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频课程资源构建“321”知识供应体系的模式研究

2017-08-24 02:54宋晓光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8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网络教学

摘 要: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随着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以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推动的电子书包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适应于上述模式的教学形式,逐渐被重视起来,网络教学系统越建越多,视频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摒弃传统网络教学系统和视频课程资源的建设方法,紧密围绕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关联与应用对象行为关联,提出了基于网络教学构建“321”知识供应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视频课程资源;网络教学;网络学习;知识地图;知识供应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5-0035-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网络教学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精准的内容设定,便捷的获取途径等特点,极好地契合了人们在网络时代,对快速获取知识的需求,以及对碎片化时间利用的迫切渴望,进而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而在基础教育领域,随着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推动的电子书包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适应于上述模式的教学形式,逐渐被重视起来,网络教学系统越建越多,视频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二、问题提出

网络教学对人们自学行为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甚至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1)建设方式只注重内容,忽视内容间的关联,最终成为资源的简单堆砌。

(2)建设过程只注重知识离散,一味地满足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忽视认知过程的连续性对人们学习的重要作用。

(3)资源结构外部封闭,内部松散,使其很难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有效的知识推送。

(4)资源应用中缺乏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为跟踪和有目的性的数据收集,导致无法评价资源的效用,进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完善。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教学构建“321”知识供应体系的思路。其中:“3”是指我们已有的三种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分别是: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微课资源和慕课资源;“2”是指依托资源构建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关联,与依托用户构建的应用对象行为关联;“1”是指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即我们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人人通”平台。

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三种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处于底层,相互独立、各司其责,在整个体系中负责知识的供给;各种资源通过“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关联”相互链接,形成知识体系网、在整个体系中负责全局知识序列化。同时,资源通过“应用对象行为关联”映射出子网,形成个体知识结构网,在整个体系中负责个体知识序列化;而“人人通”平台处于上层,负责用户与资源的友好衔接,在整个体系中负责知识的管理。

三、研究过程

为使知识供应体系能够切实服务于教学,使学生能从中受益,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以往的投入,我们采用整合旧系统、完善旧资源、构建新平台的建设策略,最终形成了这套由“三课两网一平台”组成的知识供應体系。

“三课”指知识供应体系中三类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分别是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微课资源和慕课资源。

(1)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是2013年为从源头治理乱补课,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而由我市名校名师倾力打造的品牌项目——公益学堂。在建设之初,它便把“将课堂教学搬入网络中”作为建设宗旨。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高标准要求,始终以课程体系为纲,严格遵循正规课堂教学配置:在时间方面确保每课30-40分钟的课时,在内容方面强调细致入微的课程讲授、提纲挈领的单元总结、把握全局的综合拔高,最终使其具备了面向全市学生开展全学科的网络授课活动的能力。我们首先将其整合入知识供应体系,主要负责“知识的讲授”。

(2)微课资源。微课资源的建设源于2014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工作内容中的中小学微课建设项目——千节微课。在之前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基础上,微课资源建设设定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即作为对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的形式与内容的补充。落实到操作层面,便是以知识点为对象,将各学科的重点、难点、考点独立出来,配以10-15分钟的课长,逐一讲解,深度剖析,最终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我们将这部分资源整合入知识供应体系,主要负责“知识的强化”。

(3)慕课资源。慕课资源的建设源于我市2016数字校园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慕课平台。相对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与微课资源建设,慕课资源的建设宗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拓宽眼界的途径。由于我们是初次涉足基础教育领域的慕课资源建设,也少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借鉴,同时又想吸取以往资源建设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并未严格遵照慕课的定义构建我们的慕课资源,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开放、灵活的建设方式。在慕课资源的建设中,我们不限制资源的来源,任何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均可参与慕课资源的建设;不限制慕课资源内容,允许覆盖科技、社会、人文等所有学科;不限制课程的形式,建设者可以就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也可以就自己擅长的一个领域,开设系列课程。所有视频课通过网络提交,经慕课资源建设团队审核,最终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我们将这部分资源整合入知识供应体系,主要负责“知识的扩展”。

“两网”指知识供应体系内的两张“关联网”,分别是反应网络视频课程资源相关性的“全局知识体系网”和反应应用对象行为相关性的“个体知识结构网”。

传统资源建设由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格外注重资源的“质和量”,而在优质资源充裕的当下,我们更注重的是“资源的有效供给”,为此这“两张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这两张网的建设,作为整个知识供应体系建设的关键,它们是整个体系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传统资源建设的标志。

