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流+孙兵
摘 要:笔者根据多年田间调查和田間试验数据分析,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栽培方式密切相关,并提出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绿色防控对策。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绿色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29
地处江淮丘陵的巢湖市,油菜是其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万hm2左右。油菜菌核病是造成油菜减产的重要原因。根据巢湖市植保站多年的田间调查和田间试验,现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和绿色防控对策探讨如下。
1 发生症状与侵染途径
1.1 发生症状
油菜菌核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在条件适合时,一般叶病发生盛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茎病株从开花后开始逐步增多,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病菌苗期多侵害基本叶柄,叶柄受害出现黄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上有灰白色霉层(菌丝),严重时造成基腐。花瓣发病出现失水症状。病瓣粘附在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出现圆形水渍状病斑,急性病斑使整个叶片出现中毒状,病叶上出现灰白色霉层。病叶和病瓣粘附在茎上引起茎杆发病,茎杆表皮开始出现水渍状,后转为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面有白色菌丝;干燥后,表皮破裂像麻丝,风吹病杆易倒伏;病茎内部被破坏,腐烂成空心,病茎内生有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果荚受害后,褪色变白,种子瘦瘪,病荚内生有细小菌核。
1.2 侵染途径
油菜菌核病初侵染源菌核散落在土壤或混杂在农家肥中越夏越冬,春季在土壤中越冬后的菌核成为菌核病的初侵染源。温湿度适合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刚萌发的子囊盘盘柄、盘盖浅褐色,鲜嫩,随后颜色加深。子囊盘表层子实体上生有无数子囊,子囊内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内喷出,随气流传播。初次侵染花瓣和衰老叶片,病瓣和病叶与健康茎叶接触形成二次侵染,适温高湿时迅速扩展蔓延。
2 发生特点
2.1 病叶株始见期
据调查,油菜菌核病叶病株始见期一般为2月上旬—3月中旬。春雨早,初春气温回升快的年份,菌核病叶病始见期较早;反之,菌核病叶病始见期较迟。
2.2 子囊盘
子囊盘始见期一般为2月下旬—3月中旬。2015年油菜系统田于4月15日还见到新增子囊盘,为历年新增子囊盘最迟日期。油菜连茬田子囊盘密度一般年份萌发20~275枚/m2。子囊盘形成期和油菜花期吻合程度与菌核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
2.3 品种抗性
2012—2016年杂交油菜主栽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秦优10号对油菜菌核病表现较好的抗性,最终病情指数3.33~11.67,比参试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低16.32%~68.55%。丰乐油6号、丰乐油8号、秦优19号、天禾油6号、核杂46等品种对油菜菌核病表现中抗。川油41高感油菜菌核病。常规甘蓝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低于杂交油菜,如汇油50在菌核病大发生年份,病株率、病指明显低于杂交油菜。叶片细小的油菜品种,菌核病发生明显轻于叶片宽大油菜品种。
2.4 气候条件
暖冬及早春气温回暖快,早春降雨量正常偏多,对菌核病越冬子囊盘存活和核菌萌发十分有利。3—4月份降雨量和日平均气温对油菜田间小气候影响较大,多雨高湿适温对菌核病的叶病、茎病发生有利。
2.5 连茬种植加重发生
巢湖市油菜大多接连播种在上年油菜田里,并且前茬大多为旱茬,由于往年菌核残留积累量大,加重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由于油菜播种期在9月中旬,播栽期早,播栽密度大,播栽密度达8000株/667m2以上。油菜花期、荚果期田间隐蔽,田间湿度偏大,利于菌核病的叶病和茎病的发展,加重了菌核病的危害。
3 绿色防控对策
3.1 开展农业防治
选择秦优10号等株型、叶形、抗性较好的油菜品种,适期播种,壮苗移栽。选择上年午季播种小麦的田块播种油菜,避开在上年午季播种油菜和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连茬种植。避免油菜播种密度过大,一般播栽密度在6000株/hm2左右。田间边沟、霜沟、腰沟,沟沟连通,排水畅通,便于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田边杂草,摘除病叶老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收割时要尽量将秸秆带出田外,减轻残留在田间的菌核量。配方施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油菜抗病力。
3.2 开展生物防治
在油菜花期,利用蜜蜂授粉增强油菜的抗病抗逆性,提高油菜产量10%以上,对油菜菌核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药剂减量增效防治
油菜菌核病中等发生年份,在盛花期防治1次;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年份,在盛花期防治1次,在盛花末期补治1次。防治药剂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用量700~1000g/hm2;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用量450~700g/hm2。
参考文献
[1] 朱玉流.2002年油菜菌核病特大流行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3(01).
作者简介:朱玉流,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