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田辉++王风良++卞康亚++朱展飞++张玉++陈华++朱加萍++车晋英++周国妹++练加标
摘要 从本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措施的调整及气候因素的改变等方面分析盐城市大丰区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总结当地实践经验,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等方面提出绿色统防集成技术,该技术体系多种防治措施相互依托,结合水稻生育期,提倡播前防恶苗病,苗期防灰飞虱、病毒病、苗瘟,分蘖拔节期控纹枯病、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穗期防稻瘟病、稻曲病,兼控褐飞虱、大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该技术体系适合本地区生产实际,对江苏省沿海中部及周边地区的水稻绿色统防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统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01-02
盐城市大丰区地处苏北沿海中部,水稻是大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近4万hm2。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极大,重发年份可导致水稻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增加施药次数及提高农药使用量,病虫害重发年份化学防治次数达10次以上。由于忽视农业、物理措施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控制作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环境污染趋重,恶化了稻田生态环境,破坏了稻田自然生物种群的平衡,农残压力增大,对人畜健康构成较大威胁[1-3]。另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虽然能够快速减轻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但长期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部分水稻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加重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4-9]。
为改进并完善原有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盐城市大丰区从2013年开始研究水稻绿色统防技术集成。
1 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重大病害
大丰区水稻重大病害主要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等。
1.1.1 恶苗病。恶苗病是大丰区水稻上最主要的种传病害,可防不可治,2010年之前均为轻发生,2010年后,由于机栽稻与旱直播田面积的增加,感病品种的增多以及长期使用咪鲜胺浸种引起恶苗病菌抗药性,发病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
1.1.2 稻瘟病。稻瘟病是大丰区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危害最重的是穗颈瘟,防治适期不易把握,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大,一旦发生损失严重,重的损失达50%~60%,甚至绝收。2014—2015年在大丰区连续重发,造成严重减产。
1.1.3 纹枯病。由于秸秆还田面积增加,田间菌源充足;种植密度的增加及大量偏施氮肥,有利于纹枯病的扩展。大丰区水稻纹枯病以危害叶鞘为主,严重时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不能抽穗、植株腐烂,形成枯白穗,致使水稻减产,一般从水稻分蘖末期开始发生,拔节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危害高峰,到蜡熟期趋于稳定,防治周期长,用药次数多。
1.2 重大虫害
大丰区水稻重大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东部沿海稻区的二化螟。
1.2.1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葉螟是迁飞性害虫,不能在本地越冬。近年来,由于虫源地虫量大,迁入地常有锋面天气,有下沉气流,加之大丰区近年秋季温度偏高,中晚熟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食料条件满足,有利于其产卵繁殖,导致稻纵卷叶螟连年重发。主害代由原来的五(3)代升级为现在的五(3)代和六(4)代,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水稻植株受害后直接影响穗粒的灌浆结实,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
1.2.2 稻飞虱。主要有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为本地害虫,能在本地越冬,主要是传播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经过多年防控,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大丰区1年发生4代,以六(3)代发生较重,在药剂控制上是3种飞虱中最易防治的,一般不会形成“冒穿”。褐飞虱是3种飞虱中最难防治的,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是夏凉秋暖,主害代是七(4)代,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秆,危害严重时出现“冒穿”现象。大丰区2005年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水稻产量受到严重影响,近几年发生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有部分田块发生“冒穿”,危害风险不能忽视,应持续做好监测工作,坚持“治上压下”策略,避免褐飞虱大发生。
1.2.3 二化螟。分析其重发原因,主要有:一是东部沿海稻区种植方式单一,秸秆还田量大,幼虫存活率高,越冬基数高;二是秧苗移栽早,有利于1代二化螟产卵及幼虫的存活;三是大量施用氮肥;四是抗性问题日益突出。
2 绿色统防技术集成
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品的用量,避免依赖化学药剂的防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稻田自然生物种群平衡;降低农药残留,减轻对人畜健康的威胁;减缓病虫害抗药性发生,降低病虫害防治压力,最终保障水稻“质”与“量”的双丰收。经过多年实践及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大丰区水稻生产实际的绿色统防技术集成体系,该防控技术体系提倡播前防恶苗病、苗期防灰飞虱、病毒病、苗瘟,分蘖拔节期控纹枯病、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穗期防稻瘟病、稻曲病,兼控褐飞虱、大螟、纹枯病、稻纵卷叶螟。重视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与优化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是大丰区绿色统防技术集成的主要内容。
2.1 农业防治
