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越歧+胡金蕾+汤哲
【摘要】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驱动作用。本文选取2000~2015年广西科研支出占GDP比重、科研从业人员数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第二、三产业值占GDP比重三个变量,基于VAR模型对广西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西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在长期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因;在短期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也存在正向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VAR模型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作为我们一直推崇和追求的目标,迈出了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探索的转变。量变对我们的影响仅关乎眼前,放眼长远,质变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对于经济增长的增长质量的重视引导着我们越来越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方面,不失时机地淘汰落后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延长潜力产业的生命周期,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广西地处全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但近些年借力东盟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东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长。科技创新对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是当代广西继续深化建设“创新型广西”、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时值得探讨的问题。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他认为创新旨在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的新组合,即引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引进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本身的新组合[1]。按熊彼特观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被看作为产业突变的过程。产业突变的动力既源于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也来自于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外力驱使。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周叔莲(2001)从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2]。张耀辉(2004)得出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之间关系的基本命题:技术创新会改变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是产业组织演变的中间变量[3]。
王旺青(2011)以驻马店市为例,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4]。王璇(2012)以广西为例,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认为R&D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专利申请数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专利数[5]。陈皓(2013)研究得出,政府科技投入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6]。苏建军(2015)利用1992~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态势、产业结构效益及经济增长贡献率等进行了分析,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7]。
目前国内结合地区或国家现状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科技创新对广西产业结构的研究还较少,这为本文推进相关研究留下了巨大的探索空间。
二、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被统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是强调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强调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不同产业间的优化升级,包括三次产业间的优化升级,即“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转变;二是产业内优化升级,即在三个产业组织内部的优化[8]。
宏观经济学家曼昆提出,可获得的生产技术决定了在给定资本和劳动的条件下的产出,经济学上用生产函数来表达可获得的技术,即Y=F(K,L),由此可知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函数[9]。F.M.谢勒也提出相近观点“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10]。生产函数变化的直接结果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产出变化,所以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间接关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并促进其转换与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当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或处于衰退初期,相关产业会出现生产和销售的持续下降,而且看不到任何转机,进而政府就会采取相应措施加快相关产业退出市场的步伐。此外,科技创新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新兴产业培育,并促进其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的拉动力,并为地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活力。
总之,科技创新对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对传统产业,或是新兴产业都是不可替代的助推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对科技创新也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科技创新对广西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模型的设定是为了考察科技创新对广西产业结构优化是否有驱动作用,并衡量在有驱动作用情况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驱动作用的大小,故被解释变量设定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并以第二、三产业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优化的程度;科技创新作为解释变量,选定科研支出占地区总产值比重,以及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数占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作人员数比重为衡量指标。实证数据均来自1999年至2016年广西统计年鉴。
(二)VAR模型的构建
1.ADF单位根检验和VAR回归。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对变量取对数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二、三产值占GDP比重、科研支出占GDP比重、科研从事人数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比重这三个指标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Y),ln(X1),ln(X2)。由于VAR模型的运用要求系統中的变量具有平稳性,故我们运用ADF检验方法分别对Ln(Y),Ln(X1),Ln(X2)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三个变量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取一次差分后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呈现平稳,说明Ln(X1)、Ln(X2)和Ln(Y)的原序列含1个单位根,即X1t~I(1);X2t~I(1);Yt~I(1)。因此,本部分将采用序列ΔLn(Y),ΔLn(x1)和ΔLn(X2)的数据来建立VAR模型。LR似然比检验则认为滞后2期可使3个变量联合显著,故将变量滞后期数确定为二阶。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ΔLn(Y)t=0.011-0.33ΔLn(Y)t-1-0.252ΔLn(Y)t-2+0.025Δ Ln(x1)t-1-0.023ΔLn(x1)t-2+0.052ΔLn(X2)t-1+0.221ΔLn(X2)t-2
ΔLn(x1)t=-0.039-8.393ΔLn(Y)t-1+8.396ΔLn(Y)t-2+0.112 ΔLn(x1)t-1-0.833ΔLn(x1)t-2+1.515ΔLn(X2)t-1+1.082ΔLn(X2)t-2
ΔLn(x2)t=0.085-9.736ΔLn(Y)t-1+1.167ΔLn(Y)t-2+0.725Δ Ln(x1)t-1-0.03ΔLn(x1)t-2-0.284ΔLn(X2)t-1+0.234ΔLn(X2)t-2
由表2可知,上述回归模型中三个方程在5%显著水平下都是显著的。
2.VAR模型平稳性检验。在此运用AR根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
由图1可知,所有的单位根都落于单位根圆内,故所设模型是稳定的,表明选取的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做进一步分析。
3.格兰杰因果检验。拟合完VAR模型后,我们对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结果如表3。
