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甘肃省凉州区西营河灌区为研究对象,对该灌区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灌溉方式、灌溉制度和高效节水区域供水管理方面提出了破解山水灌区供用水“瓶颈”和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西营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50
1 西营灌区的基本情况
西营河灌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西部,处于石羊河流域的中上游,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自流灌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41.18万hm2,辖松树镇、西营镇、怀安镇、五和乡、永丰镇、丰乐镇、康宁乡、金山乡、柏树乡、洪祥镇10个乡镇,74个行政村和农林场,现有人口10.46万人。西营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01亿m3,最大径流量为5.159亿m3,最小径流量为2.152亿m3。灌区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2350万m3;引水渠首1座,最大引水流量42m3/s,最大泄流量180m3/s;干渠7条,长107.24km,各类建筑物246座;支渠79条,长232.79km,各类建筑物921座;斗、农渠道2673条,长1809.27km;农田机电井105眼。已形成蓄、引、提相配套的灌溉工程体系。灌区管理单位为凉州区西营河水利管理处,担负着西营河灌区灌溉、抗旱、防汛、人畜安全用水、下游民勤调水等工作。2016年凉州区分配西营灌区水权面积26.95万hm2,灌区实际种植春小麦8358hm2、玉米75753hm2、经济作物23789hm2、特色经济林122296hm2,灌区夏、秋、经、经济林作物种植比例为4:33:10:53。
2 西营河灌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营河灌区从2007年起实行水权水价制度改革,现已初步形成了制度完善、配置合理、管理精细、群众参与的较为完备的水权管理体系,保障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灌区传统的灌溉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灌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灌区种植作物效益低
灌区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济效益低,特色林果大部分面积未挂果,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民对种植业前景看淡,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轻,土地弃耕撂荒现象程度不同地出现。
2.2 农业供水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西营灌区地农业供水以传统方式进行配水供水,农业供水以管理站为单元、以支渠轮灌形式进行,在供水中坚持“不打破轮灌秩序”的原则,用水分先后顺序,一轮结束后进行下一轮灌溉,不能做到适时适量地为不同作物供水,鼓勵农户种植高效益、低耗水作物的措施无法落实,制约了灌区高效益经济作物的种植和主体生产模式的发展,如日光温室。
2.3 用水保障程度低,制约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种植
由于传统的灌溉模式不能做到供水随需而供,限制了高效经济作物集约化种植,不能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种植和经营,制约了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3 破解山水灌区用水“瓶颈”的对策
随着土地流转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用水户对供水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西营灌区需通过供水管理供给侧改革,调整传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溉方式,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优化灌溉管理,优先保障高效经济作物、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农林场及土地流转大户用水,提升灌溉供水保证率和灌溉服务保障能力。引导灌区种植户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支持高效经济作物发展,为促进灌区土地流转和大规模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奠定基础,大幅度提高灌区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3.1 做好宣传,为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打好基础
使灌区供给侧改革精神家喻户晓,使群众和社会力量自觉、自愿、自发参与土地流转和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是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的基础。水管单位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采取多样形式和方式,逐级对乡镇各级干部职工、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人员、群众代表、用水户对供给侧供水改革精神进行宣传。重点宣传供给侧供水改革的主要措施:在目前维持轮灌秩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支渠灌溉制度,优先保障主体生产模式(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甜高粱、高效经济作物用水;在水情允许的情况下,高效经济作物不论种植面积多少,凡符合水权配置要求的,可随需随供;在实施了管灌等高效节水工程的区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调整支渠轮灌为续灌制,全面启用高效节水工程设施,杜绝漫灌、串灌;各用水户(用水小组、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应提前5d向所在协会、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水管站提出用水申请,各水管站应汇总各用水户用水需求,提前3d报水管处列入供水计划。通过宣传,使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精神和主要的措施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3.2 做好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试点工作
以满足灌区水市场发展和作物用水需求为任务,改革供水秩序,优化灌溉制度,以助力现代农业为出发点,提高农业种植效益。选择灌区1~2个基层管理站进行供给侧供水管理新模式试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供给侧供水改革内容。通过1a的试点运行,探索适用于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用水有序高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式、方法和经验,为灌区今后推行和深化供给侧供水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模式。
3.3 逐步改革灌区以支渠为单元的轮灌制为续灌制
西营河灌区现有的灌溉供水模式为管理站以支渠为单元轮灌配水供水模式,这种模式缺点逐渐凸显,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以服务灌区高效作物用水,改革支渠轮灌为续灌方式,做到高效经济作物用水随需随供,确保作物适时灌溉,为灌区土地流转和大规模经济作物的种植奠定基础。
3.4 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灌溉制度
适应灌区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以支渠为续灌方式的情况下,研究不同作物、不同形式的种植情况下不同时段的用水情况,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解决各种作物需水随需随供,以“水”促进灌区现代化农业发展。
3.5 高效节水区域实行续灌模式
利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支撑,2016年完成二干片、一干片4.9万hm2高效节水管灌工程建设,2017年完成五干片5万hm2高效节水管灌工程建设。在完成高效节水管灌工程的二干片、一干片和五干片管灌区域,全面启用高效节水工程设施,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和需水规律,科学制定管灌灌溉制度,调整支渠轮灌为续灌制,实行续灌方式。
4 展望
通过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实现灌水方式和灌溉制度的转变,构建新型水市场格局,打破灌区以往传统的供水轮灌制度,破解了山水灌区无法进行大规模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的难题。用水户在用水过程中不受轮次水量的限制,用水做到随需随供,可极大地调动农户自主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高效作物,发展高效农业,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吸引农业种植大户落户西营河灌区,大规模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为灌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 结语
西营灌区传统的灌溉模式制约了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灌区供给侧供水改革,改革灌水模式和灌溉制度,破解山水灌区作物适时适量用水难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自主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种植和经营,大规模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种植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推动灌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兵邦(1971-),男,甘肃武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灌区水利信息化和灌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