在栽培上坚持“前浅、中晒、后湿润”的水浆管理原则,降低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发展。移栽稻适当晚栽,大田避1 代二化螟和1代灰飞虱发生高峰,减轻螟虫的发生及预防病毒病。提高抗病水稻种植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稻瘟病。为此,选用抗病品种应以抗稻瘟病作为首选,目前大丰区粳稻品种达50多个,种植户对其抗病特性不清楚,根据近年来小区试验、示范及大面积种植田间表现,抗病或耐病较好的品种有武运粳21号、镇稻4号等,感病品种有扬辐粳7号、华粳6号、华粳7号、淮稻6号、南粳52号等。
2.2 物理防治
2.2.1 灯诱。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平均约1盏/ hm2),于水稻害虫发生盛发期(7—9月),每晚18:30开灯,次日6:30关灯,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以减少大田虫量基数。
2.2.2 性诱。设大螟、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30只/hm2,15 d更换1次诱芯,可有效打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性比平衡,降低繁殖力,减少有效卵量,减轻发生危害程度。
2.3 生物防治
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等传统的生物农药应继续在预防纹枯病、稻曲病上使用,选择生物杀菌剂——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在螟虫防治上推广使用甜核·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制剂等品种。
2.4 化学防治优化技术
2.4.1 恶苗病防治技术。在精选稻种、压缩高感品种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药剂浸种,大力推广应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注意浸匀浸透,要保证浸种时间为48~60 h,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
2.4.2 稻瘟病防治技术。适时施药防治叶瘟。水稻返青期到分蘖盛期是叶瘟易发期,对于发生叶瘟的田块要进行喷药防治,如果病情严重,每隔7~10 d用药防治,以及时控制叶瘟流行,防止扩散蔓延。掌握适期主动出击防治穗颈瘟,在水稻大肚期、破口期、齐穗期,连续用药3次,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可用75%三环唑450~600 g/hm2或40%稻瘟灵1 800~2 250 g/hm2。
2.4.3 纹枯病防治技术。发病初期(病穴率5%),可选用井冈霉素复配剂如15%井冈·戊唑醇900~1 200 g/hm2;发病盛期,可选用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剂进行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如24%噻呋酰胺300~450 mL/hm2或27%噻呋·戊唑醇450 mL/hm2、27.8%噻呋·已唑醇375~450 mL/hm2;破口前5~7 d,可选择三唑类药剂,可同时预防稻曲病,如30%苯甲·丙环唑450 mL/hm2或12.5%氟环唑600~750 mL/hm2。
2.4.4 稻飞虱防治技术。坚持“治上压下”的防治策略,具体措施:一是要适期用药。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提高药剂防治效果。二是要用对药种。选用25%吡蚜酮300~450 g/hm2、60%烯啶虫胺120~150 g/hm2等高效低毒单剂及其复配剂,要交替使用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菊酯类等农药,注意对水生生物、蜜蜂等生物的安全用药。
2.4.5 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多数药剂对高龄虫效果较差,为此防治上应坚持“治早、治小,达标防治”的策略,四(2)代水稻分蘖初期迁入虫源,达标后宜立即开展防治,可减轻当代危害,压低下代虫源基数。防治适期为卵孵化高峰至1、2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可选用10%阿维·甲虫肼900 mL/hm2或31%甲维·丙溴磷1 200 mL/hm2、20%氯虫苯甲酰胺225 mL/hm2、30%茚虫威120~150 g/hm2、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300~450 mL/hm2、甜核·苏云菌450 g/hm2。
2.4.6 螟虫(大螟、二化螟)防治技术。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期。防治药剂可选用60%甲维·杀单1 200~1 500 g/hm2、20%氯虫苯甲酰胺150~225 mL/hm2、短稳杆菌1 500 mL/hm2。
3 结语
目前,江苏省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10]。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使用效率,优化农药使用措施,研究并推广适合本地区生产实际的绿色防控技术任重道远。生产上采取生态调控、性诱剂诱杀、灯光诱杀以及选用高效、环境友好型药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是重要内容[11-12],大丰区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形成的绿色统防技术集成体系结合水稻生育期,农业、物理、生物、化学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统筹安排,科学用药,减少了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成效明显。该技术体系适合本地区推广应用,对江苏省沿海中部及周边地区的水稻绿色统防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徐志英,蒋思霞.农药环境污染问题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94-1995.
[2] 华小梅,江希流.我国农药环境污染与危害的特点及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3):40-43.
[3] 陈贤均,赵祖国.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农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10,24(4):324-327.
[4] 池仕运,彭宇,王荫长,等.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5,31(6):3-6.
[5] 郭道君.稻纹枯病菌的耐药生物学研究[D].南宁:广西农业大学,2013.
[6] 林秀秀,金道超,陈祥胜.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51(3):437-440.
[7] 王彦华,王强,沈晋良,等.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J].昆虫知识,2009,46(4):518-524.
[8] 杨洪福,吉沐祥,姚克兵,等.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研究及治理[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94-96.
[9] 张传清,周明国,邵振润,等.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455-460.
[10] 田子华,吴佳文,朱先敏.江苏省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的做法与发展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1):76-78.
[11] 杨普云,赵中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8.
[12] 葉贞琴.大力实施绿色防控 加快现代植保步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