(1)全局知识体系网。系统科学主张:系统的功能体现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功能变换,而决定系统具体功能的是系统的结构。为使知识供应体系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我们重新设计了三种网络视频课程资源的结构,力求使其摆脱以往单纯充当资源的“角色”,而真正成为一个教与学的“工具”。为此我们拆分原有视频课程资源,将课作为网元,利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之间的关联,结起了一张“知识体系网”,进而从结构上使知识的供给形式由“颗粒状”转变成“网片状”。

构造全局知识体系网分为两个步骤:正向构造和反向修正。

正向构造就是依据课程现行的体系结构和已有的成熟教学经验,构建全局知识体系网。首先,以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为基准,分学科构建基础关系“林”。因为学科课程体系已使用多年,其结构科学且完善,而我们的这部分课程资源,正是现实课程在网络上的映射,所以这一构建过程相对容易;其次,拆分微课资源,依据知识点与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的所属关系,先建立微课资源与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之间的关联,再依次通过知识点的“认知时序”和“认知相关度”两个指标,在微课与微课之间建立关联;最后是慕课资源关联网的构建,这涉及到慕课资源与传统视频教学课程资源的关联,以及与微课资源的关联两个部分。由于慕课资源建设是开放性的,因此我们暂时仅提供“认知相关度”一个指标作为关联依据,由资源提供者指定,经由体系建设团队认定生效的方式构建。

虽然正向构造的过程有现成标准可供借鉴,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资源在整个体系中的存在不是这样“简单”,不同资源在用户采纳的过程中会形成相互影响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隐藏在数量庞大的资源以及用户行为后面,往往不易察觉。因此全局知识体系网不可能通过正向构造一蹴而就,其形成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在未来应用中,还要有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即反向修正。

目前,我们在反向修正过程中,使用的是零售行业最常用的“购物篮分析”,因为如果将课程资源看作商品,将每个用户在不同登入周期内选择课程的过程视为采购,那么对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行为的分析,便与数据挖掘中的“购物篮分析”极为相似。而“购物篮分析”是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挖掘的典型例子,且有现成模型和算法可供使用,这便为我们检验全局知识体系网合理性的提供了极好工具。目前我们仅针对认知相关度指标进行分析,暂未考虑认知时序指标。反向修正的可信度能否挑战正向构造形成的体系,还有待继续研究,当然如果二者最终能够殊途同归,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通过上述做法,我们便得到了一张“网”。原来的课程资源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扩展知识项,都是构成这张网的“网元”。而“网元”之间存在的“关联”,使得绝大多数网元之间都至少存在一条通路,这样一个“全局知识体系网”就构成了。全局知识体系网使得整个知识供应体系系统地输出知识,以及用户系统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

(2)个体知识结构网。第二张网来自知识供应体系的应用对象——即用户,是用户在使用知识供应体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结构网。具体来说就是知识供应体系收录每一个用户的学习行为,形成用户行为大数据,对这些行为信息进行组织、分类和分析,最终为每个用户生成其独有的知识结构图,用户可以通过它清除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轨迹和知识结构。此外,借助对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发现我们构建的知识体系网所存在的缺陷,进而找到修正它的依据和不断完善它的可能(前文已论述)。更重要的是,透过对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本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整体需求情况、掌握程度和兴趣关注情况,进而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决策依据。同时,将上述信息与学生关联,得到“个体的大数据”,进而了解学生个体对某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某方面的兴趣关注,促使“有针对性的知识推送”的实现。

“一平台”指知识供应体系中,负责衔接用户与资源的应用平台。充当这一角色的是我们已经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人人通”平台。“人人通”平台是我市落实国家“三通两平臺”工程中“三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平台。我们将其引入知识供应体系,主要负责“知识的管理”,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接口。知识供应体系借助“人人通”的空间管理和资源管理功能,为收录、分类、存储、分析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数据,最终呈现给每个学生。

四、结束语

“321”知识供应体系的建设,摒弃了单纯的网络教学及其视频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方式,使我们的视频课程资源建设更加注重资源与资源之间,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并促使我们从这些关联中挖掘资源价值。简言之,它改变传统粗犷的资源发布,取而代之的是智慧精准的资源供给,进而能够将网络教学优势充分发挥。目前我们知识供应体系的形态已初具雏形,虽然它还有诸多的不足,但是随着我们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必能促使该体系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赵京,徐少同.知识地图的关键技术与典型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2).

[2]叶六奇,石晶.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0).

[3]朝乐门,张勇,邢春晓.面向开放关联数据的知识地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0).

[4]任远红.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程学习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

[5]万海鹏,李威,余胜泉.大规模开放课程的知识地图分析——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5).

[6]许易,陈盈.基于知识地图的课程学习平台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6(3).

[7]宋晓光.教育云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3).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网络教学
网络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网络学习行为背景下的慕课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