口再分配才是经济发展之基。第四,城市化之于经济发展的效果,在发展中国家以内也是迥异的,亚洲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大幅高于非洲国家。因此,城市化未必一定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而且推动的效果也并非平衡。由此,出现了城市化道路的重演与新路的学术争论。前者强调发展道路的普适性,后者则强调发展道路的差异性。总之,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额相关性与相关程度问题。
五、关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1.整体判断
在目前阶段,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城市化程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城市化滞后论。该理论对于制约我国城市化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情况,这一派的学者分化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滞后情况有了逐步改善的趋势,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滞后现象更为严重。
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在近几年的快速变化,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关于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一些学者认为,近十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出现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仍处于之后状态,并把一些城乡发展矛盾归结为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有人认为,我国的快速城市化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且还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即表现为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各种风险因素也在增大。
2.区域差异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因而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以省域单元为标准,我国的城市化城乡明显的区域差异。
六、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新因素
1.知识经济因素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以往的经济模式噎着很大的区别。知识经济对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均产生了重点影响,经济发展从人才、智慧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动力。
2.信息经济因素
信息经济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它表示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与知识跨越时空的重要性。信息经济对于区域、经社和企业的空间组织和结构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信息经济参与了对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3.生产性服务业因素
学者对于西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较多的研究。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具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效应。
4.旅游型城市化因素
旅游型城市化成为了一些城市推动自身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比如黄山、丽江等。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在地域空间上表现出了集聚效应。
5.城市化、房地产与经济发展之互动
国家住房自购政策的推行,房地产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增添了新的经济面貌。在这当中存在着房地产的作用、高房价、土地利用以及住房制度等的问题。
七、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之难点
在理论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原理与规律之研究的主要焦点在于发达国家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这对于理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互动互促关系具有认识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存在着对于数據、标尺与定量化的应用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协调性的判断上。在实践上,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与差异化路径的选择上仍有待于认识的深化。
八、结语
总之,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展了多样化的研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明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3,(08):16-23.
[2]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12):2-12.
[3]吕武蔚.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新经济,2016,(14):34.
作者简介:栾绍东(1976.09- ),男,满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