结果第一行显示了方程ΔLn(Y)中ΔLn(x1)的两个滞后期的系数是否聯合为0的Wald检验,因为其p值为0.107,所以我们可以拒绝ΔLn(x1)两个滞后期的系数联合为0的原假设,从而可以认为ΔLn(x1)是ΔLn(Y)的格兰杰因,即科研支出占GDP比重增加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因。以此类推,第二行结果显示科研从业人员数占二、三产业总从业人数比重增加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因;第三行显示科研支出占GDP比和科研从业人员数占二、三产总从业人数比重的增加联合起来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因。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从图2的左一图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科研支出占GDP比重一个正冲击后,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短期内会呈现上下波动,产业结构优化在第一期达到最大正响应之后逐渐收敛。这表明在短期内科研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驱动作用,但长期这种驱动作用会有减弱趋势。从第一期形成正的响应并达到最大值后,在第二至三期形成负的响应,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的负响应。从第四期开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增加持续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正向响应,但响应程度开始减弱。这表明,科研支出占GDP比重的一个正冲击对产业结构优化短期内影响较大,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总体来说,科研支出占GDP比重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
从图2的右一图可以看出,当给本期科研工作从业人数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比重一个正向冲击后,产业结构优化在短期有一定的波动,在本期和第四期分别达到最大的正相应和最大负效应,在本期达到最大的正响应后逐渐收敛。由于科研工作从事者的从业要求比较高,在短期内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十分明显,且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对产业结构优化起的作用会存在一定周期,但是从长期看来科研工作从业人数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比重的增加驱动了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当给本期产业结构优化一个正向冲击后,科研工作从业人数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比重会呈现上下波动,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会带动科研工作从业人数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比重的增加。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宏、微观两方面的,比如地区要素禀赋和产业政策、国家宏观经济走势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对地区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使得地区就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化,鼓励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进而就可以解释产业结构优化对科研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比重的促进作用。
四、广西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及对策
通过实证分析,科技创新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科技创新在短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存在正向的驱动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挥并扩大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
首先,广西应着力运用科技创新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现代化程度还较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占用越来越多的耕地资源,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在广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日益体现。此外广西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远远不够,农民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低使得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障碍。面对不太乐观的现状,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推动广西优势农作物种植的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广西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桂林油茶种植产业化为例,首先在经济作物种植的选择上,桂林选择了产值最高,种植面积最小的油茶;而后在推进当地油茶种植产业化的进程中,当地开发了茶油深加工产品,拉长了茶油产业链,积极建设油茶科研开发推广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生态观光茶油园。此举不仅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解决了当地近50万的就业问题,还使得漓江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即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了,漓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退耕(经济林)还林(生态林)的政策就能得到有效地实施。广西各地市、县乡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禀赋切实推进地区优势作物的产业化种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次,广西应立足于自身的自然禀赋和技术条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广西在选择待培育的新兴产业时应坚持带动就业、顺应市场需求、具备战略性和产业关联性、恪守资源环境准则的基本原则,即待培育产业应对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治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还能解决自治区大量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相关联产业能通过新兴产业的产业优势实现联动和带动作用[1]。广西待培育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兴电子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海洋产业。待培育的新兴产业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整体而言,广西着力打造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聚集区,是自治区在提升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扩大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上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可替代,政府和企业在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的同时还应关注创新性人才的储备,在积极打造科技进步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精、尖的创新型人才。
最后,在充分运用广西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与政府的力量整合配置科技资源。把握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推动作用和市场规律对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充分发挥广西的比较优势和競争优势、依据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速度和水平,在科技发展中重点和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上,着力促进广西的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此,一方面要重视建立和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氛围;另一方面,突出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竞争性、营利性技术的开发,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引导高技术重大项目的攻关和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
[2]周淑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国民经济管理,2001(12).
[3]张耀辉.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王旺青.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以驻马店市为例[J].河南科技,2011(9).
[5]王璇,杨朝远.科技创新与广西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分析[J].市场论坛,2012(1).
[6]陈皓,郑垂勇.基于线性规划理论的产业部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江苏省工业部门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7]苏建军,徐璋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转型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5(6).
[8]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7.
[9]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
[10]F.M.谢勒.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M].姚贤涛,王倩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1]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科技创新与经济中心时空演变与对比分析(YCSW2017008)。
作者简介:田越歧(1993-),女,云南曲靖人,广西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胡金蕾(1995-),女,河南信阳人,广西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汤哲(1992-),男,湖南株洲人,广西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