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娥
【内容摘要】如何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抓住高中学生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最大的自主空间,积极探究以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本篇文章就从课堂上史料选择的科学性、运用的有效性、分析的开放性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史料 思辨 高中历史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尤其是高中历史,不能总是把现成的历史观点、文字转述摆在学生面前,然后要求学生记忆再记忆,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封闭的教学方法,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寻找一种全新的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让学生真正触摸到历史命门的科学方法。
一、注重史料选择的科学性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非常注重对史料的考查,史料是现在高考命题的重要元素,作为高中历史老师,也已经意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都在有意识的引入史料,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引入史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注意引入被广泛认同的基本史实和史论,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而忽略史料的科学性和原则性。
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对于这段历史的教学,在中学阶段应该以正面史料为主,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明白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后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更是中国历史的耻辱,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入部分史料,来证明侵略者抢劫的本质意图,比如在火烧圆明园之前,法军司令给外物大臣的信函“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军司令马上跟进“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不能引入过多的、负面的史料,这对于高中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在要求教学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很多老师为了求新求异喜欢引入那些“轶事”“野史”甚至喜欢那些与教材观点相反的论述,然后夸大其词,看似针砭时弊,看似真知灼见,实则是混淆视听,对学生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让学生思想偏激并且产生错误的史学观念,这是非常严峻、可怕的问题。
二、注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分析运用史料,注重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不等于史料就多多益善,不等于每节课都得被史料占得满满登登,课堂不能都是史实,还得有史论,我们引用史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分析史料中得出真正的史论,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形成学生的历史素养。所以,必须注意史料运用的有效性,既有引入更要有分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推动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
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学中,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史料简直就是多如牛毛,任何时候都能俯拾皆是,但是课堂上的每一种史料的引用都必须有它引用的价值。比如在讲到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时候,老师引用了凯恩斯在1931年说过的一段话,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凯恩斯认为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危机原因的理解。再比如在讲到“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时,必然会涉及到美国的第三十一任总统胡佛,并且课本上也有胡佛的图片,那么老师就引入了关于胡佛的简单生平,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是对教材内容做了有力补充。
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文字记载、图片展示,课堂倒是确实热热闹闹,学生也高高兴兴,但是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冲淡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足够的分析深入,课堂效率根本无法谈起。
三、注重史料分析的开放性
课堂上,老师精选了科学的史料,那么对于这些史料的分析,老师必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这样就能够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不能换汤不换药,照样儿的“填鸭”照样儿的“灌输”只是搬来了史料,然后再生硬地塞给学生相对应的历史结论,到头来学生没有兴趣,基础不扎实,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了。
在程朱理学一节的教学中,程朱理学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理论性又非常的强,涉及到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对着史料自说自话,而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学必然没有效果。所以,老师应该把精选的史料展示给大家,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发现问题。比如让学生对程朱理学进行评价,老师给出史料,一则是清代戴震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第二则是鲁迅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最后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学生们在分析、比较中得出科学合理的认识。
培養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老师必须适当地开放课堂,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让他们自己说话,让他们在思辨中明白历史,以“明智”以“鉴今”。
总之,历史史料教学不是单纯地“学古”、“复古”,单纯地阅读史料,而是在纷纭复杂的历史史料中,寻找兴亡之理、更替之理,让学生懂得“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并且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学生懂得爱国之理、做人之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历史素养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