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到悟

2017-08-24 04:12朱珂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有恒好学中庸

朱珂

[摘 要]学习也有其道课讲,读《论语》由学到悟,其中有许多学习的基本规律、原则,值得我们在学习中借鉴。首先学习态度要端正,做到主动向学,敏而好学,以诚待学;其次要将学与习相结合,学习中要思考,多听多问,学与行的结合,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是目的;最后强调学习要持以恒心,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基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人生。

[关键词]学习; 好学; 思;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我们从这句话开始了解孔子,体悟《论语》。《论语》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论语》向后人展现了许多道理,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学习作为根本。孔子不仅“教学”,而且自身“好学”,《论语》以“学而篇”开头,并在之后的章节中都谈到“学习”,足以鉴学习对于孔子及孔门弟子影响之深远。从我自身而言,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来谈做人与治国,这些都是需要自身通过学习来获得,并将这些教授给学生。我国古代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就是孔子,《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来,《礼记》又曰:“鹰仍学习”。“学习”一词由此产生。“学习”成为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题,自古就有学者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寒窗苦读,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仔细品读《论语》之后,从中感悟出许多关于学习的基本原则、规律的思想,即使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很值得我们在教授、学习中借鉴。

学习是一个主动性的行为,孔子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孔子在招收弟子时,首先要通过“行束修”的方法来考察其是否具有主动向学的愿望。“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只要主动地给孔子一点见面礼,便没有不教诲的。“束修”即初次拜谒是的见面礼。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古之相见,必执质以为礼。”学生主动拿着礼物拜谒老师请为弟子,一方面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显示的了主动向学的诚挚与热情。“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述而》)孔子认为学习要靠人的自觉性,毕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为政》)。只有心为其所动,才会投入时间,精力去学,态度决定一切。而且,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在《论语》中被称为“好学”。

在《论语》中,共有64处提到“学”,其中“好学”就有15处,孔子提倡“好学”,并把它作为求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孔子讲到的“好学”,是指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觉精神,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阳货》)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更重要的是要从书本中获得乐趣。而且,在孔子眼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然而能做到“好学”的人又是极少数,读《论语》,书中曾被孔子许为好学者仅三人,即孔子本人、颜渊与孔文子。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吾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可见,“好学”是学习的一种高尚境界,是心灵最终的升华。

“学”总的来说就是获得知识,“习”在《说文》中解释为“习,数飞也,”而后发展为“温习、复习,反复练习、钻研并加以实践,通晓”等义,孔子办学,将“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一方面要从古代文书典籍中整理出来诗、书、礼、乐为文本,另一方面重视躬行实践,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中求得学问和培养道德品质,这样以来,就要求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贯穿“思、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这里所说的“学”、“问”、“思”、“辩”是为学求知的过程,而“笃行”是强调为学付诸实践的重要。

学习要持以恒心,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在孔子心中,有恒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南方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又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以。”(《子路》)孔子总结其一生的学习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在于他的一生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他一生为学与做人的伟大之处。尽管孔子一生坎坷曲折,颠沛流离,但学习贯穿了其生命的全程。

《中庸》上说:“为天下志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参天地之育化;可以参天地之育化,则可以参天地矣。”做人,做学问进入智慧之域,要达到参天地赞育化的境界,必须有一至诚的心。学习本身是道德修养的提升,要培养一种“德性”,但以诚为学,却是当时一般学者所缺乏的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所宣扬的境界,作为教育家,他希望弟子以诚待学,而最终上升到“仁”的精神境界。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是知也”指“真智”,所谓“真智”就是不虚伪,不装懂,不矫饰,不欺骗,不独断,不独尊。学习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自然就没有必要自欺欺人。这是学习的智慧,更是做人的大智慧。

《论语》总会让人百读不厌,是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启示的经典之作。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读《论语》,其中的教授之道需要我们在读书实践中去感悟;作为青年,我们需要读《论语》,它能让我们满怀豪情壮志,成为大学之才;作为学生,你们更需要读《论语》, 它能让你们拥有智慧仁德,成为报国之才。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2009年10月第三版.

[2]王国轩《大学中庸》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年版.

[3]安小兰《荀子》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

[4]朱自清《经典常谈》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9年5月版 .

[5]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版 .

猜你喜欢
有恒好学中庸
中庸自明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学有恒艺无涯》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垃圾分类 贵在有恒
政贵有恒——为政应有“恒心”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打好学文言文的基础(二)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